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肅炳靈丹霞地貌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肅炳靈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于靖縣西南部,距永靖縣城30公里,總面積23.36平方公里。 甘肅炳靈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是中生代晚期的早白堊世(距今1.2-1.44億年)紅色陸相沉積地層為載體,保存了大量的造山帶構造珍貴的地質遺蹟,蘊藏着豐富的地球科學信息,發育峽谷、石柱、峰林、丹山赤壁、天然蝕刻象形和造型,形成了規模宏大的丹霞式地貌景觀,極具地學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園區內完好保存歷代佛家石窟及廟宇,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既是一座實踐地學科研和科普教育的天然實驗室,又是一個珍稀而不可復得的遊覽觀光樂園。[1]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甘肅炳靈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永靖縣西南部,距永靖縣城3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3°02′-103°05′,北緯35°02′-35°50′。

地質地貌

炳靈丹霞地貌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粵北地區韶關市內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而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着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着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

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髮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

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石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開發建設

基礎設施

甘肅炳靈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管委會對炳靈石林進行了有效管理和開發,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已建成:萬佛谷地質公園大門一座,遊覽步道1.4公里,觀光車道7公里,停車場一處,管理站一處,觀景廳三處,環保廁所兩座,公園標識系統和衛生設施正在建設完善。

規劃投資

開通沿黃河北岸炳靈峽口至公園碼頭炳靈石林旅遊道路,道路全長3.8公里,工程概算總投資1066萬元。

計劃投資6000萬元修建萬佛廳至大寺溝溝底和遊覽步道至萬佛穀穀底兩條懸空索道,開展極限運動項目。

建成集科普知識、歷史、人文,地質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科普陳列館一座。計劃投資1000萬。

投資5000萬元初步完善靜寧溝、馬龍溝、支溝基礎設施建設。

歷史沿革

炳靈丹霞地質公園於2007年被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批准設立。2010年9月舉行了省級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儀式,於2011年12月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