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生物群落

解释: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包括: 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 。[1]

目录

特征

1.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2.具有一定的边界特征

3.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6.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

7.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8.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名词解释

来源

1877年,德国动物学家Karl Möbius创造了biocenosis一词(Möbius 1877) ,描述生活在一个生境(habitat)中相互作用的有机体,认为每一个生物群落都"支持着一定数量的有生命的生物",强调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产生过量的后代,但由于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群落中个体总数不久又会回到它以前的适中状态",这使人回想起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它们受资源限制的理论。但在英语中biocenosis一词很少使用,而常用Ecological community,指占据同一地理区域的二个或以上不同种类的物种的集合 。

生物群落作为一般名词时与群落同义。生物群落一词,只限于强调沿袭克列门茨和谢尔福德(F.E.Clements & V.E.Shelford,1939)的考虑方法。克列门茨认为,植物群落并不是个体和种的组合,而是用生长型(growth form)为代表的生态群组合,这种必须以生物个体为准据的新阶段的有机体,称之为复合生物(complex organism)。谢尔福德(1912)对动物曾使用了生理活动型这个名词,它相当于植物的生长型,并称之为生态种群(mores,用复数形,单数形为mos,涵义不同),它的组合即是动物群落。以后把植物和动物作为mune的机能生活形的集群,而进一步强调了统一性。演替是复合生物的发育、成长,相当于它的成体的顶极群落是仅仅由气候决定的,也有把这种观点特称之为生物生态学(bio-ecology)的。

对比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同。后者不仅包括生物群落还包括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把二者作为一个由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生物群落只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

①营养关系,当一个种以另一个种,不论是活的还是它的死亡残体,或它们生命活动的产物为食时,就产生了这种关系。又分直接的营养关系和间接的营养关系。采集花蜜的蜜蜂,吃动物粪便的粪虫,这些动物与作为它们食物的生物种的关系是直接的营养关系;当两个种为了同样的食物而发生竞争时,它们之间就产生了间接的营养关系。因为这时一个种的活动会影响另一个种的取食。

②成境关系,一个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一个种还可以为另一个种提供住所,例如,动物的体内寄生或巢穴共栖现象,树木干枝上的附生植物等。

③助布关系,指一个种参与另一个种的分布,在这方面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

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种类划分

划分方式

主要是按气候条件划分的生物带(lifezone),也就是冻原、夏季绿林、热带雨林、稀树干草原(savannah)等划分范围内的生物的群落单位,F.E.Elements(1916)提出这个术语,当时是指一般生物群落,强调具有与生物栖息场所相关连的形态构造,并向顶极发展。然而V.E.Shelford(1932)以后,多局限于与植物社区(formation)相对应的大型动植物构成的群落(biotic forma- tion,生物社区), 而Clements和Shelford(1939)等,根据植物的顶极,提出群落外貌(physiognomy)特征,并根据动物的影响种所鉴别的单位,把两者合并起来加以命名,例如stipa-antilocapra群落这种称呼。以它作为群落基本单位的看法,几乎不再存在,而是以气候区分作为生物群落型,而应用于类型的区分。至于对动植物间的关系,则不予以特别考虑,而具有专对种类组成、生活型或生活型组成,以及群落外貌等进行论述的强烈倾向。

地球上的生物群落首先分为陆地群落和水生群落两大类。它们之间尽管基本规律有相似的表现,但存在本质的差别。这些差别基本上是由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水生群落的结构比陆地的简单些。在水中,水底土质不同于陆地的土壤。植物和底栖动物与水体土质的联系主要带有机械性质。水生群落生物所经受的环境因素十分不同于陆生生物所经受的。在研究陆地群落时,首先必须研究环境的降水量和温度,而在研究水生群落时,光照、溶解氧量和悬浮营养物质更为重要。

环境的影响

周围环境的差别也决定了组成陆地和水生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差别。在水生生物群落中占优势的是低等植物,尤其是藻类起的作用最大;而在陆地生物群落是高等有花植物占优势。水生生物群落的动物栖居者种类极为广泛,但高等节肢动物和高等脊椎动物仅具有次要的意义;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则相反,昆虫(高等节肢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动物起主要作用。

在典型的水生生物群落和陆地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形式。例如,沼泽的生物群落,河漫滩阶地的水淹地段和遭受涨潮退潮影响的海岸部分的生物群落等。

动物分布

动植物的分布受许多因素的控制,但从全球或整个大陆来看,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全球气候。由气候制约的全球生物群落的最大和最易识别的划分是生物群域。生物群域按照占优势的顶极植被划分。分布于不同大陆的同类生物群域,其环境条件(气候和土壤)基本相似。因而有着相同的外貌。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被认为是决定外貌的主要因素。在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表示出主要外貌类型之间的大致边界。正如R.H.惠特克自己所指出的,该模式有一定的局限,它不能充分地表示:①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季节配合 的影响;海洋气候和大陆气候的显著对比;②火在决定许多地区出现草类占优势的群落的影响;③土壤差别的影响;④群域之间连续的逐渐变化。

生物群域

世界主要生物群域有:①陆地生物群域: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林和季风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多刺林、亚热带灌丛、热带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极地-高山荒漠。②水-陆过渡性生物群域:内陆沼泽(包括酸沼和普通沼泽)、沿海沼泽(盐沼,包括热带亚热带的红树林)。③水生生物群域:静止淡水(湖泊、池塘)、流动淡水(河流)、河口湾、沿岸海、大洋或深海。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