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这是优良条目,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田中耕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田中耕一
出生 1959年8月3日
日本富山县富山市
国籍 日本
母校 东北大学
机构 岛津制作所
知名于 软雷射脱附法
研究领域 化学工程学
奖项 日本质量分析学会奨励赏(1989年)
文化功劳者(2002年)
文化勋章(2002年)
诺贝尔化学奖(2002年)

田中耕一(Kōichi Tanaka,1959年8月3日),是一名日本化学家工程学家,任职于京都岛津制作所。日本学士院会员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

  • 传奇的开始 -- 几乎抢走所有的镁光灯
  • 平庸的小职员,田中耕一就像哆啦a梦里的叶大雄!
  • 接获通报得诺贝尔奖时,还以为有人恶作剧
  • 搞砸实验却意外获诺贝尔奖!
  •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错了人?
  • 16年后的另一突破 -- 只需几滴血,就能提前30年预测阿兹海默症

传奇的开始 -- 几乎抢走所有的镁光灯

2002年,日本学者小柴昌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隔天,岛津制作所的工程师田中耕一即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写下历年来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最短间隔(不到24小时)。

与长年预期获奖的小柴昌俊相比,默默无名的田中耕一被视为“上班族的诺贝尔传奇”;田中获奖时仅有学士学位,为历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仅见的特例[1],加上其他特殊传奇(以下会介绍),田中立即吸走了许多镁光灯,这让小柴昌俊显得不悦,因为“媒体采访的水准太低”[2]

“平凡变传奇”的那刻

田中耕一大学时是个挂科留级的“学渣”。年过四十了,仍然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基层职员,拿著寒酸的薪水,过著鲁蛇“loser”、呆板的日子。他没有颜值,没有特长,平凡到默默无闻。

2002年的一通电话,惊雷似地搅乱了他的人生。电话里的人说著英文,英文不灵光的田中只听懂了两个词:Congratulations(祝贺)和 Nobel(诺贝尔)。田中心中暗想:“诺贝尔奖关我什么事?”他以为是诈骗电话,便嗯啊应付几声,说了“谢谢”然后就挂了电话,继续忙手头上的工作。[3]

这时,办公室却喧哗起来了,因为新闻开始此起彼落地播报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日本的田中耕一”。这一刻,日本媒体们焦急地去搜寻预设名单,学术界的科学家和教授都不认识他,学者库也找不到他的资料,大家都在提问:“田中耕一是谁?”[4]

更夸张的是,那时田中的妻子在计程车上听到广播,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田中的养母正巧在家看新闻,被吓坏似地说了句:“这人的名字怎么跟我儿子一样?”同事则认为是整人节目在恶作剧。没有一个熟人相信田中会和世界级的奖项有什么瓜葛,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田中只是个再普通不过,拿著寒酸薪水,过著看似鲁蛇“loser”日子的上班族。[5]

后来,媒体很厉害,居然在网上搜到了田中的公司:名不见经传的岛津制作所。于是,大批想抢占先机的记者,一下就把岛津制作所围得水泄不通。临时被抓住采访的田中,还穿著做实验用的蓝色工作装。

他局促地走上了发布会的演讲台后,憋红了脸才说出一句:“要是能提早准备,我一定穿正装。”此时,他的妻子在他接受采访时“头晕晕地”打电话来确认:“田中,这是真的吗?”他跟妻子解释完后,局促不安地又面对镜头鞠躬。[6]

憨态可掬的画面随著直播传遍全国,观众们都被田中逗乐了。这哪里是高高在上的诺贝尔奖科学家,简直就像亲切的邻家大叔 -- 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了虚伪与体面,这一刻才发现真实是多么可贵。[7]

田中就这样火红了,抢占了各大头条不说,电视节目都找上门来了,盖过另外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了社交网站很火红的“平民科学家”。

那时的田中,从未想过他有登上人生巅峰的一天!但是田中自己却也陷入了深深的愁苦:“得诺贝尔奖就是个天大的意外!我根本不配得这个奖。”[8]

尽管如此,他的故事成了励志的典范。以下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平凡变传奇”的”邻家大叔“的事迹。

平庸的小职员,如叶大雄

苦命的小孩

1959年8月3日,田中耕一在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一个普通的人家诞生。在他还没有满月时,母亲便因月子病去世了。父亲悲痛欲绝,只好把他抱回自己的哥哥家,拜托哥哥嫂子抚养。不久,父亲也病故了。可以说,田中耕一是个苦命的孩子。

而田中的养父是个工匠,仅有微薄的收入,却要养活奶奶、伯母、姐姐、两个哥哥和他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所以日子好不到哪里。不过他的养父视他如同己生,非常疼爱,一直没有让他感到自己是被收养的区别。直到他考上大学,要迁移户口的时候才不得不说出田中的身世。[9]

从小没自信、常被欺负

小时候的田中个性内向,不敢和小朋友们说话,也无法融入团体,就像哆啦a梦里的叶大雄一样,总是被班上的小朋友欺负。对于喜欢的女生,他也只能喜欢在心里口难开,是个没有自信的家伙![10]

考进大学后,每天努力读书,但成绩仍然很差

18岁时,田中考进了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七所帝国大学之一,鲁迅就是就读这所大学的)。他学习的是电气工程学,与化学生化领域并没有太大关系。[4]

当时他每天都刻苦学习,复习到深夜,但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依然很差,很多科目不及格。后来,因为必修德文不及格,被学校连续留级了一年。毕业的时候,他的指导老师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差的学生!”[5]

梦想进SONY工作,应徴时第一轮就被淘汰

毕业后,田中想进梦想的索尼(SONY)公司,他满怀期待的去SONY面试,但第一轮就残酷地被淘汰了。最后到做科学仪器小公司的岛津制作所工作,当个最低层的小职员,还经常会被社长痛骂。直至2002年,43岁的田中耕一直都很努力,却也非常不幸![11]

搞砸实验,却意外发生“奇迹”

被派为实验人员

在田中26岁的时候(1985年),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他人生的大事。公司有次为了开发新仪器,是用来测量“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必需进行化学实验,指派没有什么化学专业背景的田中作为实验人员,要测定生物大分子的品质。田中得知消息后差点晕过去,他的化学程度只有中学水准,如果把这次实验搞砸了,可能会被扫地出门,所以,只能硬著头皮接受了任务。[1]

把实验完全搞砸了

在一次测量实验中,因为田中过于紧张,不小心将丙三醇(俗称甘油)当成了丙酮醇倒进了试剂超细金属粉末中。就在这时,他觉得这试剂还挺贵的,扔了太可惜,他想,甘油只要挥发完,钴粉还可以继续使用,于是把钴粉放进真空室抽干。之后,他突然想到,雷射的能量可以加快甘油挥发,便对钴粉进行照射。他想知道甘油是否完全挥发,所以打开监控设备。

此时,田中注意到背景值中出现从未有的微弱"讯号峰"。多次收取数据,这个"讯号峰"都没有消失,始终出现在同一位置。这表示加了甘油的钴粉,可以使“生物大分子”脱附游离。田中使分子量超过10000道耳顿的分子脱附,而侦测到讯号。[12]

意外发生“奇迹”,还发表了学术文章

长期以来,用基质辅助雷射脱附游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测量分子量,最多只能测定分子量1000道耳顿的化合物,这是化学界的基本知识。妙的是,田中当时不知道这个常识,所以一路钻进去,做出重大突破。

万万没想到,奇迹发生了!他分离出了分子量超过10000的化合物!可是,过段时间,等到甘油完全变干后再去测量,却又无法测定了。此时,田中意识到这种基质(甘油)确实可以提高测定的分子量。

田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分析仪器。然后连同分析方法一起归档申请专利。这一方法后来被称为“软雷射脱著法”,对生物化学领域起著巨大的推动作用,也让分析“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成为可能。但他的公司认为这个发现并不会给公司带来实质的利益,所以只奖励田中一万日圆。

然而在当时,田中对于这个意外发现没有特别的感觉。直到1987年,两年后,他才在一次分子质量测定会议上口头陈述了他的发现。而又过了一年(1988年),在一位教授的积极劝说下,田中把他的发现写了一篇论文文章,发表在欧洲自然科学杂志上。[4][5][12][13]

之后,田中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被颁予诺贝尔奖

凭什么获奖的?

当时,田中的论文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德国美国的学者改良他的方法,用于研究基因时测量蛋白质质量,再三引用他的论文。

2002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单位接获推荐后,确定“开发生物大分子的基质辅助激光电离”该方法的原始构想出于田中,便决定颁奖给他。于是田中与库尔特·维特里希(英语:Kurt Wüthrich)及约翰·贝内特·芬恩(英语:John Bennett Fenn)共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田中是一个不敢和别人说话的男子,学习烂到被留级,一直在基层职位上做著他喜欢的研究工作,35岁还是处男,但就是这样一个奇男子,却击败全球99%佼佼者,获得了诺贝尔奖。[1][14][15]

荣耀接连而来

田中得奖后,各种荣耀头衔接连而来。

当时出差在外的岛津制作所老板,听闻公司小职员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立马乘坐飞机赶回来,当场赠送田中耕一数百万日元的奖励金,并立刻下令连升田中五级,从主任职位提升至董事级,公司的股票更在几周内连涨了35%,增加的部分相当于235亿日圆。[13]

那时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文部科学省大臣远山敦子等政治人物,也要召见他来恭贺慰勉一番,好沾点光。另外,日本政府也随即颁予他日本最高荣誉的日本文化勋章[14]

接著,母校东北大学向来只颁发荣誉博士学位给外国人,此时紧急修改规章,让他当上天字第一号的本国籍荣誉化学博士,还聘他为客座教授。[14]

更有趣的是,当田中站在日本东北大学讲台上时,他依旧保持著憨厚的姿态,一脸很羞涩地说道:“当初之所以决定不考大学院,是因为我讨厌学校要我考德语。如今不考德语也能获得的博士学位,我想,也只有在定飞机画位子时才拿出来用,因为这个头衔能够使我免费提升坐商务舱...”[4]

自认名实不符,要求撤奖

外界的热烈并没有让他冲昏头,田中反倒冷静起来。他获诺贝尔奖的理由是发明“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但是田中自认专业知识不足,不知道大分子不能这样分析,再说加进甘油是错误、不小心的。所以他是独角兽吗?还是普通的马,只是天上掉下一根角,正好落在他头上?

田中公开说自己是侥幸,希望诺贝尔委员会撤奖,而他得到的回复是:“你的得奖是慎重、公平、公正的决定!”

此后,田中婉拒露面。他还是在岛津制作所上班,外表如同以往,内在却多了使命感,他想做出配得上诺贝尔奖的研发。[12]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错了人?

各国科学家质疑田中得奖资格

田中获得诺贝时只有43岁,不仅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个,而且连硕士学位都没有。获奖之前,他只不过是日本岛津制作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工程师。

那时,一些欧洲的科学家表示了对田中耕一获奖的不满,认为德国著名化学家米夏埃尔·卡拉斯弗伦茨·希伦坎普 才是化学奖的最佳人选。法兰克福大学化学教授卡拉斯和莫斯特大学教授希伦坎普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田中耕一的研究成果比卡拉斯及希伦坎普早公布两个月,但两个德国人不仅发现了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在其后的许多年里不断有新成果问世;他们共同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试验,不断完善测试手段,在质谱测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在1997年就获得了美国质谱测定研究学会颁发的多项世界权威性奖励,他们在质谱学生命科学领域是最著名的科学家。[16]

诺贝尔委员会:得奖是慎重、公平、公正的决定

田中虽然没显耀的博士学位,却是一位很喜欢做研究、但很普通的基层职员。虽然当时是田中无意间碰撞出这个惊人的实验结果,他的论文却被后来许多的德国与美国研究学者一再地引用,并改良他的方法,用于研究基因时测量蛋白质质量。当然田中是第一个发现此方法的人。田中也希望诺贝尔委员能撤奖,而他得到的回复是:“你的得奖是慎重、公平、公正的决定!”[12][14]

16年后的另一突破

曾度过一段焦虑和困惑的日子

别人眼中的幸运,对田中而言,完全是一种负担。他不停地问自己:“那么多专业研究者,把一生的时间贡献给学术,都没能获奖 ... 我一个非化学专业的小职员,凭什么拿诺贝尔化学奖?”[13]

原来,一直担心自己配不上诺贝尔奖的田中耕一,在获奖后,也曾在焦虑和困惑中度过了一段日子。虽然一夜之间粉丝涨了无数,但还是有很多人都觉得田中不过是好运而已。[13]

田中一直按部就班地过著他的人生,他心中有个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真正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人。所以,像一个真正的学者一样,他把全身心都扑在“提升血液检查敏感度的技术,以更容易检测疾病”的研究上,因为,早在他20岁左右得知生母病逝时,他便下定决心投身医疗研究,而他也都没有忘记他的初发心。[8][17]

突破:只需几滴血,就能提前30年预测阿兹海默症

在实验室埋头研究了15年之后,田中成功了。人们再次见到田中耕一的名字,是2018年的2月。他的最新研究成功地在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只需几滴血,就能提前30年预测阿兹海默症。[8]

2019年2月,NHK 邀请田中参与纪录片的摄制,作为平成30年科学成就回顾的一环。此时的田中,眼中早已有了沉稳和自信,和16年前面对镜头手足无措的他,判若两人。

从获得诺贝尔奖(2002年)到现在(2019年),田中耕一用了17年的时间,总算跟自己握手言和。他说:“走路时,60岁的他,终于能挺直了腰板。真好。”[17]

最后,田中耕一的故事告诉我们:意外能让你幸运一时,坚持与坚定却能让你“幸运”一世。

视频

日本平庸小职员到诺贝尔奖得主,是一次做错的实验舍不得扔的废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