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骨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甲骨学(英语: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甲骨学可分为狭义甲骨学和广义甲骨学。狭义甲骨学局限于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门古文字学。广义甲骨学则举凡以甲骨卜辞为承载体论述上古历史文化皆得纳入,这包括整合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历史文化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记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辞的一些自身规律,这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ref>[https://www.sinoss.net/2011/0216/30758.html 甲骨学是一门世界性学科],社科网 ,2011-2-16</ref>。甲骨文发现初期,甲骨文被称作“契文”,甲骨文的研究被称作“契学”。1930年代以来,随着学者对甲骨卜辞的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卜辞背后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知,甲骨学与甲骨文这两个概念逐渐分开。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王宇信强调,甲骨文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对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字释读学之外的甲骨学,并随着甲骨学的发展,愈益为学者所认识。甲骨学则是对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来窥视上古的历史、社会、习俗。不能把甲骨文与甲骨学混为一谈]
+
[[File:甲骨学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s://www.sinoss.net/uploadfile/2010/0409/20100409111615842.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inoss.net/2010/0409/20219.html 来自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的图片]]]
 +
 
 +
''' 甲骨学''' (英语: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 甲骨文字]]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甲骨学可分为狭义甲骨学和广义甲骨学。狭义甲骨学局限于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门古文字学。广义甲骨学则举凡以甲骨卜辞为承载体论述上古历史文化皆得纳入,这包括整合[[ 古文字学]] 、历史学、[[ 考古学]] 、历史文化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记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辞的一些自身规律,这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ref>[https://www.sinoss.net/2011/0216/30758.html 甲骨学是一门世界性学科],社科网 ,2011-2-16</ref>。甲骨文发现初期,甲骨文被称作“契文”,甲骨文的研究被称作“契学”。1930年代以来,随着学者对[[ 甲骨卜辞]] 的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卜辞背后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知,甲骨学与甲骨文这两个概念逐渐分开。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王宇信强调,甲骨文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 文物]] 和史料,但其对考古学、[[ 历史学]] 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字释读学之外的甲骨学,并随着甲骨学的发展,愈益为学者所认识。甲骨学则是对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来窥视上古的历史、社会、习俗。不能把甲骨文与甲骨学混为一谈。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至今<ref>[http://www.sohu.com/a/350214743_162758 甲骨学研究 120年大事简表] ,搜狐网, 2019-10-29</ref>,甲骨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899年至1928年10月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开始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工作之前,大部分发掘搜集工作以学者私人的方式进行,此时为甲骨学的“草创时期”;1928年10月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为甲骨学的“发展时期”;1937年至1949年国共内战大规模战事结束期间,甲骨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50年代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府重启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为甲骨学的“深入发展时期”;1966年至1969年文革时期,甲骨学的田野研究工作再度停止;1978年,邓小平等领导人批准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此后甲骨学的田野研究工作多以社科院为主办单位,甲骨学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
 自1899年[[ 王懿荣]] 发现甲骨文至今<ref>[http://www.sohu.com/a/350214743_162758 甲骨学研究 120年大事简表] ,搜狐网, 2019-10-29</ref>,甲骨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899年至1928年10月[[ 中华民国]] 中央研究院开始对[[ 安阳]][[ 殷墟]] 进行发掘工作之前,大部分发掘搜集工作以学者私人的方式进行,此时为甲骨学的“草创时期”;1928年10月至1937年7月7日[[ 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期间为甲骨学的“发展时期”;1937年至1949年国共内战大规模战事结束期间,甲骨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50年代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府重启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为甲骨学的“深入发展时期”;1966年至1969年文革时期,甲骨学的田野研究工作再度停止;1978年,[[ 邓小平]] 等领导人批准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此后甲骨学的田野研究工作多以社科院为主办单位,甲骨学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 分期 ==
+
==分期==
  
1928年,加拿大甲骨学者[[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在其未出版的《殷虚卜辞后篇》(后)稿本的序文当中提出以卜辞中对祭祀帝王的称谓以及甲骨文的字体<ref>[https://xw.qq.com/cmsid/20200211A0TAKM00?pgv_ref=sogousm&ADTAG=sogousm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腾讯网 , 2020-2-11</ref>、书体来对甲骨卜辞进行分期处理,分出甲屉、丙屉前后二期。其后董作宾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到了辨定贞人的重要性以及以贞人来对甲骨进行分期整理。1933年他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提出了现今仍旧使用的“五期分法”和“十项标准”:
+
1928年,[[ 加拿大]] 甲骨学者[[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在其未出版的《殷虚卜辞后篇》(后)稿本的序文当中提出以卜辞中对祭祀帝王的称谓以及甲骨文的字体<ref>[https://xw.qq.com/cmsid/20200211A0TAKM00?pgv_ref=sogousm&ADTAG=sogousm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腾讯网 , 2020-2-11</ref>、书体来对甲骨卜辞进行分期处理,分出甲屉、丙屉前后二期。其后董作宾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到了辨定贞人的重要性以及以贞人来对甲骨进行分期整理。1933年他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提出了现今仍旧使用的“五期分法”和“十项标准”:
  
 
* 第一期,[[武丁]]以及其前四王
 
* 第一期,[[武丁]]以及其前四王
 +
 
* 第二期,[[祖庚]]、[[祖甲]]二王
 
* 第二期,[[祖庚]]、[[祖甲]]二王
 +
 
* 第三期,([[廪辛]])、[[康丁]]二王
 
* 第三期,([[廪辛]])、[[康丁]]二王
 +
 
*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王
 
*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王
 +
 
*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王
 
*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王
  
行 18: 行 24:
  
 
 一、早期
 
 一、早期
 +
 
# 武丁卜辞
 
# 武丁卜辞
 +
 
# 祖庚卜辞
 
# 祖庚卜辞
 +
 
# 祖甲卜辞
 
# 祖甲卜辞
 +
 
# 廪辛卜辞
 
# 廪辛卜辞
 +
 
 二、中期
 
 二、中期
 +
 
# 康丁卜辞
 
# 康丁卜辞
 +
 
# 武乙卜辞
 
# 武乙卜辞
 +
 
# 文丁卜辞
 
# 文丁卜辞
 +
 
 三、晚期
 
 三、晚期
 +
 
# 帝乙卜辞
 
# 帝乙卜辞
 +
 
# 帝辛卜辞
 
# 帝辛卜辞
  
 董氏早在撰写《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时,就提出“[[文丁|文武丁]]卜辞之谜”,多数文丁时期的卜辞的大小宗称谓与前后期卜辞使用的称谓不合,区分出“王族卜辞”(即直系先王及其后裔)与“多子族卜辞”(旁系先王及其后裔)。后来学者又发现不管是王族势力还是多子族势力,其内部都是由多个专司祭祀卜刻工作的贞人组成的“贞人集团”,称“X组”。王族分出五组,多子族分出五组。陈梦家进行整理后,将它们归入“㠯组”、“子组”、“午组”三组卜辞。《甲骨文合集》中称之为“甲组”、“乙组”、“丙组”。[[李学勤]]又增添到九组:“宾组”、“㠯组”、“子组”、“(几几)组”、“出组”、“历组”、“无名组”、“何组”、“黄组”。同时提出卜辞的“两大系统发展说”:一个系统是以宾组卜辞发展为出组、何组、黄组;另一个系统由㠯组发展为历组、无名组。
+
 董氏早在撰写《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时,就提出“[[文丁|文武丁]]卜辞之谜”,多数文丁时期的卜辞的大小宗称谓与前后期卜辞使用的称谓不合,区分出“王族卜辞”(即直系先王及其后裔)与“多子族卜辞”(旁系先王及其后裔)。后来学者又发现不管是王族势力还是多子族势力,其内部都是由多个专司[[ 祭祀]] 卜刻工作的贞人组成的“贞人集团”,称“X组”。王族分出五组,多子族分出五组。陈梦家进行整理后,将它们归入“㠯组”、“子组”、“午组”三组卜辞。《[[ 甲骨文合集]] 》中称之为“甲组”、“乙组”、“丙组”。[[李学勤]]又增添到九组:“宾组”、“㠯组”、“子组”、“(几几)组”、“出组”、“历组”、“无名组”、“何组”、“黄组”。同时提出卜辞的“两大系统发展说”:一个系统是以宾组卜辞发展为出组、何组、黄组;另一个系统由㠯组发展为历组、无名组。
 +
 
 +
==视频==
 +
===<center> 甲骨学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一片甲骨惊世界(甲骨文的发现)</center>
 +
<center>{{#iDisplay:p01906shg5d|560|390|qq}}</center>
 +
<center>罗振玉潜心地研究甲骨文,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甲骨学最早的权威</center>
 +
<center>{{#iDisplay:a0756v6rh34|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792 甲骨]]

於 2020年2月16日 (日) 22:16 的最新修訂

甲骨學(英語: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國上古時期甲骨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甲骨學可分為狹義甲骨學和廣義甲骨學。狹義甲骨學局限於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門古文字學。廣義甲骨學則舉凡以甲骨卜辭為承載體論述上古歷史文化皆得納入,這包括整合古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歷史文化學、歷史文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材料來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記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辭的一些自身規律,這是一門多元的專門性學科[1]。甲骨文發現初期,甲骨文被稱作「契文」,甲骨文的研究被稱作「契學」。1930年代以來,隨着學者對甲骨卜辭的更深入的認識,以及對卜辭背後的一些內在規律的認知,甲骨學與甲骨文這兩個概念逐漸分開。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王宇信強調,甲骨文是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對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價值在於文字釋讀學之外的甲骨學,並隨着甲骨學的發展,愈益為學者所認識。甲骨學則是對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規律的一個系統的、科學的探究,並以此為基礎來窺視上古的歷史、社會、習俗。不能把甲骨文與甲骨學混為一談。

發展歷史

自1899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至今[2],甲骨學的發展歷史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1899年至1928年10月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開始對安陽殷墟進行發掘工作之前,大部分發掘搜集工作以學者私人的方式進行,此時為甲骨學的「草創時期」;1928年10月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期間為甲骨學的「發展時期」;1937年至1949年國共內戰大規模戰事結束期間,甲骨學研究處於停滯狀態;1950年代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政府重啟安陽殷墟的發掘工作,是為甲骨學的「深入發展時期」;1966年至1969年文革時期,甲骨學的田野研究工作再度停止;1978年,鄧小平等領導人批准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此後甲骨學的田野研究工作多以社科院為主辦單位,甲骨學進入「全面發展時期」。

分期

1928年,加拿大甲骨學者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es)在其未出版的《殷虛卜辭後篇》(後)稿本的序文當中提出以卜辭中對祭祀帝王的稱謂以及甲骨文的字體[3]、書體來對甲骨卜辭進行分期處理,分出甲屜、丙屜前後二期。其後董作賓在《大龜四版考釋》中提到了辨定貞人的重要性以及以貞人來對甲骨進行分期整理。1933年他又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文提出了現今仍舊使用的「五期分法」和「十項標準」:

  • 第一期,武丁以及其前四王

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以上十項標準用來辨定甲骨卜辭的期屬。1956年,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對董氏的五期分法加以細化修正,提出「三個標準」和「九期分法」:

一、早期

  1. 武丁卜辭
  1. 祖庚卜辭
  1. 祖甲卜辭
  1. 廩辛卜辭

二、中期

  1. 康丁卜辭
  1. 武乙卜辭
  1. 文丁卜辭

三、晚期

  1. 帝乙卜辭
  1. 帝辛卜辭

董氏早在撰寫《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時,就提出「文武丁卜辭之謎」,多數文丁時期的卜辭的大小宗稱謂與前後期卜辭使用的稱謂不合,區分出「王族卜辭」(即直系先王及其後裔)與「多子族卜辭」(旁系先王及其後裔)。後來學者又發現不管是王族勢力還是多子族勢力,其內部都是由多個專司祭祀卜刻工作的貞人組成的「貞人集團」,稱「X組」。王族分出五組,多子族分出五組。陳夢家進行整理後,將它們歸入「㠯組」、「子組」、「午組」三組卜辭。《甲骨文合集》中稱之為「甲組」、「乙組」、「丙組」。李學勤又增添到九組:「賓組」、「㠯組」、「子組」、「(几几)組」、「出組」、「歷組」、「無名組」、「何組」、「黃組」。同時提出卜辭的「兩大系統發展說」:一個系統是以賓組卜辭發展為出組、何組、黃組;另一個系統由㠯組發展為歷組、無名組。

視頻

甲骨學 相關視頻

一片甲骨驚世界(甲骨文的發現)
羅振玉潛心地研究甲骨文,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甲骨學最早的權威

參考文獻

  1. 甲骨學是一門世界性學科,社科網 ,2011-2-16
  2. 甲骨學研究 120年大事簡表 ,搜狐網, 2019-10-29
  3.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騰訊網 , 20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