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申仲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申仲义
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出生 1922年3月
河北省宛平县(现北京市丰台区)辛庄村
逝世 1988年4月19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雷达技术专家

申仲义,雷达技术专家。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实验室主任、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1944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5年在延安制造出小型报话机。建国后,任南京雷达厂厂长。1959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回国。后历任雷达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1]、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

人物简介

申仲义,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现北京市丰台区)辛庄村。幼年时期家境清贫,深受父亲、哥哥进步思想的影响。父亲申伯纯思想进步,追求真理,早期就献身于革命事业。1919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同左翼同学邓中夏、张国焘交往甚密,参加学生运动,平民教育,到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讲演等。为寻找报效祖国之路,他在广东南京武汉等地四处奔波。后来多年在南京国民政府将领鹿钟麟、杨虎城部任职。1936年申伯纯在杨虎城部队任政治部主任,又与南汉宸是同学好友,在建立共产党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联合抗日工作中,他积极协助南进行说服工作。张杨联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申伯纯是有贡献的。1937年申伯纯离开西安开始专门从事党的统战工作。是中国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于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四日十九时五十分不幸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人物履历

1922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宛平县辛庄村。

1934-1937年在北平至诚中学读书。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即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革命。

1937年10月延安中央军委三局通信学校教员。

1939年10月延安中央军委二局任通信教员、试验员。

1941年4月延安中央军委三局通讯材料厂试验室试验员,试验室主任。

1947年4月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

1948年5月西北军区通联处科长。

1949年4月西安通信局接管组。

1949年12月西北军区通联处技术主任。

1950年10月中央军委通信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所长。

1951年8月南京电信修配厂厂长,720厂厂长,南京雷达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9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14研究所主任,所长。

1961年3月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长。

1963年5月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

1964年10月国防部第10研究院副院长兼第14研究所所长。

1976年1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院院长。

1978年7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第10研究院院长,又兼总参四部副部长。

1982年11月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

1983年9月离休。

1988年4月19日病逝于北京。

生平介绍

申仲义从1973年到1983年,这段时间离开了南京科研生产第一线到北京工作。1976年担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院长;1978年兼任总参四部副部长;1979年担任四机部副部长兼任十院院长;1982年担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任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1983年离休。在部院领导工作中参与决策,重视科研生产的发展,常常深入到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亲临指导。他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他工作的几十年中为中国雷达、通信和电子系统工程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这批难得的科技人才,已成为中国当前雷达事业的骨干力量。对部特别是研究院、所的技术队伍的建设有重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重视深化改革,拥护开放搞活的国策。在雷达局兼任局长时率先参加沿海地区的开发,为在深圳、珠海等地创建高新技术公司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参加革命50余年,热爱从事的每项工作,忠诚党的事业,一天也没有停止前进,一天也没有停止思考。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在被撤销一切职务的情况下,还悄悄地对雷达重点工程研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向部领导写出报告,陈述自己的看法。离休后,他竭尽全力支持新干部的工作,不顾严寒酷暑,带病在基层调查研究,多次写出雷达工业发展战略方面的调查材料。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他仍拖着患病的身躯到沿海、华东、华北、西南等地区的厂、所进行考察研究。

1988年4月19日19时50分,申仲义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3]

抗战时期

"七七"芦沟桥事变时,北平城内整天炮声隆隆。当时申的全家在北平城里,申在西单二龙路至诚中学(现在北京35中学)读书。申伯纯不愿子女在北平失守后当亡国奴仲义仲义,连夜带着申仲义和他的姐姐离开了北平,将他们安置在河北邯郸叔叔家中。随后又派人接申仲义乘火车经天津、济南、郑州到武汉,最后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当年10月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申仲义的大哥申仲仁,抗日战争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申仲仁先在天津南汉宸处任报务员,不幸被日本特务逮,受严刑拷打,手指的肉几乎被刮光。他表现十分坚强,未供出组织关系,经营救出狱。后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任电台台长,与童小鹏一起共事。因在狱中染上肺病,回延安治疗休养,久病不愈,在延安病逝。申仲义在北京读书和初到延安时都受到哥哥申仲仁的关心照顾,向他讲革命道理,教他学习无线电知识。在北平约有一年多的时间一同去上无线电业余学校。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与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937年10月,申仲义在延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三局直属的通信学校学习。当时他只有16岁,只读过初中二年级,而凭着顽强的毅力,无畏的拼搏,学习外语,学习专业技术,很快成才。在通信学校找到一本英语工科大学的课本,就一边学英语,一边啃无线电技术专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不久,被学校聘任为教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调军委二局任通信教员、机务员;1941年4月调军委三局通讯材料厂试验室任试验员、试验室主任。申仲义青少年时热爱无线电,在延安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解决战争急需的通讯设备,他利用直接从英文课本学习的一些无线电知识,同实验结合起来,在物资十分困难、工厂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试制并生产了许多种通信器材和部件。1944年5月被评为延安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被誉称为"技术与政治统一,科学原理与技术经验相结合的青年技术家"。《解放日报》(1944年5月27日,1101号,1版)专题介绍了他的动人事迹。介绍中说申仲义"16岁读初中时,课余就到一个业余技术训练班,学习一些技术知识"。在延安通讯器材厂工作中,"不放松科学原理的钻研,直接从英文原本中学取一些无线电知识,从实践中把科学原理与技术经验结合起来。"

1943年11月份,在延安毛主席住处枣园和朱总司令住处王家坪试验安装2.5W、10W报话机。申仲义负责朱总司令住处的试验安装,很快试验通话成功,毛主席、朱总司令非常高兴,受到中央和军委三局领导的称赞和嘉奖。1946年,蒋介石进攻陕甘宁边区。1947年3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中央机关进行战略转移。广播电台大部分搬迁到河北邯郸,部分留在山西临县三交镇准备不久在延安重建广播电台。为完成新的延安广播电台的改装任务,军委三局抽调部分人员提前进行试验准备工作。改装广播电台,要重新设计、重新布局、重新安装,在当时条件下完成任务确实不易。这一任务就是由申仲义全面负责技术工作的。将原拆掉的机器,经过改装,经过长途运输与颠簸振动的考验,又返回延安,结果安装、调试一次成功。在延安重建广播电台变成了现实,1949年1月5日正式向全国播音。西北新华广播电台诞生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申仲义
申仲义

解放时期

申仲义在解放战争中担任过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西北军区通联处科长,1949年4月去刚解放的西安接管西安电信局的工作,是年又被任命为西北军区通联处技术主任。他在战争年代,根据战争的需要,不间断地从事通讯技术的钻研,担任通讯器材、工程项目研制。为革命战争默默做出了贡献,逐渐成为大家公认的通讯技术专家。全国解放后,申仲义开始了他十分热爱的雷达事业,为创建和发展中国雷达事业奋斗到终生。他为中国雷达事业的拓荒、建设献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从1950年到1973年,他一直工作在雷达研制生产的第一线,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研究员,直接参加科研生产的实践。1950年9月,28岁的申仲义被军委通信部任命为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的军代表,不久,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所长;1959年担任了全国第一个雷达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61年担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即南京雷达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1964年10月担任第十研究院副院长兼14研究所所长。在这23年的岁月里,为了雷达事业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刻苦学习,成了出色的自学成材的雷达技术专家、杰出的科技工作的领导者,并把14研究所建成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技术先进的雷达研制生产基地。申仲义在创建和发展雷达科技和生产中,走过了艰难的历程。1950年底,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他组织了全国唯一的雷达维修单位,维修在战争中缴获的各种雷达。当时,中国电子工业十分落后,电子管不能制造,电子元件大部分也不能制造。他就组织力量到全国各地收集战争中缴获的各种雷达器材,整修了一部一部的防空警戒雷达,源源不断送到抗美援朝前线。他组织技术人员利用日造的破旧雷达的接收机和显示器,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发射机、调制器和天线等,做出了101型警戒雷达。这种初步具有中国特点的雷达在使用中方便可靠,生产后支援了前方。 申仲义在中国雷达事业初创阶段,以惊人的毅力,如饥似渴,潜心钻研雷达技术,几乎每天苦读雷达书籍到深。50年代初,他阅读了全部是英文的《雷达丛书》共28册有关部分,并常和技术人员研讨雷达技术问题,他终于在原有通信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掌握了新兴的雷达技术。与此同时他还学习了俄语,可以用英、俄两门外语阅读专业技术资料。他深切体会到,要领导好雷达的研制生产,除了要懂得雷达的各专业技术外,还要懂得雷达的结构、制造工艺,要当好所长、厂长还得懂管理。为此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充实多方面的知识,所以,他很快成为一位受人称赞和尊敬的懂得技术的领导者。由于他的表率作用,当时14所很快树立了学习向上,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每晚所里办公楼实验室灯火辉煌、书声朗朗,学习钻研技术形成了良好的风尚。

申仲义和他领导的技术人员、工人开创了中国自行设计生产雷达的历史。1953年,朝鲜战争以后,中国军队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土防空情报网。申仲义根据上级的要求,开始组织雷达的仿制工作。当时,中国的雷达技术人员少,中国还没有制造过雷达。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先从仿苏联的Л-3中程警戒雷达开始。当时只有一部样机,还没有天线。他们自行设计了两单元的八木天线,缺的关键器件从苏联和民主德国进口,这样就制成了第一部国产中程警戒雷达-314甲型。这种雷达虽然不算先进,但也是中国制成的第一部雷达,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雷达的历史。为了改进这种雷达,他还发动技术人员改进天线,同时第一次设计成功了雷达的(二维的)平面位置显示器(PPI)。并且改用了大型发射管,增加发射功率,使雷达的探测距离有了明显提高。这种名为314乙型的雷达大量生产装备了部队,是中国50年代中期生产得最多的中程警戒雷达。

1954年,他领导技术人员开始研制中国第一部对海低空警戒雷达。这种雷达工作于微波波段,对海低空警戒方面采用微波技术,改善了低空性能,较好地实现对海面的有效观测,克服了米波雷达的不足,填补了中国微波雷达方面的空白。微波技术牵涉到微波元器件、微波测试仪表、抛物面天线和馈线的设计和加工等技术,难度很大。申仲义知难而上,向参加研制的技术人员提出"向微波进军"的口号。终于在195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402型微波雷达,并批量生产装备了中国海岸守备部队,改变了中国对海警戒情报方面的空白面貌。

与此同时,他领导另一批技术人员开始设计中国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406型。他组织设计方案的制定讨论,并参考美式一种型号雷达的阵列天线,从而提高了天线增益,使雷达的探测距离加大到400公里以上,并于1956年研制定型进行批量生产,大量装备防空部队,初步组成了对空情报网。这种雷达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维修方便,深受部队欢迎。

50年代中期,根据中国国防需要,申仲义还领导并参加仿制了苏式快艇雷达(512型)和移动式中程警戒雷达(513型)。在仿制过程中重视吸收其先进技术,并学习了苏联的管理制度,使科研生产管理逐步走向正规。50年代,申仲义领导的雷达厂、所是中国唯一能向部队提供雷达装备的单位。这一时期,为海、空军提供了七种近干部雷达产品。

组建研究所

申仲义重视学习新技术,组建雷达研究所

1958年,他去苏联学习,回国后向14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作赴苏技术考察报告,介绍了苏联雷达产品的制造工艺,诸如印制电路工艺,环氧树脂工艺等。这些当时很先进的工艺,技术人员听了他的报告,都觉得很新奇,十分赞赏他在掌握技术方面下苦功夫的精神,研究所的新工艺技术很快有所发展。

1959年,根据中苏协议,申仲义率领一批技术人员(包括天线、馈线、发射、接收、抗干扰、仪表、伺服、结构、工艺等技术人员)到苏联244研究所(雷达研究所)作为期四个月的实习。他和技术人员抓住宝贵机会,认真地学习苏联先进技术并带回国内。学习期间他阅读和记录了许多俄文技术资料,如数据处理、三座标雷达和雷达网等。回国后他决心把第14研究所建成为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雷达研究所。并立即建立了数据处理研究室、抗干扰研究室。此后雷达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动目标显示(抗消极干扰)技术有了很快发展,并在远程警戒雷达中开始运用了抗积极干扰技术。 60年代初,申仲义开始组织并参加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雷达新体制的研究,为发展国国土防空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导弹、卫星无线电测量与控制系统,弹道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申仲义一方面是努力攀登雷达技术尖端的带头人,一方面又是一位卓越的科研管理领导者。他重视雷达课题的研究,不断探索新技术。在雷达新技术方面他抓了:隧道二极管放大器、参量放大器、场效应管放大器等低噪声高频放大器接收技术,三极管、速调管、行波管、前向波管、宽频带、高功率发射技术、水银延迟线、储能管、磁致伸缩延迟线、熔石英延迟线等动目标显示技术,宽频带、低副瓣天线技术以及信号处理、数据处理和快速变频(机械变频和电子变频)技术等。申仲义非常重视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大力抓了高精度齿轮、高频元件、印制板、铁磁元件、接插件、铁氧体元件、表面处理、精密工模具等技术,使14研究所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研制高精度的雷达新产品创造了条件。在雷达新体制方面他抓了单脉冲、频率分集、三座标、相控阵、超视距、脉冲压缩体制,等等。

申仲义
申仲义

申仲义为中国国土防空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随着武器系统、战略战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空中(空间)目标种类和数量增多,速度和机动性增大,攻防态势瞬息万变,要适应这种战场形势,人工指挥控制方式已不能胜任,出现了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雷达则是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的主要信息系统。申仲义从发展防空系统需要考虑,高瞻远瞩,大力发展雷达系统。

研制雷达

远程警戒雷达

60年代初,美国U-2侦察机,经常窜入中国领土,中国空军要求尽快研制以对付高空侦察飞机的新一代警戒雷达,能够发现2万米以上的高空目标,给地空导弹部队提供作战准备时间,进行高空目标拦截。申仲义组织领导了这种先进的远程警戒雷达的研制。该雷达采用背对背双波束互补盲区的体制,保证掌握目标连续性;用主波定相,磁致伸缩延迟线二次对消,目标在地面杂波中可见度系数(SCA)大于23分贝;天线振子采用宽带对数周期式;采用大功率、宽频带发射机,能快速变频、自动频率跟踪;采用宽带低噪声接收机等先进技术。申仲义亲自参加产品的方案论证,掌握方案设计的细节,组织技术攻关。1965年研制成功了中国常规雷达中探测距离最远的远程警戒雷达--408型。该机在边境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立了战功。后经改进,发展为408型系列产品,到90年代初仍是防空警戒骨干雷达,使用这种雷达的空军部队非常满意。1978年获科学大会奖。申仲义坚持自力更生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领导自行设计研制成功408型雷达,为中国雷达事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道路。

三座标雷达

50年代,中国的警戒雷达只能获得二维目标的信息(即方位和距离),而目标的高度信息需另一种测高雷达来完成。申仲义在苏联学习时,发现苏联正在研究三座标雷达,便重点学习和摘抄了许多重要资料。回国后在14所作了关于三座标雷达的技术报告,并介绍了当时的三座标雷达的三种实现方案,即频率扫瞄制、相位扫瞄制和多波束体制。当时外国专家认为中国水平低,研究不出这种技术复杂的三座标雷达,申仲义坚持自力更生上了这种雷达的研究项目。在方案论证时他指出:三座标雷达由于所需处理的信息量大,功能多,如采用电子管则需3千只以上,要求采用小型化的晶体管电路;另外,三座标雷达要求对目标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必须采用电子计算机。在申仲义的指导下,60年代初在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座标雷达时,促进了晶体管电路技术的发展,并探索了计算机在雷达上应用等技术问题。1972年,中国在雷达上首次采用计算机,突破了频率扫瞄制的三座标技术,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试验型583三座标雷达。80年代初,在他主持第十研究院工作期间,院属38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实用的、多波束的三座标雷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固态相控阵雷达

这种雷达已于1989年装备部队。它是全固态源相控阵体制,全固态发射机,全相参脉冲压缩技术,低角跟踪技术,多种信号工作方式,采用计算机诊断与故障定位技术,可跟踪32批目标等新技术。这是申仲义从70年代初期抓新技术、雷达新体制应用的成果,是中国第一部全固态相控阵雷达。申仲义为导弹、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和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日夜操劳,苦心钻研。60年代,中央决策要抓"两弹、一星"。为了导弹、卫星的试验顺利进行,必须有准确、可靠、安全的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其中精密测量、引导雷达是该系统的关键系统。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技术先进的国家就开展了单脉冲技术的研究。1964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研制跟踪测量雷达,使用部队提出仿制苏联的圆锥扫瞄体制的跟踪测量雷达,该体制在国际上已不是先进的技术了,较先进的则是单脉冲体制跟踪测量雷达。申仲义当时根据14所已研制的技术储备,同工程技术人员研讨,决定上单脉冲体制的跟踪测量雷达。1969年5月,研制出中国第一部实用型的单脉冲测量雷达-154Ⅱ,成功地执行了中国发射的中程导弹的跟踪测量任务。使中国雷达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使中国精密跟踪测量雷达一开始就进入到较高的基点。以后为中国发射洲际火箭、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回收式卫星、同步卫星等重大工程,研制了基地的、机动的、舰载的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系列和系统。这些单脉冲跟踪测量雷达系统,是中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导弹、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代起,国外就发展了弹道导弹武器等。中国为了积极防御,能探测几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标,必须研制超远程的预警、跟踪雷达,对外空目标的探测、跟踪,建立弹道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防御系统。1958年提出研制超远程雷达。申仲义担起了这十分艰巨的任务。他带领14所工程技术人员从预先研究开始,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后才进入工程设计阶段。1959年他组织研制一部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收到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的较强回波,取得了观测外空目标的初步成果。1965年到1970年又开展了卡塞格伦式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卜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的应用、大型天线结构及转台的研究。上述各种新技术的突破,为研制超远程110跟踪雷达作了前期工程准备,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1977年,中国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了部队。它能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踪非合作的外空目标,在中国发射洲际火箭、卫星等工程中多次执行了跟踪测量国外的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

1964年,申仲义为了研制超远程预警雷达,阅读了许多国外资料并反复同14所的副总工程师和青年技术人员研讨,开始研制技术先进的相控阵体制雷达,执行预警任务。这种雷达是采用固定式的平面阵天线,用电扫描使天线波束能上下左右不间断地搜索3000公里以外的外空多目标,这样,在一定的方向上形成一把"扇子"可以执行预警和空间监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研工作,1970年,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任务(即7010工程)。此时,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申仲义已被迫"靠边",但前几年已有了预研成果,突破了一部分关键技术,所以7010雷达初步具备了工程设计的条件,但急于求成研制的这一雷达在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1972年,申仲义恢复工作后,即到7010工程基地抓产品质量整顿,连续几个春节都在条件艰苦的工程基地度过。1975年9月,7010雷达经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7年,这部雷达全部试制成功,中国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继美苏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相控阵预警雷达的国家。

上述超远程跟踪雷达和相控阵预警雷达在执行外空目标观测任务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是1979年6月21日至7月11日对美国"天空实验室"和1983年1月到2月对苏联失控核动力卫星"宇宙-1402"号陨落过程的跟踪和落点预报。当时新华社公开播出中国观测到的这一消息,引起了各国的轰动。

巨大贡献

70年代,国外低空战略、战术入侵武器发展较快,用常规体制雷达就难于提早发现目标,为此,国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超视距体制雷达。申仲义看到该体制雷达发展的趋势,从70年代初积极建议并研制了超视距体制试验雷达--112-1。这一雷达采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相控阵电扫接收天线,主振放大发射、高中频大动态接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等技术。1982年12月首次观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视距)范围内的国内民航班机。这种试验雷达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研制战略、战术超视距体制雷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申仲义领导科研工作,计划规划雷达产品的研制能远近结合,有远见卓识。研究决策既有当前的任务,又有长远的方向。他常说雷达产品的研制要有吃的、看的、想的。所谓吃的,就是指当前成熟设计产品,在二三年内进行批量生产的。所谓看的,是指理论上虽已成熟,但设计中尚不成熟的产品,要集中力量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的产品,是五六年后才投入生产的产品。所谓想的,是指理论上尚有若干方面不清楚,需先进行若干专题研究,弄通理论和实践,并据以制订总体方案并突破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使之赶上先进水平,约在八九年后才能投入生产的产品。他认为在这方面投入的力量大致是:吃的45%,看的35%,想的20%。同时,申仲义治学严谨,对科研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在14所已成为一种作风,影响极深。他主持研制的所有项目(各种雷达)都要求做到:①资料收集和消化要深透,起点要高;②方案论证要几上几下,要论透彻;③试验严格,要有可靠数据,要有真正成果;④研制分机多次反复,整机要一次成功。申仲义的善于决策和对研究实践的科学态度,为14研究所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在科研领导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科研十四条》。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上报请示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及聂荣臻向中央的报告。这是当时指导自然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称之为"科学宪法"。申仲义和14研究所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抓住"提供科研成果,培养研究人才是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这一中心全面落实《科研十四条》。在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几年时间,所里的技术人员称赞"14所出现了科学的春天",科研硕果累累,人才迅速成长。1964年,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了解到14所的情况后,决定在该所召开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南京现场会。现场会由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主持,国防科委所属的研究院、所、基地及各军兵种、中国科学院的代表等600多人参加了会议。申仲义向到会代表作了报告,受到代表的欢迎。会议期间,刘伯承元帅接见了到会代表和14所的职工代表。这次会议成为14所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申仲义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终于把14所由一个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达工厂建成为能研制新型的、各种技术复杂的国内一流的雷达研究所,在跟踪国际先进雷达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申仲义
雷达研究

人物评价

申仲义一生勤奋好学,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光明磊落。对同志关心爱护,坦诚相待;对工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科技人员尊重,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堪称楷模,深得广大职工对他的爱戴和尊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派群众对他名为管制,实际也都在暗暗地保护他。申仲义病逝后,1991年,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为表彰他在中国雷达事业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一致通过设立申仲义奖金,并于当年向张直中同志颁发了第一届"申仲义奖"。 申仲义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把14所由一个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达工厂建成为能研制新型的、各种技术复杂的国内一流的雷达研究所,在跟踪国际先进雷达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同时主持领导了640工程雷达的研制工作。

申仲义是一位自学成材的通信、雷达技术专家,是一位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他一生的影响和贡献,后人将永志不忘。

革命家庭

在申家,有十位老八路和一位革命烈士。其中,除二女婿成荫是导演和二子申仲义是工程师外,九位均是红色特工,他们是:申伯纯、爱人郭西、长子申仲仁、二女儿申伸、二儿媳妇齐翔延、三女儿申小丛、三女婿李成、四女儿申晓白、四女婿王炎堂。

申伯纯的爱人郭西是山西原平人,太原女子师范毕业后便找到129师师部要求当作战参谋。一个女学生要当作战参谋,从来没有过。刘伯承亲自跟她谈话,见到她颇有英武之气,便破格让她当了作战参谋,成了129师小有名气的"女八路"(郭西的前夫安道敦是中共山西省委委员,在策反国民党张荫梧起义时,被反动派杀害,死得很惨烈)。

申伯纯的长子申仲仁,是中共北方局天津地下电台的报务员。 1936年被捕后受到严刑拷打,由于被灌了大量的辣椒水,肺部受到严重损坏。后在一次急行军中得病去世,年仅24岁,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申伯纯的二女儿申伸15岁就跟着父亲在国民党鹿钟麟部帮助翻译秘密电报,收听广播,帮助记录战区情况。后来,几经周折去了120师的战斗剧社,与同事成荫(山东曹县人)结婚,成荫曾导演《西安事变》,生前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申伯纯的二子申仲义先后在军委二局工作,是延安电台重建工作的技术总监,我国雷达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仲义的妻子齐翔延作为一名通讯侦察兵,经历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申伯纯的三女儿申小丛开始在总部情报处材料科工作,后来与李成假扮夫妻潜伏北平,在潜伏中产生爱情的火花,最终"假夫妻"成为真夫妻。

申伯纯的四女儿申晓白在中共中央社会部书报简讯社搞人事档案工作,在这里她通过姐夫李成介绍认识了同事王炎堂(陕西人),后来两人结为伉俪。

中国雷达界的最高荣誉是设立于1991年的申仲义奖!

申仲义在14所的20多年工作中,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把14所由一个只能搞修修配配的小型雷达工厂建成为能研制新型的、各种技术复杂的国内一流的雷达研究所,在跟踪国际先进雷达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主持领导了640工程雷达的研制工作。

申仲义从1973年到1983年,这段时间离开了南京科研生产第一线到北京工作。1976年担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院长;1978年兼任总参四部副部长;1979年担任四机部副部长兼任十院院长;1982年担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兼任雷达工业管理局局长;1983年离休。在部院领导工作中参与决策,重视科研生产的发展,常常深入到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亲临指导。他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他工作的几十年中为我国雷达、通信和电子系统工程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这批难得的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当前雷达事业的骨干力量。对部特别是研究院、所的技术队伍的建设有重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重视深化改革,拥护开放搞活的国策。在雷达局兼任局长时率先参加沿海地区的开发,为在深圳、珠海等地创建高新技术公司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参加革命50余年,热爱从事的每项工作,忠诚党的事业,一天也没有停止前进,一天也没有停止思考。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在被撤销一切职务的情况下,还悄悄地对雷达重点工程研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向部领导写出报告,陈述自己的看法。离休后,他竭尽全力支持新干部的工作,不顾严寒酷暑,带病在基层调查研究,多次写出雷达工业发展战略方面的调查材料。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他仍拖着患病的身躯到沿海、华东、华北、西南等地区的厂、所进行考察研究。

1988年4月19日19时50分,申仲义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

申仲义一生勤奋好学,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光明磊落。对同志关心爱护,坦诚相待;对工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科技人员尊重,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堪称楷模,深得广大职工对他的爱戴和尊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派群众对他名为管制,实际也都在暗暗地保护他。申仲义病逝后,1991年,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为表彰他在我国雷达事业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一致通过设立申仲义奖金,并于当年向张直中同志颁发了第一届“申仲义奖”。

申仲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通信、雷达技术专家,是一位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他一生的影响和贡献,后人将永志不忘。

参考来源

  1. 申仲义 ,淘名人, 2019-08-22
  2. 北京市-丰台区 申仲义 ,族谱网, 1988-04-19
  3. 申仲义 ,名人简历网
  4. 申仲义 ,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