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异特龙属的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异特龙属的种
图片来自24h.pchome

异特龙属学名Allosaurus)属于恐龙肉食龙下目,自从在1877年被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来,已有许多的可能种被归类于异特龙属,但只有少数被认为是有效种。异特龙的化石最早发现于美国西部的上侏㑩纪地层莫里逊组,而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是最著名的恐龙种之一。

异特龙也是马什与科普之间的化石战争的主题之一,他们的竞争使得异特龙的分类产生混淆,马什与科普所命名的几个属与种,现在被认为是异特龙或脆弱异特龙的异名。自从异特龙被命名以来,科学家们已在遥远的葡萄牙西伯利亚瑞士、以及坦尚尼亚发现了几个新种,并在澳洲中国发现了数个未命名的化石,可能也属于异特龙。

模式标本争议

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的模式标本(编号YPM 1930)相当破碎,包含数节不完整脊椎、四肢骨头的碎片、肋骨碎片、以及一颗牙齿。数名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化石的状态破碎,不足以成为物种建立时、化石归类时的比对对象,因此提出脆弱异特龙是个疑名,甚至异特龙属本身也是个疑名。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向国际动物学术语命名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将脆弱异特龙的模式标本改为编号USNM4734标本。这个要求目前还在审议中。

可能的有效种

现在仍不确定异特龙属究竟有多少个种类。自从1988年以来,有七个种被视为是可能的有效种,包含: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合异特龙(A. amplexus[1]、残暴异特龙(A. atrox)、欧洲异特龙(A. europaeus)、巨异特龙(A. maximus)、坦达格鲁异特龙(A. tendagurensis)、以及尚未正式叙述的詹氏异特龙("A. jimmadseni"),但其中只有少数种普遍被视为有效的种。此外,还有至少10个疑名或未叙述的无资格名称曾被归类于异特龙属。在最近期的基础坚尾龙类兽脚类恐龙的研究中,只有脆弱异特龙、詹氏异特龙(被列为未命名种)、以及坦达格鲁异特龙被承认是可能的有效种;而合异特龙(即为依潘龙)、残暴异特龙被视为是脆弱异特龙的异名,欧洲异特龙并没被承认,巨异特龙则被独立为食蜥王龙

脆弱异特龙是异特龙属的模式种,是由马什在1877年所命名。脆弱异特龙的化石来自于至少60个个体,出土于美国摩里逊组,年代为上侏㑩纪启莫里阶提通阶,另外在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奥克拉荷马州南达科他州犹他州、以及怀俄明州也有发现。在莫里逊组出土的兽脚类恐龙中,脆弱异特龙的肱骨常被用作鉴定的参考[2];但詹氏异特龙的发现,显示这个鉴定标准并不实用。脆弱异特龙的正模标本破碎而且有限,因此很难去定义这个种,有研究人员提出使用状态更好的其他化石来作为脆弱异特龙的新鉴定标准。

合异特龙最初是由科普在1878年所建立,并是他所命名的依潘龙Epanterias)的模式种;化石(编号AMNH 5767)发现于莫里逊组,是一个大型的异特龙化石,包含三个脊椎骨、一个鸟喙骨、以及一个跖骨。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将合依潘龙归类为合异特龙,并包含巨食蜥龙Saurophagus maximus)的化石。根据保罗的最新研究,合异特龙是脆弱异特龙的一个异名。而食蜥龙因为该名称已被使用,现已改名为食蜥王龙Saurophaganax)。

欧洲异特龙是在1999年发现于葡萄牙,化石(编号MHNUL/AND.001)是一个部分骨骸,包含:一个方骨、脊椎骨、肋骨腹肋人字形骨(Chevron)、部分臀部、以及后肢。这个标本原本被归类于脆弱异特龙,但后来在劳尔哈(Lourinhã)附近发现一个部分头颅骨与颈部(编号ML 415),年代为启莫里阶;因为这个新发现的化石,导致了欧洲异特龙的建立。欧洲异特龙与其他种的差别在于身体的细部特征[3]。然而,更多的化石材料显示欧洲异特龙可能属于脆弱异特龙,如同最原始的研究。

詹氏异特龙巨异特龙的建立,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丹尼尔·舒尔(Daniel Chure)对于异特龙科化石的研究有关。詹氏异特龙是根据一个在莫里逊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该化石是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与头颅骨。该化石被标名为A. sp. 2,与脆弱异特龙之间有几个细部结构上的差异,例如:颧骨具有笔直的下缘;此外,该化石发现于莫里逊组的Salt Wash段,而脆弱异特龙都发现于较上层的Brushy Basin段[4]

巨异特龙的化石是一个巨大的异特龙,发现于奥克拉荷马州的莫里逊组。这个化石原本被舒尔在1995年命名为巨食蜥龙Saurophagus maximus),但这个名称已被使用,使得舒尔提出另一个名称,巨食蜥王龙Saurophaganax maximus[5]

在1998年,大卫·史密斯(David K. Smith)的异特龙变种研究中,他提出巨食蜥王龙与异特龙的差异不大,不足以建立独立的属,而是异特龙的一个种,因此改名为巨异特龙。但近年来的基础坚尾龙类研究,大部分反对史密斯的论点。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罗的研究中也出现过巨异特龙,但这是将合异特龙排版错误所致。

参考文献

  1. Paul, Gregory S. Genus Allosaurus. 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8: pp. 307–313. ISBN 0-671-61946-2. 
  2. Madsen, James H., Jr. Allosaurus fragilis: A Revised Osteology. Utah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109 2nd ed. Salt Lake City: Utah Geological Survey. 1993 [1976]. 
  3. Mateus, Octávio; Walen, Aart; and Antunes, Miguel Telles. The large theropod fauna of the Lourinha Formation (Portugal) and its similarity to that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Allosaurus. (编) Foster, John R.; and Lucas, Spencer G. (eds.). Paleontology and Geology of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6. Albuqueque,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2006: 123–129. 
  4. Loewen, Mark A.; Sampson, Scott D.; Carrano, Matthew T.; and Chure, Daniel J. Morphology, taxonomy, and stratigraphy of Allosauru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3, 23 (3, Suppl.): 72A. 
  5. Chure, Daniel J. A reassessment of the gigantic theropod Saurophagus maximus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of Oklahoma, USA. (编) Ailing Sun and Yuangqing Wang (eds.). Sixth Symposium on Mes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Biota, Short Papers.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95: 103–106. ISBN 7-5027-3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