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畲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等省。

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起源和历史[1]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着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着,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畲族,福建土着民族。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宗教信仰[2]

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畲族十分重视祭祖。

猎神信仰。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之一。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解释"闽"字说:"闽,蛇种。"意思是说属于百越系统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的。闽越地区古属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闽越的范围,这里的土著民多以蛇为图腾,对蛇抱有尊崇、亲切的感情。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含有与苗、瑶相类的南蛮意识"盘瓠"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高辛氏(即帝喾)时期,刘氏皇后夜梦天降娄金狗下界托生,醒来耳内疼痛,旨召名医医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长的金虫,以玉盘贮养,以瓠叶为盖,一日长一寸,身长一丈二,形似凤凰,取名麟狗,号称盘瓠,身纹锦绣,头有二十四斑黄点。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

盘瓠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记"。他们把"盘瓠"视为始祖和至高无上的尊神,确定了畲族一瑶族一苗族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性。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图就是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祖图又称"盘瓠图"。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盘瓠"传说只是畲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跟畲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服饰特点[3]

福建畲族女子的发式极有特色,已婚和未婚少女的发式各不相同,少女通常将头发盘梳在头顶上成一个螺髻,上束红色绒线。结婚时头戴凤冠,这是一种用竹壳做的尖帽,其上饰有银牌、银铃、红布,插有银簪,垂着串珠等饰物,佩戴时用带子束在发髻上,后面还垂有四条长长的红飘带,前面有一排银质的小人儿,坠在额前,整个造型如同一只凤凰,故称凤冠。

闽东地区的凤凰髻也非常独特,该地区的已婚妇女将长发束至脑后,用红绒绳缠绕出长长的辫式,再弯至额前盘绕成螺旋状的发髻,如同一把弯弓,人们称之为凤凰髻。此外狗头冠也是畲族妇女的一种独特装束,其形式因地域或姓氏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主要结构完全相同,因其象征狗形,故有狗头、狗身、狗尾三部份,据说“狗头冠”是对其祖先盘瓠的纪念。

居住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末,当时外敌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妇女使用三把短剑插在发譬之中,危急时可用以抵抗外敌,保护自己。三把刀的习俗显示了畲族妇女豪放、纯洁的品格。

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但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在气候热的地区,妇女们不分季节都穿短裤,裹绑腿,腰间束彩色条带。

畲族男子的装束与汉族大同小异。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对自然之色蓝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建筑特点[4]

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种类型,“竹竿寮”和“走马寮”。“竹竿寮”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竹竿厝。它门面小但纵深长,就象竹竿一样修长。通常每排立五根柱子,栋柱与第二柱相隔一丈;第二柱与廊柱相隔五尺,前五尺为走廊,正厅照壁在后二柱之间,照壁就在两边的挟柱。照壁中间设有神龛,奉祀祖先。

传统节日

畲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人都非常重视的春节。还有自己家族非常重视的节日,二月二或者三月三都是畲族自身非常传统的民族节日,族人们会非常热闹的庆祝。

饮食文化[5]

、以杂食为主食

畲族先民长期过着随山而种的游耕山地农业生活,虽也租种当地地主的水田种水稻,但所种的大米基本都用于交租,所以一年四季以番薯、玉米等杂粮为主食。

、嗜辣重咸,喜食野味,河鲜,善腌制食品

畲族的饮食习惯之一,嗜辣。畲民喜欢在炒菜煮食时加辣椒调味,正如畲族谚语所谓:“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丝吃到老”。关于畲族饮食习惯中嗜辣之原因大概有三:一为贫困,缺油,以辣椒当油炒;二为,畲民客观居住的条件使然,居在深山,地阴气寒,吃辣能去湿却寒有利于健康;三为,畲民喜食河鲜、野味,加辣调味能去腥。

、喜热食,善饮酒

喜热食,善饮酒,是畲族传统饮食文化之中的一大特色。所谓热食,即桌上架炉,随煮随吃,类似于今日之火锅。畲民热情好客,善饮酒,以自家酿制的美酒待客。

、注重食疗

畲族先民自古以来大多居住、劳作、生活在山区,在长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生产条件下,为了谋求生存和繁衍,他们根据实践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草药资源,大胆地将草药与食品配伍,创造性地开发和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山地文化色彩的民族民间饮食文化——食疗。

相关视频

畲族舞蹈——《踏曲姑娘》

参考资料

  1. 畲族历史起源是什么?畲族发展简介 讲历史,2017-02-17
  2. 畲族的宗教信仰  360个人图书馆,2018-05-13
  3. 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360星座网,2017-05-31
  4. 畲族建筑 畲族建筑文化介绍 360星座网,2017-05-04
  5. 特点鲜明的畲族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网,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