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历险记(刘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登山历险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刘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登山历险记
金秋时节,与几位作家朋友外出采风,见不远处群山环抱的锦屏山在蓝天下巍峨耸立,大家便临时动议:目下时值重阳,我们去登山吧!
一听说登的是锦屏山,我心里便有小小的激动和惊喜。激情似火的青春岁月,附近的房山、平岭山、羽山、虎山都曾在好奇而又必胜的信念中攀登过。可是,这座站在东海平原向东遥望便触目可及的锦屏山,却从未曾亲近过。一直以来,这座巍峨的大山对我来说都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据文献记载,锦屏山横卧于海州古城南郊,宛若一道屏风,挡住了海州人南望的视线。它古称“朐山”,得名于秦代设立的朐县。此山山势陡峭,绿树葱郁,蜿蜒起伏,宛如墨黛,颇有山水花屏之意境。因山色锦绣,美如画屏,而被清代康熙皇帝命名为锦屏山。锦屏山山脉有石棚山、孔望山、青龙山、磨盘山、白虎山、蜘蛛山等11座既独立成峰又互相连绵的山体组成。这里古迹众多,是古海州文明的发祥地。前些年曾看过一条新闻报道,说在山上考古发现的古人类遗留的化石竟有六千年的历史,这就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向前拉长了一千年!
在锦屏山脉东侧的孔望山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带着两名徒弟登山观海的地方。在锦屏山峰北侧,有一座高约百米的石棚山,古城海州就在它的山脚下。传说宋代大诗人石曼卿曾在此饮酒宴乐,大文豪苏东坡后来还登山赋诗,赞美石曼卿的人格魅力。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这些文化名人的“加持”,使锦屏山名传四方。
山下的四月初八白虎山庙会,自古至今,已经成为苏北鲁南一带春季出门郊游的重要盛会和物资交流的中心聚集地。记得小时候,每逢庙会,附近百里方圆的人们都要徒步赶来参加庙会活动,顺便带回农家必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看着洋溢在乡亲们脸上的满足感,让我从小就对海州古城及锦屏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们驱车来到了锦屏山北侧的白虎山山脚下的北门,一条山路被一根铁棍阻隔。我们将车停在对面的小广场上,便走到山门的亭子前,向护山员询问眼前的山路是否可以上山?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大家便决定由此登山。
我们用手机扫了进山的场所码,护山员叮嘱道:在山上要注意防火,确保安全。他还说,扫码进山后,你们在山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记录的。我暗自思忖,现代科技已经将人的隐私空间压缩得所剩无几了。
沿着石板小路,我们开始在山林里向上行走。没费工夫,便从北面越过了这座并不高大的白虎山山峰,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条平坦且宽阔的盘山大道。若沿着这条大道向西而上,可直达石棚山山顶,要绕路不说,也就多少失去了登山的意义。我们遂决定通过捷径登山!
平坦宽阔的盘山大道
谁曾料到,跨过盘山大道,我们径直攀登的竟是一条荆棘丛生的歧途?先是在布满杂草的山坡上踩着前人的脚印向上攀爬。很多时候,脚印在陡峭的巨石上便消失了,只有攀上这些劈陡险崖的岩石,方可继续前行。开始,这些岩石上还有可以落脚的凸凹之处,让人顺势而上。可这样的山道并未延伸多远,一个多小时后,在一块岩石上,我们看到了一尊用青石雕刻而成的孙悟空石像,这使我们眼前一亮!认为我们走对了路道。我们在石台上驻足歇息,此时,好想把蓝天白云当作被子,把大山岩石用作床铺,躺在上面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此时口渴难耐,因上山前对登山属于临时起意,并未做好充足的登山准备,没有带上必要的防护设备和足够的饮食用品,想着后程的路段还有不近的距离,只能对着有限的两根黄瓜和几个小蕃茄望梅止渴,不敢轻举妄动。望着远处秋色遍野的风景,和眼前同甘共苦的友人,我们发出了会心的一笑。十几分钟后,又一尊哪吒的石雕映入眼帘,这使得我们更加坚信判断的正确!可好景不长,告别孤单寂寞的哪吒,再向上攀去,我们便进入了另一个更为险峻的山路。说是山路,实则是区域,因为我们已是无路可走了!向下看去,悬崖峭壁已经没有退路,这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深刻内涵;向上望去,已经不见主峰,矗立的岩石完全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视线!面对荆棘密布,险峻陡壁,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此时,我心中暗自生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若开始沿着平坦的盘山道顺路而上,何止于此?但面对眼前的友人,我们谁都没有流露出一丝畏难的情绪。这时,任何一个消极的情绪,可能都会造成大家精神世界的坍塌和崩溃!更为险峻的峭壁横在眼前,而两侧长满刺针的荆棘让人无法靠近,下山已无可能,任何一个闪失都会造成滑脚坠崖的危险!只有设法上去,方有至达顶峰的希望。同行的凤姐见状脱口说道:“鲁迅有句'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名言。放在今天,其实路就在脚下!”我立马来了精神,指着岩石说,“一个人在下面支撑另一个人爬上去,上去后再把下面的人拉上去。”就这样,三米高的悬崖就成了我们脚下的山路。紧张的心情加之超过体能的攀爬体验让我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豆粒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不时模糊我们的视线……
石棚山远景
一个更为险峻的境地出现了,此处怪石嶙峋,岩石上长满了黛色的青苔,我们已经无心欣赏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求生欲让我们不得不冒险地小心翼翼地爬行在十几米高的山岩顶端上,上面还有一块巨石卡着,只能容下一人爬行的石缝间还有几株长满针刺的植物,让人一不小心就会被刺破皮肤。我好不容易地穿过了这段险峰,而我身后的明君在爬行中脚踩在一块青苔上,他壮硕的身驱一不小心地向左边滑了一下,好险啊!我望着深不见底的陡崖,吓得心都快崩了出来,却张大嘴巴大气不敢出,生怕我的惊叫声让明君有个闪失!
此时已是正午时分,望着山下鳞次栉比的一座座高楼,想必楼房里的人们都正在吃着丰盛可口的午饭吧!而我们几个人此时在求生的本能驱动下,竟毫无饥饿感,只是感到口渴难耐……
我们顺着险峻的山势向前拓展,藤蔓缠膝,荆棘载途,每前行一步我都担心会突然发生着什么?大山深处凶猛的野兽,令人毛骨悚然的毒蛇,而赤手空拳的我们,现在又经过超强的体力付出,可谓是筋疲力竭了,万一遇上了它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心在打鼓,脑海中不由地默默祈祷,愿上帝保佑我们一切顺利,一路平安吧!
又不知翻过了几道悬崖绝壁,大山的顶峰终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又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攀爬,披荆斩棘,我们终于来到了顶峰上兴建的“长城”脚下,而高耸的城墙挡住了登上绝顶的脚步。我们只好手牵着手沿着城墙向下摸索,依靠藤蔓的拉扯,从一个个陡峭的悬崖上跳下,好不容易来到了山南侧的“长城”入口处。这时,经历四个小时“蜀道难”的我像散了架子一样,恨不能躺在地上睡个痛快!但看见凤姐、明君他们依然精神抖擞,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激励下,大家顺利登上了长城的最高处一一方城!
山顶上“长城”的方城
在山南侧的一块石壁之下,刻有隶书“石曼卿读书处”。据说宋代石老先生常在此阅卷抚琴,饮酒抒怀。但我深不以为然,古时通往此山并无坦途,根据我们今天登山的历险过程,石曼卿断不可能“常在此阅卷抚琴,饮酒抒怀”的。石老先生祖籍北京,是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在宋真宗时因为文人天生的耿直、敢于说公道话,被贬到海州,做了州府的通判。东坡居士途径海州时,曾慕名而至。山顶有一座石棚,上刻有“高行清风”四个大字,这是当时海州府刺史王同为颂扬石曼卿的品行而写的,被人刻到了山上。可见,古代人也十分重视发挥名人效应,打造名山名胜,以吸引四方游人。
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巨资用于石棚山的开发,建起了石梯和水上游乐园,还在山顶上筑起一道不到五百米长的形似长城的“长城”。目的是招徕游人,增加旅游产业的收入。可是近年由于新冠疫情一轮轮地袭来,导致旅游业经营惨淡,原打算建个“长城”就可让游客“蜂涌蝶至”,赚个盆满钵满,没想到设在“长城”入口处的售票房门可罗雀,最终关门大吉。这便让我们享受了免费游览的幸运。
我们在方城上极目远眺,一片片金色的稻田、一道道碧绿的树木,将一望无垠大地装扮的格外美丽妖娆;平时看似高大的楼宇大厦,此时竟象一只只火柴盒,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山下那一潭不知名的湖泊,碧水清澈,在蓝天白云下犹如一面镜子,幻化出多姿的画面。
我向西遥望,搜寻故乡的所在,只见广袤的金色平原上,平时看似宽阔的蔷薇河、新沭河,此时在阳光的映照下竟像两白的哈达,蜿蜒在故乡的土地上;那凸起的几座并不显眼的远山,其形状让我一下子就辨别出了它们的名字:房山、虎山、羽山……这些平日里让我仰视的故乡山峰,现在竟然要我细细搜寻才能依稀可见,这让我真正领略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绝美意境!也让我感觉到秋天登高远望带给自己无穷的乐趣,幸福的时光。为了这一刻,虽然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险象环生,但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搀扶的那份付出与回报,那种体贴与关爱,这逆境中所体现的纯真的友情,人性的光辉让我铭记于心,终身难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