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残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残花原图链接

白残花,中药名。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粉团蔷薇RosamultifloraThunb.var.cathayensisRehd.etWils.的干燥花或根。花具有清暑热,化湿浊,顺气和胃之功效。常用于暑热胸闷,口渴,呕吐,不思饮食,口疮口糜。根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常用于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外用研末适用于烫伤。[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白残花

别名:野蔷薇

性味:味苦、涩,性寒

功能:花:清暑热,化湿浊,顺气和胃。根:活血通络。

主治:花:用于暑热胸闷,口渴,呕吐,不思饮食,口疮口糜。根:用于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外用研末适用于烫伤。[2]

药理简介

中文名:白残花

别名:野蔷薇

来源

蔷薇科白残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药。

生境分部

分布于华东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甘肃陕西江西湖北广东福建等地。

性味

苦、涩,寒。

白残花原图链接

功能主治

  • 花:清暑热,化湿浊,顺气和胃。主治暑热胸闷,口渴,呕吐,不思饮食,口疮口糜。用量1~3钱。
  • 根:活血通络。主治关节炎,面神经瘫痪。用量0.5~1两,水煎服;外用研末可治烫伤。[3]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花:3-9g;根:15-30g。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化学成分

根含鞣质。鲜花含芳香油。

药材加工

炮制方法:采花,晒干。春秋挖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攀援灌木,小枝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厘米,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厘米,有尖锐单锯齿,稀混有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叶轴有柔毛或无毛,有散生腺毛;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圆锥状花序。花径1.5-2.5厘米,无毛或有腺毛,有时基部有篦齿状小苞片;花径1.5-2厘米,萼片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花单瓣,粉红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结合成束,无毛,比雄蕊稍长。蔷薇果近球形,径6-8毫米,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无毛,萼片脱落。[4]

参考资料

  1. 白残花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白残花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白残花中医世家
  4. 白残花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