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瓜稜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宋白瓷瓜稜罐是一件完成於11世紀,出產自北宋定窯的作品,現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小口徑,唇向外突出,肩部弦紋下將壺面分為十瓣故得名瓜稜罐,據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資料,其底部墨書「巳」字。[1]器物表面呈現渾厚的牛奶白,帶有蛋殼清亮的光滑感,可見清晰刀痕,視為正品定窯出土痕跡之一。
外觀
根據故宮數位典藏資料系統內資料[1],此罐尺寸大致如下表示:
高18.7公分,口徑4.6公分,底徑11.2公分,足徑11.1公分
其具有小口徑特色,唇部微微向外突出,短頸,肩寬,腹渾圓,外型與梅瓶類似,具有肩寬且脛部向內削的形貌,表面可見清晰刀痕,外壁略有兩三個褐色雜點。平底但凹削入為圈足,足底即器底皆未施釉,近底處有缺釉的持拿痕跡[1]。一共由十條縱線將全瓶分為10個近乎相等的等分,肩部具有弦紋,使得肩部以上形成類似瓜蒂的樣貌。全瓶呈現渾厚乳白色,是為定窯的特色之一。
功能
中國古代製造罐型瓷器大多用以盛裝食物,具有壺腹大且深的特性,脛部向內收,底部寬大[2],現存北宋出土大部分瓜棱罐為寬口,部分甚至含蓋,這便有極高的可能可以盛裝食物,但此白瓷瓜棱罐的口徑僅有4.6公分,用來盛裝食物是十分的困難。所以對於這個器皿我有兩方面功用的想法:
- 裝飾:
- 酒瓶:
- 跟梅瓶相似,是用作酒瓶使用,其器型與當今女兒紅器皿長相極為相似。中國古代紹興具有舊俗:過去每戶紹興人家在產下子女之後都會藏一壺花雕在土中,男孩若中狀元則取出慶祝稱為「狀元酒」,倘若女孩出嫁則用作送禮慶祝稱為「女兒紅」。晉代上虞人稽含的《南方草木狀》亦有記載:「女兒酒為舊時富家生女、嫁女必備之物」,這些種種都可以看出古人有藏酒以慶賀的習俗,而這些藏酒的器皿甚至是酒罈都有寬肩且脛部內削的現象,且此瓶具有向外突出的唇緣,可能是更方便傾倒酒至酒器當中而不向外流出。另一個如此思考的原因是外壁有許多汙點,倘若放在皇宮當中作為裝飾品,理當不會如此樸素,而且應該是十分乾淨的,故我猜測有可能是因為埋在土中,導致外胎出現許許多多的汙點以及咖啡色刮痕。
最後是關於底部題字,最底部是呈現一個「巳」字,古代瓷器底部大略有以下幾種題字的類型:[4]
- 紀年:年代紀錄方面,有可能是提古代帝王的年號,亦又或是干支,這裡有可能就是此種,巳字即是地支的第六支。
- 收集點:有可能是收藏地方的名字,好比在器底有「養和堂」字樣,即是於清代圓明園養和堂中陳設的器皿。
- 收集人:有可能是收藏人物的名字,例如在康熙乾隆帝期間,許多置於宮中的器皿底部都有兩人帝王名稱的官印。
- 吉祥詞語:在器皿上印有想要給予被贈與人的吉祥祝賀語,此種特別出現在贈與慈禧太后的器皿上,例如:萬壽無疆、五福捧壽等等[5]
- 詩文銘文:這種類型特別出現在乾隆的收藏品當中,例如:在北宋十二世紀定窯白瓷嬰兒枕的底部,即有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的御製詩銘。[1]。
分辨
此件白瓷瓜棱罐之所以被認定為是真正北宋定窯出土的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可以得知:[6]
- 定窯出土瓷器大多底部不施釉
- 器皿接近圈足部分出現不明顯淚痕
- 有明顯生辣感,強烈的手作痕跡,許多後代贋品為了接近完美,往往忽略這個部分
- 乳白釉色,或有人稱為象牙白釉色等等
- 竹絲刷紋的展現,由於過去採轆轤拉胚的方法製陶瓷,在圓形旋轉的過程當中以竹絲小刷修理留存下來的,後代贗品多用水洗洗去痕跡,以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