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盛[ bái shèng ] 粉饰墙壁使白的蜃灰。[1]

[]

砺灰的制备是基于蛎壳煅烧生成蛎灰(主要是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白烟(二氧化碳),然后用水泼蛎灰,风化成蛎灰浆(氢氧化钙)。其工序主要是备料、煅烧、风化、细磨。对于原料的选择,王瓒等明《弘治温州府志》指出:“蜃灰,以牡蛎壳烧灰为上,小蛎壳为次,小蛤壳为下,三色不等,而大蛎为胜。”之所以大蛎为胜,主要大蛎含杂质相对较少,同时结构疏松,易于煅烧,而小蛤壳则相反,小蛎壳居中。蛎壳要经水冲洗,以除去淤泥,保证质量。蛎壳的煅烧,据《天工开物》介绍,将蛎房“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即“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什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也就是说,蛎灰的煅烧与石灰同法,其燃料中煤炭占十分之九,薪炭占十分之一,先把煤炭和泥做成煤饼,然后在底层铺上薪炭,再铺上一层煤饼,又铺上一层蛎房,再铺煤饼,依此一层层叠至顶端,然后点火煅烧。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方法适宜于块状蛎房,对于片状小蛎、小蛤壳而言,由于煅烧时透气性不好,效果不佳。故聪明的温州古代先民创造了蛎灰窑,窑内分上、下层,上层置蛎壳,下层置燃料(谷壳、稻草、薪炭、煤或煤渣等),设有通风道。煅烧时采用人力风箱加强通风,从而保证了蛎灰的产、质量。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蛎灰的风化 蛎灰的风化,《天工开物》又云:“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其大意是,蛎灰一般采用自然风化,也可用水泼,加快风化。而温州则普遍采用水泼的方法。李璋等清《康熙温州府志》指出:“以牡蛎壳或蛤壳烧过,积成堆,泼以水,即烟炽渐成灰,用以砌最坚。”蛎灰细磨的目的是增加其比表面积,提高活性,从而改善其建筑性能。《天工开物》中无此方面记载,可能是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干法细磨蛎灰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温州古代先民又创造了湿法细磨蛎灰。即将蛎灰用水调成浆,以牛或人力推动石擂细磨。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解决干法细磨时粉尘严重的难题,又可使蛎灰水化更加充分,这也是蛎灰比石灰建筑性能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