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肩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肩雕(学名:Aquila heliaca)又名御雕,是隼形目鹰科雕属的大型猛禽。体长73-84厘米。体羽黑褐色,头和颈较淡,肩部有明显的白斑,在黑褐色的体羽上极为醒目,很远即可看见,这是区别其他雕的主要特征。滑翔时两翅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亦不上举成‘V’字形;同时飞翔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尾显得较窄长。幼鸟头皮黄褐色,背具黄褐色斑点,飞翔时尾常散开成扇形。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带,尤喜混交林和阔叶林,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的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啮齿类、野兔、雉鸡、石鸡、鹌鹑、野鸭、斑鸡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繁殖从摩洛哥、西班牙等西北非洲和南欧、东欧往东到贝加尔湖、伊朗东北部、印度北部和中国。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印度,偶尔到朝鲜和日本。白肩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 折叠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白肩雕 白肩雕

白肩雕前额至头顶黑褐色,头顶后部、枕、后颈和头侧棕褐色,后颈缀细的黑褐色羽干纹。上体至背、腰和尾上覆羽均为黑褐色,微缀紫色光泽,长形肩羽纯白色,形成显著的白色肩斑;尾羽灰褐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和斑纹,并具宽阔的黑色端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亦为黑褐色,内翈基部杂有白斑,次级飞羽暗褐色,内翈杂有淡黄白色斑。下体自颏、喉、胸、腹、两胁和覆腿羽黑褐色,尾下覆羽淡黄褐色,微缀暗褐色纵纹,翅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黑褐色,跗蹠被羽。[1]

幼鸟头、后颈和上背土褐色,具细的棕白色羽干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淡棕皮黄色,具宽的褐色羽缘,尾土灰褐色,具宽阔的皮黄色端斑;飞羽黑褐色,内翈基部具不规则的灰白色横斑,尖端淡黄白色,翅上覆羽暗土褐色,内侧稍淡和具棕白色羽缘,在翅上形成细的淡色横带,飞翔时极明显。下体棕褐色,颏和喉较浅淡;胸、腹和两胁缀以棕色纵纹,下腹和尾下覆羽淡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棕色,具褐色羽缘。虹膜红褐色,幼鸟为暗褐色,嘴黑褐色,嘴基铅蓝灰色,蜡膜和趾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225g,♀2900-4000g;体长♂730-830mm,♀787-835mm;嘴峰♂41-45mm,♀43-46mm;翅♂560-600mm,♀614-622mm;尾♂253-285mm,♀295-342mm;跗蹠♂89-95mm,♀93-106mm。(注:♂雄性;♀雌性)

折叠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草原和丘陵地区的开阔原野。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白肩雕 白肩雕 白肩雕在中国是候鸟,在新疆为夏候鸟,在其他地区系冬候鸟和旅鸟。迁来和离开中国的时间因地区而不同,在北京见于9月初和11月,辽宁见于10月、11月和5月。

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的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或岩石和地面上。

主要以啮齿类、野兔、雉鸡、石鸡、鹌鹑、野鸭、斑鸡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也吃爬行类和动物尸体。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多在河谷、沼泽、草地和林间空地等开阔地方觅食。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折叠世界分布 白肩雕 白肩雕 分布于阿富汗、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柬埔寨、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格鲁吉亚、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澳门、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尔、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美共和国、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

旅鸟:白俄罗斯、喀麦隆、塞浦路斯、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利比亚、立陶宛、马来西亚、摩洛哥、波兰、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瑞典。

折叠中国分布 分布于新疆天山,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文县、甘南、河西、阿克塞、碌曲、玛曲,青海青海湖,陕西,辽宁旅顺,福建,广东。

折叠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高大的松树、槲树和杨树上,在稀疏树木的空旷地区,也多营巢于孤立的树上,偶尔也营巢于悬崖岩石上。巢多置于树的顶端枝杈多的地方,距地高一般为10-20m,随环境和树的情况而变化,有时亦有低至2m和高至25m以上的。巢呈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以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巢的大小通常为直径1-1.5m,高0.5-1.0m。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还继续被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巢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很庞大。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大小为70.1-78.5mm×56.9-62mm。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43-45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后的雏鸟被有白色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55-60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离巢。[2]

折叠编辑本段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1990年成立的东鹰皇工作小组于2006年提出保护行动进行调查,在亚洲(特别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以确定白肩雕繁殖和越冬地和迁徙路线实现有益的林业政策。提高公众意识,参与保护活动。[3]

非法砍伐树木影响了白肩雕的生存,导致其生存生境的丧失和改变,人为的干扰,毁坏鸟巢和捕捉非法贸易加上农业扩张威胁等。再加上人类的狩猎,及其他死亡因素也可能构成它们的迁徙路线和越冬区威胁。

1994年被评为全球性易危物种。不常见的季候鸟,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及福建和广东。每年有少量至香港。见“达贲湖自然保护区”。中国各地发现白肩雕的记录,显示1994年调查总共在6个地点发现11只次。白肩雕在深圳湾东侧的双子鲤鱼山有7只。2005年兴凯湖候鸟迁徙简报记载,发现白肩雕2只。2011年5月河北省邢台钓友在朱庄水库附近树林发现1只中毒病危的白肩雕经救治康复后送至邢台动物园。2013年9月在北京门头沟区东灵山风景区,发现2只白肩雕,一雌一雄。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4]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