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胸翡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胸翡翠(拼音bái xiōng fěi cuì;英文名White-breasted kingfisher;学名Halcyon smyrnensis),别名白喉翡翠,颏、喉、前胸和胸部中央呈白色,体长28cm。在软石面掘洞为巢,多离水道甚远。捕食于旷野、河流、池塘及海边。主食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蜗牛,也吃小鱼、小蛇、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中东、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安达曼斯群岛及苏门答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佛法僧目

科: 翠鸟科

属: 翡翠属

种: 白胸翡翠

食性:蟹、昆虫及蜥蜴等

体长:28厘米

繁殖:每次产卵4至7枚

习性:常在河流沟渠等处狩猎,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

分布:中东、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等地。

外形特征

体长28cm。成鸟的头、后颈、上背棕赤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尾羽亮蓝色。翼也亮蓝色,但初级飞羽端部黑褐色,中部内羽片为白色,飞时形成一大白斑;中覆羽黑色;小覆羽棕赤色。颏、喉、前胸和胸部中央白色;眼下、耳羽、颈的两侧、胸侧、腹、尾下覆羽棕赤色。虹膜褐色;嘴、脚珊瑚红或赤红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

生态习性

白胸翡翠常单独活动,多站在水边树木枯枝上或石头上,有时亦站在电线上,常长时间地望着水面,以待猎食。飞行时成直线,速度较快,常边飞边叫,叫声尖锐而响亮。 白胸翡翠营巢于河岸、沟谷田坎土岩洞中,掘洞为巢,巢呈隧道状,末端扩大为巢室,巢室大小直径多为15-20厘米。巢洞深至0.5-1.2米,随土崖土质松软、打洞困难与否而有较大变化。 白胸翡翠主要以鱼、蟹、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也吃蚱蜢、蝗虫、甲虫、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及幼虫等陆栖昆虫和蛙、蛇、鼠类等小型陆栖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期在印度是1月至8月,在伊拉克是4月至5月。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雌鸟产4至7枚,直径近30毫米的卵。卵近圆形,纯白色。父母共同孵化和喂养小鸟,主要喂食昆虫。

地理分布

白胸翡翠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亚种与分类

1.分布于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伊拉克、土耳其、埃及、苏门答腊和爪哇岛。

2分布于中国的台湾、印度和斯里兰卡。  

3.分布于安达曼岛。  

4.分布于菲律宾。

生存状况

白胸翡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资 料

《香港及华南鸟类》,尹琏、费嘉伦、林超英(1994)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2000) 《雀鸟分类名录》,香港观鸟会[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