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胸翡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胸翡翠(拼音bái xiōng fěi cuì;英文名White-breasted kingfisher;學名Halcyon smyrnensis),別名白喉翡翠,頦、喉、前胸和胸部中央呈白色,體長28cm。在軟石面掘洞為巢,多離水道甚遠。捕食於曠野、河流、池塘及海邊。主食無脊椎動物,如蟋蟀、蜘蛛、蠍子、蝸牛,也吃小魚、小蛇、蜥蜴等小型脊椎動物。主要分布中東、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菲律賓、安達曼斯群島及蘇門答臘。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佛法僧目

科: 翠鳥科

屬: 翡翠屬

種: 白胸翡翠

食性:蟹、昆蟲及蜥蜴等

體長:28厘米

繁殖:每次產卵4至7枚

習性:常在河流溝渠等處狩獵,單獨或情侶共同捕食

分布:中東、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等地。

外形特徵

體長28cm。成鳥的頭、後頸、上背棕赤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尾羽亮藍色。翼也亮藍色,但初級飛羽端部黑褐色,中部內羽片為白色,飛時形成一大白斑;中覆羽黑色;小覆羽棕赤色。頦、喉、前胸和胸部中央白色;眼下、耳羽、頸的兩側、胸側、腹、尾下覆羽棕赤色。虹膜褐色;嘴、腳珊瑚紅或赤紅色。    嘴粗長似鑿,基部較寬,嘴峰直,峰脊圓,兩側無鼻溝;翼圓,第1片初級飛羽與第7片初級飛羽等長或稍短,第2、3、4片幾近等長;初級飛羽基部具白色斑。

生態習性

白胸翡翠常單獨活動,多站在水邊樹木枯枝上或石頭上,有時亦站在電線上,常長時間地望着水面,以待獵食。飛行時成直線,速度較快,常邊飛邊叫,叫聲尖銳而響亮。 白胸翡翠營巢於河岸、溝谷田坎土岩洞中,掘洞為巢,巢呈隧道狀,末端擴大為巢室,巢室大小直徑多為15-20厘米。巢洞深至0.5-1.2米,隨土崖土質鬆軟、打洞困難與否而有較大變化。 白胸翡翠主要以魚、蟹、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蚱蜢、蝗蟲、甲蟲、鱗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蟲及幼蟲等陸棲昆蟲和蛙、蛇、鼠類等小型陸棲脊椎動物。

生長繁殖

繁殖期在印度是1月至8月,在伊拉克是4月至5月。營巢於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這些洞穴一般不加鋪墊物。雌鳥產4至7枚,直徑近30毫米的卵。卵近圓形,純白色。父母共同孵化和餵養小鳥,主要餵食昆蟲。

地理分布

白胸翡翠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

亞種與分類

1.分布於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伊拉克、土耳其、埃及、蘇門答臘和爪哇島。

2分布於中國的台灣、印度和斯里蘭卡。  

3.分布於安達曼島。  

4.分布於菲律賓。

生存狀況

白胸翡翠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資 料

《香港及華南鳥類》,尹璉、費嘉倫、林超英(1994)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2000) 《雀鳥分類名錄》,香港觀鳥會[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