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头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头鹀
Pine Bunting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flickr
Imran Shah 拍摄于Borit

基本资料

学名     Emberiza leucocephalos

目/科/属  雀形/鹀/鹀

迁徏状态   迷鸟/台湾

普遍性    不常见

体长/体重  16-18cm/18-37g

白头鹀,雌雄略异。虹膜暗褐色。上嘴灰褐、下嘴淡褐。脚粉褐色。

雄鸟:

  • 繁殖期
  1. 头顶白、头侧线黑色。脸及喉栗红,嘴基至耳羽白、外缘黑色,形成脸部独特图纹。
  2. 体背红褐色具黑褐色轴斑及黄褐色羽缘。
  3. 胸及胁红褐、上胸有明显白胸环,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褐、外侧尾羽有白色楔形斑。
  • 非繁殖期羽色转黯淡,脸部图纹较模糊。脸及喉栗红色转淡夹杂暗色细纹,头顶转灰褐具黑褐色细纵纹。

雌鸟似雄鸟非繁殖期羽色黯淡,脸部图纹较模糊。喉白具黑色细纵纹。腹面红褐色较淡。

栖地&习性

于伐木迹地、林缘、果园、荒地、休耕地等开阔环境。

性机警,受到干扰时即迅速远飞或藏匿。迁徙期及度冬通常成群活动,台湾迷鸟多单独出现,曾有5只小群记录。主要在地面觅食,会与其他鹀或雀类混群。

繁殖季节的饮食主要是谷类及草籽,无脊椎动物,例如蚱hopper(直翅目),虫子(半翅目),甲虫(鞘翅目),毛毛虫。[1]

繁殖期

季节从4月下旬到7月底,通常大多数配对始于5月;通常两个育雏。由雌鸟建成,紧密编织的窝巢。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起飞或隐藏草丛时,发出“啧"或轻柔“啾-”声。繁殖期雄鸟出悦耳“ze-ze-ze-ze-、iii”的歌声。

外观相似性

草鹀栗红色或黑色三角形耳斑。喉白,颈侧有灰色半领环。胸腹及胁红褐色。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E. l. leucocephalos S. G. Gmelin, 1771 –东欧洲俄罗斯,从乌拉尔河(C&S)乌拉尔地区(Sverdlovsk区和车里雅宾斯克州)穿越西伯利亚(北至西约62°,东至67°)到俄罗斯远东地区(R科利马山和北N山)鄂霍次克海),S至N哈萨克斯坦,C&E天山,NW和NE中国,N蒙古,以及较低的R Amur,萨哈林岛和S Kuril Is;从伊朗阿富汗和北巴基斯坦东部到尼泊尔,北中国日本的大部分人口冬季(在黎凡特和欧洲也很少)。
  • E. l. fronto Stresemann, 1930 – 青海东北(从Zaidam洼地的E边界开始)E到中国NC的甘肃[2]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高雄市的白头鸫(2018 01 24)
高雄市的白头文鸟(2016-12-15)

参考文献

  1. Pine Bunting,hbw.com
  2. Pine Bunting,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