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盂县

增加 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盂县.jpg|有框|右|[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612610610,206129347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cmsuiv3.aheading.com/Article/ArticleRead/2180347?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来自新盂县编辑部 的图片]]]
] ''' 盂县 ''' ,隶属于 [[ 山西省 ]][[ 阳泉市 ]] ,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至113.49°,北纬37.57°至38.31°之间,东与 [[ 河北 ]] [[ 平山县 ]] [[ 井陉县 ]] 和山西省 [[ 平定县 ]] 接壤,西临山西省 [[ 阳曲县 ]] ,南连 [[ 寿阳县 ]] 与阳泉市郊区,北靠 [[ 五台县 ]] [[ 定襄县 ]]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22798人(2017年)。
===历代变化===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 [[ 冀州 ]]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 [[ 晋国 ]]
[[ 战国 ]] 时期, [[ 周定王 ]] 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 三国 ]] 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 北魏 ]] [[ 隋唐 ]] 时期,辖治屡有变更。北魏建议无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参见兴人寺、岳寺魏武定年间造像碑及千佛寺摩崖造像)。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 宋神宗 ]] 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 元代 ]] 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分天下为2京13省。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
[[ 雍正 ]] 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
[[ 民国 ]] 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建国以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 [[ 晋中地区 ]] 。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2001年全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改为8镇6乡。
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