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盂县

增加 1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盂县''',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至113.49°,北纬37.57°至38.31°之间,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山西省[[平定县]]接壤,西临山西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322798人(2017年)。
 
==历史渊源==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 [[ 智伯 ]] [[ 仇犹 ]] 。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 [[ 赵氏 ]] 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 [[ 秦始皇 ]] 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 [[ 赵国 ]] 。置 [[ 太原郡 ]] 盂县,治在 [[ 盂丙邑 ]] (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隋唐]]时期,辖治屡有变更。北魏建议无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 [[ 抚城县 ]] ,属定襄郡(参见兴人寺、岳寺魏武定年间造像碑及千佛寺摩崖造像)。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 [[ 原仇县 ]] (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 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 [[ 凌井镇 ]]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 [[ 乌河县 ]] 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 [[ 晋察冀边区 ]] 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 [[ 寿东县 ]] 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
===建国以后===
==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 [[ 秀水镇 ]] 。盂县辖8个镇、6个乡:秀水镇、 [[ 孙家庄镇 ]] [[ 路家村镇 ]] [[ 南娄镇 ]] [[ 牛村镇 ]] [[ 苌池镇 ]] [[ 上社镇 ]] [[ 西烟镇 ]] [[ 仙人乡 ]] [[ 北下庄乡 ]] [[ 下社乡 ]] [[ 梁家寨乡 ]] [[ 西潘乡 ]] [[ 东梁乡 ]] 。共有453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