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銀齡著華章(蔣以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盛世銀齡著華章》是中國當代作家蔣以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盛世銀齡著華章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銀齡一族的退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或景區打卡,廣場歌舞,或琴棋書畫,花鳥蟲魚,或關愛後代,含飴弄孫。總之,他們在以不同方式分享着盛世晚年的幸福生活,同時也在為企業興旺,社會發展,家庭幸福而盡己綿薄之力。
在南寧鐵路局集團公司,有這樣一群退休人員,卻在孜孜不倦地讀書,寫作,出書。他們追憶過往,回味人生,解讀經典,啟迪思想,提升精氣神,並結合親身經歷講述中國故事,激勵來者後人。
96歲高齡的離休幹部劉馨,是離退休路局原領導中著書立說第一人。他的首部原創紀實作品《從戎歲月》,8萬多字,於2006年問世。記述了作者參加革命,奔赴東北前線,挺進華北,南下進軍,桂中剿匪的人生旅程。2017年,他的第二本書----《擁抱人生第二春---我的離休生活》,相繼問世,以文字和圖片記述了他發揮餘熱做奉獻、豐富多彩、健康有序的離休生活。此外,他還擔任《捨生忘死掃陰霾---解放軍一四六師桂中剿匪紀實》編輯組副組長,參與撰稿工作。該書2018年已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
92歲的離休幹部、原局長、黨委書記李蘊,在他米壽之年, 42萬字的個人專著《歲月有痕》,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作者個人回憶錄和工作隨筆,記述了為國家鐵路建設、運營管理的工作歷程和心得,也是柳州鐵路局1983至1993年發展歷程的剪影。新書免費贈送,在路局機關和離退休人員讀者群中獲得好評。
原路局領導王書慶,退休後堅持不懈爬格子,5年內連續出版三部文學作品,共計120萬字。他相繼主編了長篇紀實作品《戰鬥在枝柳》(2016.4中國文聯出版社)和《感念枝柳》(2020.6上海文藝出版社),其中由他執筆撰稿20多篇,十幾萬字。2020年6月,他的自傳體作品《路》(團結出版社,34萬字)得以出版,該書記錄作者艱苦的學生時代、艱辛的工作旅程和豐富的退休生活,頗具可讀性。
一位不願具名的路局原領導(原局黨委書記莫忠),2016年7月退休後,潛心讀書寫作,寫下近百萬字的讀書筆記,有的已被報刊選載,至今已有六本《讀書札記》面世,內容涉及論語、老子、孟子、詩經、易經、大學、中庸、紅學、曾國藩家書以及毛主席詩詞。讀者評價該系列作品具有相當的專業水平。
在南寧鐵路局集團公司,著書立說並非只有離退休局領導幹部,其他退休人員也在筆耕不輟。
原柳州鐵道報社編輯黃太茂,業餘從事楹聯、對聯、詩詞創作及教學幾十年,2005年退休後已出版個人專著6部,主(合)編專著專集30多部,可謂寶刀未老,壯心未已。
路局機關退休幹部龐明,2010年退休,2015年便出版了30萬字的散文小說集《南江流年》(廣西人民出版社),撰寫的報告文學《翱翔在祖國的藍天》被收入《行進廣西精彩故事》(2019年11月廣西人民出版社)。
共和國同齡人陶兆伯,自幼愛好詩詞歌賦,2016年出版了12萬字的詩集《古韻新聲徹枝栁》(中華文化出版社),描述作者從枝栁築路民兵成長為公安民警的人生歷程。
連短篇小說都沒寫過的局機關退休幹部蒙啟明,可謂一鳴驚人,退休幾年後竟出版了18萬字的長篇小說《丁寒草》(2018.9天津人民出版社),講述隱居於廣西大瑤山龍靈洞口一獵戶人家,善良正義、饒勇智慧地救治山民,與邪惡勢力不懈抗爭的傳奇故事。得到編輯首肯後,目前他正着手第二個長篇的創作。
湘黔枝柳鐵路,是上世紀備戰備荒年代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上馬的重要三線建設項目,1970年代,廣西組織了40萬基幹民兵參加枝柳鐵路廣西段的築路大會戰,在廣西軍區和地方政府直接組織指揮下,民兵自帶工具和口糧,野營拉練開赴工地,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奪取「政治建路,築路育人」雙豐收,開創了平均每公里造價187.76萬元低成本建設鐵路的奇蹟。枝柳鐵路如今已被改造為電氣化鐵路,高鐵暢通,在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4200多名被留下轉為鐵路職工的原築路民工,現已逐漸進入垂暮之年。被譽為枝柳鐵路建設題材創作「第一人」的王書慶,2015年以來發動組織「老枝柳」們集體創作的《戰鬥在枝柳》和《感念枝柳》兩本書,是當年枝栁會戰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放,為枝柳會戰豎碑立傳,為枝柳建設立德立言。編撰工作得到老枝柳的熱切響應,一位在枝柳會戰中擔任司號員的民兵,組稿期間雖身患絕症,硬是在病床上堅持撰寫書稿兩篇。舉行新書首發式時,他坐着輪椅,讓妻子推着去會場領回新書,不久便辭世。他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新書《戰鬥在枝柳》放身邊,相伴永遠。廣西軍區軍史館的同志評價《戰鬥在枝栁》的編撰「很有意義」,填補了廣西尚無專著反映枝柳會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空白。這兩本書的出版發行,也使「追求理想,崇尚英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枝柳精神得以傳揚,以此為契機,廣西各地枝柳戰友以「紀念枝柳會戰,傳承枝柳精神」為主題的聚會紀念活動風生水起。一撥又一撥的枝柳建設者們,滿懷激情,高舉紅旗,重走枝柳路,尋找老工地,尋訪老房東。長眠着枝柳建設者的枝柳陵園,則已成為鐵路職工傳統教育的基地。該書主創人員多次應邀到企業、學校和圖書館講述枝栁會戰的故事。在枝栁戰友的熱心支持下,柳州工業博物館增設了枝柳鐵路建設陳列室,梧州市檔案館徵集了大量的枝柳鐵路建設史料。
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鐵路退休職工中以原會戰民兵團為創作團隊,自行編撰的關於枝柳會戰題材的專著,如原上林民兵團的《大會戰》、原來賓民兵團的《情系枝柳》、原賓陽民兵團的《枝柳歲月》、原賀縣民兵團的《枝柳鐵路會戰》等紀實文學作品,現已陸續問世。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文藝座談會精神的指引下,有路局文聯、離退休處等部門的大力支持,方興未艾的銀齡著書活動將會成果迭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