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盛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盛馔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g zhuàn,意思是丰盛的饭食。 中文名 盛馔 拼 音 shèng zhuàn 释 义 丰盛的饭食 属 性 汉语词汇 注 音 ㄕㄥˋ ㄓㄨㄢˋ .

'
圖片來自百度

目录

1 解释.2 出处.

解释

丰盛的饭食。 [1]

出处

《论语·乡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羊固拜临海,竟日皆美供,虽晚至,亦获盛馔。”《南齐书·虞悰传》:“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宋·陆游《书日用事》:盛馔豚肩 美,常庖笋茁香。园丁报花坼,亦复命壶觞。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灵公曰:‘既费庖厨,不须礼席,闻尊府园亭幽雅,愿入观之,主人盛馔,就彼相扰可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宴》:“前过华居,廝仆辈道路饥渴,有叨盛馔。” [2]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於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丰子恺《白鹅》: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

盛馔
圖片來自百度

示例

雍正为剩饭两下圣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是大国,如不能居安思危,难免有后顾之忧。古人写诗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惟有丰年不忘饥馑,珍惜每一粒粮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都是古人重视粮食安全的警句。为了处理剩饭剩菜的问题,雍正专门下过两道圣旨。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给御膳房下旨:“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其大意是剩饭剩菜不许丢弃,可以给服役下人吃;如果人不吃,就用去喂猫;如果猫不吃,就晒干后拿去喂鸟,总之不能浪费。雍正还特别警告说,“我会派人不时检查,谁要是违反,必定治罪。”  或许因为执行的情况并不好,雍正三年后再次就浪费粮食的事发出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朕屡屡传过,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 关于古人节约粮食的故事还有以下: 苏轼房梁挂钱”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美食家苏轼,曾自称“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其实他在饮食上十分节俭。  在《节饮食说》中,苏轼给自己定下规矩,“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其中大意是,苏轼平时吃饭,不过一荤一酒;自己请客或别人请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如此,绝非造作,其用意是:“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等节俭,自是修养功夫。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他不但自己亲自耕种,还实行计划开支,这就是后来曾国藩都为之效仿的“房梁挂钱”。据说,苏轼将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分好的钱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下一小份,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如有结余,就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