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盛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盛饌漢語詞語。拼音是shèng zhuàn,意思是豐盛的飯食。 中文名 盛饌 拼 音 shèng zhuàn 釋 義 豐盛的飯食 屬 性 漢語詞彙 注 音 ㄕㄥˋ ㄓㄨㄢˋ .

'
圖片來自百度

目錄

1 解釋.2 出處.

解釋

豐盛的飯食。 [1]

出處

《論語·鄉黨》:「有盛饌,必變色而作。」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羊固拜臨海,竟日皆美供,雖晚至,亦獲盛饌。」《南齊書·虞悰傳》:「悰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饌享賓,謂悰曰:『今日餚羞寧有所遺不?』」宋·陸游《書日用事》:盛饌豚肩 美,常庖筍茁香。園丁報花坼,亦復命壺觴。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靈公曰:『既費庖廚,不須禮席,聞尊府園亭幽雅,願入觀之,主人盛饌,就彼相擾可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閻羅宴》:「前過華居,廝仆輩道路饑渴,有叨盛饌。」 [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於理不當。茅茨不遠,可便下榻。」豐子愷《白鵝》:為了找這盛饌,它仍是要走遠去的。

盛饌
圖片來自百度

示例

雍正為剩飯兩下聖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是大國,如不能居安思危,難免有後顧之憂。古人寫詩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惟有豐年不忘饑饉,珍惜每一粒糧食,才能做到有備無患。又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詩句,都是古人重視糧食安全的警句。為了處理剩飯剩菜的問題,雍正專門下過兩道聖旨。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給御膳房下旨:「凡粥飯及肴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其大意是剩飯剩菜不許丟棄,可以給服役下人吃;如果人不吃,就用去餵貓;如果貓不吃,就曬乾後拿去餵鳥,總之不能浪費。雍正還特別警告說,「我會派人不時檢查,誰要是違反,必定治罪。」  或許因為執行的情況並不好,雍正三年後再次就浪費糧食的事發出上諭:「朕從前不時教訓,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一粒亦不可輕棄。即如爾等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拋棄溝中,不知愛惜。朕屢屢傳過,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爾總管等再行嚴傳各處首領、太監,見有米粟飯粒,即當撿起。如此不但仰體朕惜福之意,即爾等亦免暴殄天物。應不時查拿,如有輕棄米谷者,無論首領、太監,重責四十大板。如爾等仍前縱容,經朕察出,將爾總管一體重責。」 關於古人節約糧食的故事還有以下: 蘇軾房梁掛錢」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北宋時期的文學家、美食家蘇軾,曾自稱「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其實他在飲食上十分節儉。  在《節飲食說》中,蘇軾給自己定下規矩,「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其中大意是,蘇軾平時吃飯,不過一葷一酒;自己請客或別人請吃飯,也不能超過三個肉菜,否則就不赴宴。蘇軾如此,絕非造作,其用意是:「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這等節儉,自是修養功夫。  後來,蘇軾被貶黃州,他不但自己親自耕種,還實行計劃開支,這就是後來曾國藩都為之效仿的「房梁掛錢」。據說,蘇軾將錢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分好的錢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取下一小份,作為當日的生活開支,如有結餘,就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