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约星期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体育专栏的主持人,莫里·施瓦茨是他在大学里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在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他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身患了绝症,而且来日无多,那是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相当熟悉《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所患疾病,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阿尔博姆老人唯一的学生,他们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以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去上课,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而这本书的出版本身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原先米奇・阿尔博姆并没有写这本书的打算,但莫里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后花费了大量的医药费,他的家属欠了很多的债,于是米奇决定写出这本书,所有的报酬都用来偿还老人遗留的债务。于是我们今天便看到了这本很独特的《相约星期二》。而这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曾经连续四十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

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余秋雨教授推荐并作序! 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一部创造了出版业奇迹的好书

作者简介

米奇·阿尔博姆(1959),美国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善活动家。主要作品有《相约星期二》等。 米奇阿尔博姆195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并在费城度过了大部分青年时代。1979年,他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的布兰戴斯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他开始为《相约星期二》一书收集资料,该书记录了每周的星期二他和莫里在莫里家里关于生命意义的种种讨论。 进入21世纪后,先后出版《一日重生》、《时光守护者》等作品。 阿尔博姆的几乎每本书都是直问生死,都是从老者、垂死者、死者的角度出发。跟老者谈论人生和抉择(《来一点信仰》、《相约星期二》),让他们在垂死中获得救赎(《一日重生》),让死者的灵魂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得安宁(《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这样的直面生死直接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走出困境,领悟人生的本质。救赎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是西方文学艺术作品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 阿尔博姆擅长通过死亡的角度阐释生的意义。余秋雨在《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言中感悟道: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事实上,自《相约星期二

内容预览

——《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 一 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问题太浅?显然不是。 因为这个问题太深?有这个因素,但人们历来都有探求艰深的好奇,就连大得无法想象的宏观世界和小得无法想象的微观世界都成了热闹的研究对象,怎么对人生问题的探求却寥落至此? 我觉得,大多数智者躲避这个问题,是因为领悟到自己缺少谈论的资格。再大的专家也不能说自己是人生领域的专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