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約星期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醒世箴言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的一位體育專欄的主持人,莫里·施瓦茨是他在大學裡曾給予過他許多思想的教授,在米奇畢業十五年後的一天,他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身患了絕症,而且來日無多,那是一種類似於我們所相當熟悉《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所患疾病,這時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於是米奇·阿爾博姆老人唯一的學生,他們相約每個星期二上課,在以後的十四個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飛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兒去上課,在這十四個星期里,他們聊到了人生的許多組成部分,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最後一堂課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禮,整個事情的過程,以及這十四堂課的筆記便構成了這本《相約星期二》。 而這本書的出版本身也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原先米奇・阿爾博姆並沒有寫這本書的打算,但莫里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後花費了大量的醫藥費,他的家屬欠了很多的債,於是米奇決定寫出這本書,所有的報酬都用來償還老人遺留的債務。於是我們今天便看到了這本很獨特的《相約星期二》。而這本書在美國一經出版便轟動一時,曾經連續四十周被列入圖書銷售排行榜。

臨終前,他要給學生上最後一門課,課程名稱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後一堂是葬禮。他把課堂留下了,課堂越變越大,現在延伸到了中國。我向過路的朋友們大聲招呼:來,值得進去聽聽。——余秋雨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余秋雨教授推薦並作序! 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一部創造了出版業奇蹟的好書

作者簡介

米奇·阿爾博姆(1959),美國專欄作家,電台主持,電視評論員,善活動家。主要作品有《相約星期二》等。 米奇阿爾博姆1958年生於美國新澤西州,並在費城度過了大部分青年時代。1979年,他畢業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市的布蘭戴斯大學,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1995年,他開始為《相約星期二》一書收集資料,該書記錄了每周的星期二他和莫里在莫里家裡關於生命意義的種種討論。 進入21世紀後,先後出版《一日重生》、《時光守護者》等作品。 阿爾博姆的幾乎每本書都是直問生死,都是從老者、垂死者、死者的角度出發。跟老者談論人生和抉擇(《來一點信仰》、《相約星期二》),讓他們在垂死中獲得救贖(《一日重生》),讓死者的靈魂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從而獲得安寧(《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這樣的直面生死直接觸動讀者的內心世界,幫助讀者走出困境,領悟人生的本質。救贖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義之一,是西方文學藝術作品重要的創作主題之一。 阿爾博姆擅長通過死亡的角度闡釋生的意義。余秋雨在《相約星期二》中文版序言中感悟道: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這是一個充滿哲理的審美現場。事實上,自《相約星期二

內容預覽

——《相約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 一 我們人類的很多行為方式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偶然想起,總會暗暗吃驚。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願意多談人生。稍稍多談幾句的,一是高中畢業生,動筆會寫「生活的風帆啊」之類的句子;二是街頭老大娘,開口會發「人這一輩子啊」之類的感嘆。兼有人生閱歷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談人生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問題太淺?顯然不是。 因為這個問題太深?有這個因素,但人們歷來都有探求艱深的好奇,就連大得無法想象的宏觀世界和小得無法想象的微觀世界都成了熱鬧的研究對象,怎麼對人生問題的探求卻寥落至此? 我覺得,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說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