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看戏(曹进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看戏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看戏》中国当代作家曹进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看戏

中国戏曲目前有300多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与古代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成为世界三大古剧。

我从小就爱看戏,最喜欢看豫剧、曲剧、越调,近几年又似乎高雅起来,爱上了京剧、越剧、黄梅戏。妻子说我是戏痴,女儿说我是戏迷,我说与戏有缘分哩。1982年,彭庄学校初中部停办,我辍学回家,父亲就送我到赵庄胡保国曲剧团学戏,希望我有一个吃饭的手艺。可惜我记忆力差,老是记不住戏词,后来就不学回家了,半途而废。尽管我不太会唱戏,但喜欢看戏,有时候兴致来了,还哼唱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大队每年春上都要请一台戏,大多是请地方的草戏班子唱。戏台往往搭建在彭庄和宋庄中间的大场面里,东北角水沟北边长着一大片青翠的竹林。白天社员要上工干活,只有夜晚开戏。繁星闪烁,夜色朦胧,物影绰绰。发电机突突地响,一米多的戏台上电灯明亮,化着戏妆、穿着戏服的演员在台上咿呀呀地唱,或捏住马鞭摇摆着“骑马”,或两个拿着明刀花枪对打,或几个人上下晃动着胳膊抬“花轿”,中间的新娘子腿一弯一直地似乎真坐在花轿上。台下的人都是方圆几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挤着站,身子像波浪一样一会儿往左倾斜,一会儿往右倾斜,一直摇摆着。有时候挤得实在很了,维持次序的大队干部就用长竹竿毫不留情地甩打。我们小孩子个子低,大多站在高板凳上,或骑在大人的肩膀上看。每回看戏我都是早早地去,抢占最前面的位置,看得清楚,挤的时候身子紧靠戏台不会随波逐流。我喜欢看女戏子,她们穿的衣服花红柳绿,头上佩戴的首饰叮铃咣啷,脸面白净姣好,一个个都像是天仙一般。外面也有卖吃食的,瓜子、炒花生、块糖、米花、柿饼、饼干,也有卖茶水的,摊位的桌子角点着带玻璃罩的煤油灯,昏黄的光亮晃晃闪闪。可惜家里太穷,我兜里没一分零钱,买不起。赵洼大队的戏台往往搭建在姜庄南边,离我庄不远,演戏的时候,也搬着凳子去看。后来实行土地责任制,家里喂着一匹高大威武的老野马,一二十里的官庄韩庄演戏(白天也演了),约几个同伴,骑马去看。那时候看得多是古装戏,很少有现代戏。回想一下,我看过的戏曲有《烤红》《破洪州》《大祭桩》《秦雪梅》《下陈州》《王华买爹》《朝阳沟》等等。我们小孩子看戏就是看个热闹,锣鼓家伙一敲,整个人都兴奋起来,至于里面的悲喜苦乐只看个皮毛,情节也只记个片鳞只爪。但在那个物质短缺、文化贫穷的年代,看戏对于农村娃来说,可是件不寻常的大事儿,能够丰富单调的生活,影响是非观念。

我长大成人,师范毕业后分配在镇一中任教。每年阴历二月十九,镇政府举办物质交流会,一般都要请两台戏,唱个七天七夜。两台戏总是不一样,一台豫剧,另一台要么是曲子,要么是越调。搭台的地方分别是街的两头,一台搭建在西头后街邮电所门口的文化路上,一台搭建在东头前街刘店村委门口的富强路上。戏台也高级了,不再是破桌子破门板拼凑了,而是钢管搭架钢板铺台面。不用再发电,一根线扯过来,几个舞台灯一亮照,明如白昼。我白天还要教课带班,顾不得看戏,夜晚几乎都要去。看戏的人没从前那么挤了,都搬个板凳或椅子坐着看,安安静静,斯斯文文。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很多,都买些葵花西瓜子磕着看着,悠闲自在,逍逍遥遥。台上演员的戏服也不那么破旧灰暗了,都是崭新光亮的,服饰的样式多了,单官帽就有几十种。还有布景,或亭台楼阁,或古色古香的街道,都很优美。戏团也不是草班子了,横幅上打着省里市里的牌子,再不济也是确山县的豫剧团。唱词唱腔不再土里土气,而是普通话,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戏唱到紧要处,台下鼓掌,演员更是掏力卖劲,跟头翻得一个比一个高。我这个时候已经不光看女戏子白净的脸面了,而是瞧懂里面的门道了,悲惨时就很伤心,两眼泪花,结尾大团结时也替他们高兴,颔首微笑。电视里的戏曲频道每天都播放戏曲,全国各地的戏种都播,看得全面。但我总是看着不过瘾,觉得隔得很远,没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不像实体舞台,演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感染着观众,随之哭而哭,随之笑而笑。

现在我们确山农历三月初八也都举行物质交流会,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二零一零年就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夜晚回去,便到比较近一点儿的翻身街戏台前去看。剧团的装备更是现代化,无需单独搭建戏台,而是有专用组合戏车,像富豪开的跑车一样,可以变换形状,收起是辆车,放下是个戏台。戏台的灯更是像晚会上舞台一般,有大有小,有明有暗,光线五彩缤纷。幕景是大显示屏,可以根据戏曲的情节显示景物,演员在台上唱戏,好像穿越到明清时代。演员的水平更高,大多科班出身,举手投足,说词唱戏,插科打诨,都显得很专业。可惜台下的观众不多,而且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去看歌舞去了,坦胸露乳,蹦蹦跳跳,闹腾刺激。他们都欢快节奏,咿呀呀地慢唱,已经没有耐心看了。近来人们不知咋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都爱做肤浅省事儿的事情,爱看脸书走马观花的浏览八卦信息,不愿读大部头的经典之作了;爱看手机电脑,不愿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去剧院看一幕戏曲了;爱吃街上的大排档烧烤,不愿买食材自己做饭了;甚至认识不久便闪婚,不愿谈恋爱了,等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家爱干什么,别人管不着。我只是觉得那么好的舞台,那么好的演员,那么专业的表演,台上热热闹闹,台下稀稀拉拉,甚是可惜。

随着生活方式多元化,尤其是手机电脑的普及,传统戏剧统领城乡舞台的“盟主”地位已不复存在。农村草戏班子已不多见,县一级的剧团因经济困难大都解散了,人们看实体戏剧的机会比着以前少了很多。不过国家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文化基础建设,每个村都高标准地建设了一个群众大舞台。舞台前有撑柱,后有暗室,上有飞檐翘角的琉璃瓦顶,另有流动字幕显示屏。这么好的大舞台,千万不要长期闲置,浪费社会资源。政府还需主动牵头,多成立戏剧团,多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多开展文艺演出,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

作者简介

曹进勇,河南省确山县人,高级教师。笔名曹天啸,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