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看戲(曹進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看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看戲》中國當代作家曹進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看戲

中國戲曲目前有300多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與古代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列成為世界三大古劇。

我從小就愛看戲,最喜歡看豫劇、曲劇、越調,近幾年又似乎高雅起來,愛上了京劇、越劇、黃梅戲。妻子說我是戲痴,女兒說我是戲迷,我說與戲有緣分哩。1982年,彭莊學校初中部停辦,我輟學回家,父親就送我到趙莊胡保國曲劇團學戲,希望我有一個吃飯的手藝。可惜我記憶力差,老是記不住戲詞,後來就不學回家了,半途而廢。儘管我不太會唱戲,但喜歡看戲,有時候興致來了,還哼唱兩句:「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大隊每年春上都要請一台戲,大多是請地方的草戲班子唱。戲台往往搭建在彭莊和宋莊中間的大場面里,東北角水溝北邊長着一大片青翠的竹林。白天社員要上工幹活,只有夜晚開戲。繁星閃爍,夜色朦朧,物影綽綽。發電機突突地響,一米多的戲台上電燈明亮,化着戲妝、穿着戲服的演員在台上咿呀呀地唱,或捏住馬鞭搖擺着「騎馬」,或兩個拿着明刀花槍對打,或幾個人上下晃動着胳膊抬「花轎」,中間的新娘子腿一彎一直地似乎真坐在花轎上。台下的人都是方圓幾里的群眾,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擠着站,身子像波浪一樣一會兒往左傾斜,一會兒往右傾斜,一直搖擺着。有時候擠得實在很了,維持次序的大隊幹部就用長竹竿毫不留情地甩打。我們小孩子個子低,大多站在高板凳上,或騎在大人的肩膀上看。每回看戲我都是早早地去,搶占最前面的位置,看得清楚,擠的時候身子緊靠戲台不會隨波逐流。我喜歡看女戲子,她們穿的衣服花紅柳綠,頭上佩戴的首飾叮鈴咣啷,臉面白淨姣好,一個個都像是天仙一般。外面也有賣吃食的,瓜子、炒花生、塊糖、米花、柿餅、餅乾,也有賣茶水的,攤位的桌子角點着帶玻璃罩的煤油燈,昏黃的光亮晃晃閃閃。可惜家裡太窮,我兜里沒一分零錢,買不起。趙窪大隊的戲台往往搭建在姜莊南邊,離我莊不遠,演戲的時候,也搬着凳子去看。後來實行土地責任制,家裡餵着一匹高大威武的老野馬,一二十里的官莊韓莊演戲(白天也演了),約幾個同伴,騎馬去看。那時候看得多是古裝戲,很少有現代戲。回想一下,我看過的戲曲有《烤紅》《破洪州》《大祭樁》《秦雪梅》《下陳州》《王華買爹》《朝陽溝》等等。我們小孩子看戲就是看個熱鬧,鑼鼓傢伙一敲,整個人都興奮起來,至於裡面的悲喜苦樂只看個皮毛,情節也只記個片鱗只爪。但在那個物質短缺、文化貧窮的年代,看戲對於農村娃來說,可是件不尋常的大事兒,能夠豐富單調的生活,影響是非觀念。

我長大成人,師範畢業後分配在鎮一中任教。每年陰曆二月十九,鎮政府舉辦物質交流會,一般都要請兩台戲,唱個七天七夜。兩台戲總是不一樣,一台豫劇,另一台要麼是曲子,要麼是越調。搭台的地方分別是街的兩頭,一台搭建在西頭后街郵電所門口的文化路上,一台搭建在東頭前街劉店村委門口的富強路上。戲台也高級了,不再是破桌子破門板拼湊了,而是鋼管搭架鋼板鋪台面。不用再發電,一根線扯過來,幾個舞檯燈一亮照,明如白晝。我白天還要教課帶班,顧不得看戲,夜晚幾乎都要去。看戲的人沒從前那麼擠了,都搬個板凳或椅子坐着看,安安靜靜,斯斯文文。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很多,都買些葵花西瓜子磕着看着,悠閒自在,逍逍遙遙。台上演員的戲服也不那麼破舊灰暗了,都是嶄新光亮的,服飾的樣式多了,單官帽就有幾十種。還有布景,或亭台樓閣,或古色古香的街道,都很優美。戲團也不是草班子了,橫幅上打着省里市裡的牌子,再不濟也是確山縣的豫劇團。唱詞唱腔不再土裡土氣,而是普通話,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戲唱到緊要處,台下鼓掌,演員更是掏力賣勁,跟頭翻得一個比一個高。我這個時候已經不光看女戲子白淨的臉面了,而是瞧懂裡面的門道了,悲慘時就很傷心,兩眼淚花,結尾大團結時也替他們高興,頷首微笑。電視裡的戲曲頻道每天都播放戲曲,全國各地的戲種都播,看得全面。但我總是看着不過癮,覺得隔得很遠,沒有真實感和親切感,不像實體舞台,演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喜怒哀樂,都感染着觀眾,隨之哭而哭,隨之笑而笑。

現在我們確山農曆三月初八也都舉行物質交流會,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二零一零年就在縣城購買了商品房,夜晚回去,便到比較近一點兒的翻身街戲台前去看。劇團的裝備更是現代化,無需單獨搭建戲台,而是有專用組合戲車,像富豪開的跑車一樣,可以變換形狀,收起是輛車,放下是個戲台。戲台的燈更是像晚會上舞台一般,有大有小,有明有暗,光線五彩繽紛。幕景是大顯示屏,可以根據戲曲的情節顯示景物,演員在台上唱戲,好像穿越到明清時代。演員的水平更高,大多科班出身,舉手投足,說詞唱戲,插科打諢,都顯得很專業。可惜台下的觀眾不多,而且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都去看歌舞去了,坦胸露乳,蹦蹦跳跳,鬧騰刺激。他們都歡快節奏,咿呀呀地慢唱,已經沒有耐心看了。近來人們不知咋了,物質生活豐富了,卻都愛做膚淺省事兒的事情,愛看臉書走馬觀花的瀏覽八卦信息,不願讀大部頭的經典之作了;愛看手機電腦,不願到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去劇院看一幕戲曲了;愛吃街上的大排檔燒烤,不願買食材自己做飯了;甚至認識不久便閃婚,不願談戀愛了,等等。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人家愛幹什麼,別人管不着。我只是覺得那麼好的舞台,那麼好的演員,那麼專業的表演,台上熱熱鬧鬧,台下稀稀拉拉,甚是可惜。

隨着生活方式多元化,尤其是手機電腦的普及,傳統戲劇統領城鄉舞台的「盟主」地位已不復存在。農村草戲班子已不多見,縣一級的劇團因經濟困難大都解散了,人們看實體戲劇的機會比着以前少了很多。不過國家非常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尤其是加強文化基礎建設,每個村都高標準地建設了一個群眾大舞台。舞台前有撐柱,後有暗室,上有飛檐翹角的琉璃瓦頂,另有流動字幕顯示屏。這麼好的大舞台,千萬不要長期閒置,浪費社會資源。政府還需主動牽頭,多成立戲劇團,多組織送戲下鄉活動,多開展文藝演出,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1]

作者簡介

曹進勇,河南省確山縣人,高級教師。筆名曹天嘯,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