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效避孕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短效避孕药
圖片來自艾瑞网

短效避孕药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制而成的复方药物,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改变宫颈粘液的性状、阻止精子穿透、抗着床等机制而达到避孕的目的。

避孕有效率达99%以上,是一种适合健康育龄女性的常规避孕方式。而市面上最常见的紧急避孕药,其主要成分一般为大量孕激素。大剂量激素容易造成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周期改变。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最适合的成分与剂量也不尽相同,短效避孕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建议女性朋友在医师或药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1]

短效避孕药女性外用通常无明显副作用。短效避孕药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制而成的复方药物,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改变宫颈粘液的性状、阻止精子穿透、抗着床等机制而达到避孕的目的。短效避孕药主要的副作用有类早孕反应、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量减少、闭经、色素沉着等。[2]

种类及服用方法

短效口服避孕药分为单相片、双相片、三相片,主要成分均为雌激素和孕激素,都是以28天为一个完整周期进行服用。单相复方口服避孕药每一片的剂量是相同的,常见单相口服避孕药为每盒21片,每天服用1片,连续服用21天后停药7天,接着服用下一盒。双相片和三相片又称多相片,双相片一盒中有两种剂型,三相片一盒中有三种剂型,需要按照包装指示顺序服用。我国市面上的短效口服避孕药以单相片为主。

虽然部分短效口服避孕药为非处方类药品,可以在药店直接购买,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最适合的成分与剂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建议女性朋友在医师或药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发展历史

现代口服避孕药的雌激素含量已经从最早的150微克降至50微克以下。

复方口服避孕药(COC)诞生于1960年,它是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混合制剂。因为合成的孕激素并不能完全模拟人体内自身激素水平的调节,除了避孕这个主要效果外,还会带来痤疮和体重上升等让人不堪承受的副作用,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发避孕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口服避孕药。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变迁,不仅避孕效果逐渐提高,药物的副作用也在不断减轻。到目前为止,随着制剂中包含的合成孕激素的更新换代,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第四代口服避孕药。

第一代孕激素即炔诺酮、甲地孕酮,它们属于雄激素衍生物,使用剂量大,副作用较强。第二代孕激素即左炔诺孕酮,市面在售的避孕药品中仍能见到这一成分。

第三代孕激素即去氧孕烯(地索高诺酮)、孕二烯酮,除副作用较少外,相比以前的孕激素,避孕效率更高;同时有抗雌激素作用,可使妇女原有的痤疮减轻或消失。但同第二代一样,第三代药物仍会导致水钠潴留,不能对抗体重增加。不过除此之外,第三代避孕药已可以实现预防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作用。

第四代孕激素是新采用的屈螺酮,这是一种与传统孕激素结构不同的激素。在保持高效避孕能力的同时,它可有效对抗传统避孕药物引起的浮肿和体重上升现象。

安全性

心血管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研究已经得出结论——无论任何年龄,只要不吸烟、血压正常、非糖尿病的女性,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均不增加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服用低剂量复方口服避孕药妇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大大低于妊娠和分娩期间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而且服用时间越长风险越低。

肿瘤

复方口服避孕药对卵巢上皮癌和子宫内膜癌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卵巢癌风险下降40%,子宫内膜癌风险下降50%。且服用时间越长,保护作用越强。按照人群使用比例来计算,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每年至少可预防3万例卵巢癌的发生。

生育

根据一项对欧洲近6万例妇女生育能力的观察研究,停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后的第一年及第二年妊娠率,与未服药者相似,而且既往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时长对生育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妇科疾病

复方口服避孕药可使女性盆腔炎风险下降50%,宫外孕风险下降90%,输卵管炎风险下降50%,良性乳腺疾病风险下降30-60%。

月经

相当一部分女性由于各种月经困扰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例如月经不规则、月经过多、痛经、经前综合症(PMS)等。新型口服避孕药可明显改善这些症状,从而明显提高女性经期及经前期的生活质量。

副反应及处理

1.

类早孕反应:服药初期约10% 妇女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类似妊娠早期的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坚持服药数个周期后副作用自然消失。症状严重需考虑更换制剂或停药改用其他措施。

2.

不规则阴道流血:服药期间阴道流血又称突破性出血。多数发生在漏服避孕药后,少数未漏服避孕药也会发生。轻者点滴出血,不用处理,随着服药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直至停止。流血偏多者,每晚在服用避孕药同时加服雌激素直至停药。流血似月经量或流血时间已近月经期,则停止服药,作为一次月经来潮。于下一周期再开始服用药物,或更换避孕药。

3.

闭经:约1%~2% 妇女发生闭经,常发生于月经不规则妇女。对原有月经不规则妇女,使用避孕药应谨慎。停药后月经不来潮,需除外妊娠,停药7日后可继续服药,若连续停经3个月,需停药观察。

4.

体重及皮肤变化:早期研制的避孕药中其雄激素活性强,个别妇女服药后食欲亢进,体内合成代谢增加,体重增加;极少数妇女面部出现淡褐色色素沉着。近年来随着口服避孕药不断发展,雄激素活性降低,孕激素活性增强,用药量小,副作用也明显降低,而且能改善皮肤座疮等。新一代口服避孕药屈螺酮炔雌醇片有抗盐皮质激素的作用,可减少雌激素引起的水钠潴留。

5.

其他:个别妇女服药后出现头痛、复视、乳房胀痛等,可对症处理,必要时停药作进一步检查。

长期服用的影响

1.

机体代谢:长期应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对糖代谢的影响与避孕药中雌、孕激素成分及剂量有关。部分使用者对胰岛功能有一定影响,可出现糖耐量改变,但无糖尿病征象,停药后恢复正常。对脂代谢的影响,目前认为雌激素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也可使甘油三酯升高。而孕激素可对抗甘油三酯升高,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增高,对心脏、血管有保护作用,可防止动脉硬化。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使动脉硬化,对心血管不利。因此对有血管疾病发生存在潜在因素的妇女(如年龄较大长期吸烟者,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者)不宜长期用甾体激素避孕药。甾体激素避孕药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较小, 无临床症状。

2.

心血管系统:由于甾体激素避孕药对脂代谢的作用, 长期应用简体激素避孕药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增加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病概率。目前使用的低剂量甾体激素避孕药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降低,尤其是年轻(年龄<35 岁)、无吸烟、无高血压史或服药期间血压不增高的妇女。

3.

凝血功能:雌激素可使凝血因子升高,使用较大剂量的雌激素可发生血栓性疾病。目前国内使用的甾体避孕药是含炔雌醇20~35ug,属于低剂量甾体激素避孕药,并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

4.

肿瘤:复方口服避孕药中孕激素成分对子宫内膜有保护作用, 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概率。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也可降低卵巢癌的发病风险。长期用甾体激素避孕药是否增加乳腺癌的发生, 近年仍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子代:有证据显示,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停药后妊娠,不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率。由于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中激素含量低,停药后即可妊娠,不影响子代生长与发育。长效避孕药内含激素成分及剂量,与短效避孕药有很大不同,停药后6个月妊娠较安全。

禁忌人群

大部分健康人群都适合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但有以下疾病或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选择口服避孕药时需要咨询医生以明确自己是否存在相关的禁忌症:

- 吸烟

- 肥胖(体重指数超过30kg/㎡)

- 长时间不行动(大型外科手术,任何腿部手术,或较大的创伤之后)

- 妇科癌症

- 高血压

- 心脏瓣膜病

- 偏头痛

- 有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或脑血管意外、病史、及家族史

- 肝脏肿瘤(良性或恶性)

- 严重的肝脏疾病(肝功能指标没有恢复正常)

- 累及血管的糖尿病等

区别

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是两类作用机理和适用人群有很大区别的避孕药物。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兼具安全、有效、舒适的特点,适用于所有具有避孕需求的健康育龄女性,是可靠性最高的常规避孕方式之一;而紧急避孕药是未避孕或避孕失败后,作为补救之用的避孕措施。

适用情况

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是一种可长期使用的避孕方法,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每日一片,每个生理周期内连续服用21天,就可维持可靠的避孕效果,轻松远离计划外怀孕的困扰。适合健康的育龄女性日常避孕使用。

而紧急避孕药则是一种补救性质的避孕药物,适用于女性遭受意外伤害、进行了无防护性生活或其他避孕方式失败(如避孕套意外破裂)等情况,可在事后72小时内服用以避免意外怀孕,但不适合作为日常避孕手段。

作用机理

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由孕激素、雌激素共同作用。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避孕手段,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一直在不断改进,雌激素含量逐渐降低,孕激素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新型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成分已经非常接近人体孕酮,在避孕之外还能给予女性更多额外获益,比如缓解水肿,预防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

而市面上最常见的紧急避孕药,其主要成分一般为大量孕激素,使用一次所摄入的激素量,与8天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中的含量相当。大剂量激素容易造成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周期改变。因此,建议紧急避孕药每年使用不要超过三次,每月最多使用一次。

避孕效果

紧急避孕药主要针对事后补救需求,避孕有效率约为85%,可以减少意外妊娠的可能性。而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只要正确服用,避孕效果十分可靠,避孕有效率可达99%以上。为了使自己远离意外妊娠的伤害,事前做好万全准备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