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沟对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短沟对虾(学名:Penaeus semisulcatus)是须虾科、对虾属虾类。体表是褐色及红褐色。最大体长230毫米,最大体质量1364克。通常130-180毫米。体面光滑甲壳薄,腹部由浅绿、浅土黄、暗棕色环带相间排列构成鲜艳的斑纹。腹肢紫红色、绿毛红色、原肢前面白色。尾肢后半部为红色及黑褐色。第1触角鞭黑白相间。额角基部下倾。第一触角鞭之上鞭较下鞭稍长。额角侧脊高而锐,伸至胃上刺稍后方消失。头胸甲具眼眶触角沟、颈沟。额角侧沟相当深。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胃上刺。无眼眶刺和颊刺。腹部第4-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尾节与第6节等长,末端尖。第3对步足伸至第2触角鳞片末端;第1、4、5对步足约伸至(雌)或超出(雄)第2触角柄末端。交尾后之雌虾其交接器缝内(纳精囊)夹有一片状坚硬之黑物,此即为交尾栓根部之硬物

短沟对虾在水深10-50米近岸浅海区均有分布。主要在50米或更深的海区。在这范围内,其平均渔获量随着水深加大而增加。短沟对虾白日潜伏少动,当风浪大,海水透明时,白天也出来活动。一般夜日间活动比较频繁。短沟对虾常与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混栖。主要是以底栖生物为食,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从南非、东非和苏伊士至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区。[1]

[]

主要价值

渔业 短沟对虾与日本对虾汛期相似,汛期较长,一般在3-11月。7月前主要是捕捞去年出生的剩余群体,9月以后是捕捞当年出生的新虾。中国海南岛的东北部沿岸的抱虎角虾场盛产短沟对虾,约占总渔获量的7%。在海南岛沿岸水深10-15米均可捕获到短沟对虾,尤其是水深20-40米渔获量较高。在仝年虾获物组成中,以2-5月最高尤其是以5月最高,是仝年中的旺汛。其中昌化至白马井之间的海头海区、陵水赤岭等渔获量较高。在陵水赤岭虾场的渔获物中斑节对虾、短沟对虾和日本对虾这3种虾约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其中以短沟对虾居多。万宁港北内港虾场的虾汛期为9-10月,此期间短沟对虾(当地群众称“赤脚虾”)占总渔狭量的80-90%,高产时网可达750千克。

经济 短沟对虾在巴基斯坦是该国沿海拖网的主要虾种类,且颇有经济价值,以冷冻或罐头外销,亦加工虾粉或虾酱。泰国、新加坡、菲律宾、中国台湾和日本均颇重视该虾,唯略足目已逊于斑节对虾。中国台湾和泰国已有养殖,但数量不多。在海南岛该种虾天然成熟亲虾来源充足,不需人工促熟就可产卵孵化育苗,人工繁殖技术已成熟。

营养 短沟对虾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2种半必需氨基酸:组氨酸、精氨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胱氨酸、脯氨酸。在肌肉和全虾样品中,谷氨酸含量都最高,其次是天冬氨酸,胱氨酸含量最低。动物性食品的鲜美程度取决于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组成和含量。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呈鲜味的特征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为呈甘味的特征氨基酸。在短沟对虾中,它们之和占氨基酸总量的42.4%。野生和养殖短沟对虾的氨基酸含量略有差异。

形态特征

该种形态与草虾十分相似,体表是褐色及红褐色。最大体长230毫米,最大体质量1364克。通常130-180毫米。体面光滑甲壳薄,腹部由浅绿、浅土黄、暗棕色环带相间排列构成鲜艳的斑纹。第2-3颚足外肢刚毛红色。5对步足紫色和土黄色环节。

腹肢紫红色、绿毛红色、原肢前面白色。尾肢后半部为红色及黑褐色。第1触角鞭黑白相间。额角基部下倾,中部稍隆起,未端尖细,微微上弯,伸到第1触角柄末端(雄)或柄的第2节未端,上缘基部4/5具6-8齿,4齿在头胸甲上,各齿间距较均匀,未端尖细部分无齿,下缘2-4齿,(不过亦有具上缘5齿,下缘0齿及上缘7齿下缘4齿者)额角后脊伸到头胸甲近后缘。第一触角鞭之上鞭较下鞭稍长。额角侧脊高而锐,伸至胃上刺稍后方消失。

头胸甲具眼眶触角沟、颈沟。额角侧沟相当深,伸到胃上刺稍后方。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胃上刺。无眼眶刺和颊刺。腹部第4-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尾节与第6节等长,末端尖,无侧刺。第3对步足伸至第2触角鳞片末端;第1、4、5对步足约伸至(雌)或超出(雄)第2触角柄末端。第1对步足具基节刺和座节刺,第5对步足仅具基节刺。5对步足皆具较小的外肢。

交尾后之雌虾其交接器缝内(纳精囊)夹有一片状坚硬之黑物,此即为交尾栓根部之硬物。

近种区别

短沟对虾可从3个方面来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区别:即额角侧沟和肝脊的形态和第5胸足具有外肢。而体色方面,短沟对虾之胸足与腹肢分布有明显的白色斑纹,而斑节鳃对虾则为黄色及蓝色,没有白色(有时略为透明但不为白色).幼年期体色不像斑节目对虾之深草绿色或褐黑色而稍带红褐色。成虾体色较斑节对虾为浅,体背上之横带亦不如斑节对虾之明显,且横带之分布位置亦稍不同,头胸甲上仅有两条,较斑节对虾缺少近前端之1条,但第1腹节有1条,第2-5腹节与斑节对虾一样各有1条,第6腹节则比斑节对虾多出1条共有两条,合计9条。步脚和游泳足皆呈红色。

栖息环境

短沟对虾在水深10-50米近岸浅海区均有分布。主要在50米或更深的海区。在这范围内,其平均渔获量随着水深加大而增加。短沟对虾对底质的选枝择不明显,一般为泥沙底,其次为泥底。其分布海区底层水温为17-29℃,盐度为28-35‰。

生活习性

短沟对虾白日潜伏少动,当风浪大,海水透明时,白天也出来活动。一般夜日间活动比较频繁。短沟对虾常与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混栖。主要是以底栖生物为食,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从南非、东非和苏伊士至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区。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岛沿岸,在海南岛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海域,西部和北部海岸较少。

繁殖方式

短沟对虾性成熟较早,当年春季出生的小虾,到秋季雄虾性腺已成熟,即进行交配,翌年春季雌虾开始产卵。产卵期较长,49月均有Ⅳ期以上性成熟个体,其中4、5月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8%和43%。6-7月已出现体长为70-100毫米的幼虾。海南岛沿岸幼虾出现每年有两次,为3-4月和7-8月,据此可推测短沟对虾的产卵盛产期为35月,而6-7月仍有部分产卵。短沟对虾雌虾性成熟最小体长为130毫米,体质量32克。性成熟体长范围为130-220毫米,其中体长150-210毫米的虾为主要产卵群休。4-5月的产卵群体体长一般在160毫米以上。短沟对虾怀卵量60-120万粒,怀卵量的多少与个体大小有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