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河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矮河馬 同義詞 矮河馬一般指倭河馬
倭河馬(學名:Choeropsis liberiensis):是哺乳綱、河馬科的大型動物。體長1.5-1.75米,肩高75-83厘米,尾長15-20厘米,體重約160-270千克,體重比河馬要小要7-8倍左右。軀體龐大而拙笨,四肢特別短,有一個粗碩的頭和一張特別大的嘴,眼睛、鼻孔、耳殼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皮膚很厚,背部和兩側的厚度可達4-5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無毛,僅在嘴端、耳內側和尾巴上有一些毛。前後肢上各有大小几乎相等的4趾,趾尖有蹄,其形狀如同扁爪,趾間略微有蹼。
棲息在溪流、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帶。喜歡單獨活動,只有在交配時才會成對出現。主要吃雨林中低矮的蕨類植物、闊葉植物和掉落在地上的水果,一天大概花6個小時覓食。只產於西非科特迪瓦、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及其鄰近地區。
2013年CNN評選的世界最可愛物種排行榜上排名第十九。 [1]
中文學名 |
倭河馬 |
科 |
河馬科 |
拉丁學名 |
Choeropsis liberiensis |
屬 |
倭河馬屬 |
別 稱 | 侏儒河馬,俾格米河馬,矮河馬 | 種 |
倭河馬 |
界 |
動物界 |
亞 種 |
2亞種 [3] |
門 |
脊索動物門 |
命名者及年代 |
Morton, 1849 |
亞 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同義學名 |
Hippopotamus liberiensis Morton, 1844 |
綱 |
哺乳綱 |
同義學名 |
Coeropis liberiensis |
亞 綱 |
真獸亞綱 |
同義學名 |
Choreopsis liberiensi |
目 |
偶蹄目 |
英文名稱 |
Pygmy Hippopotamus |
亞 目 |
豬形亞目 |
保護級別 |
瀕危(EN) IUCN標準 [4] |
目錄
形態特徵
倭河馬體長1.5-1.75米,肩高75-83厘米,尾長15-20厘米,體重約160-270千克,體重比河馬要小要7-8倍左右。
河馬體軀龐大而拙笨,但比較矮,四肢特別短,有一個粗碩的頭和一張特別大的嘴,比陸地上任何一種動物的嘴都大,並且足可以張開呈90度角。嘴裡的牙也很大,門齒和犬齒均呈獠牙狀,是進攻的主要武器,下門齒不是向上生長,而是像鏟子一樣向前面平行伸出,眼睛、鼻孔、耳殼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皮膚很厚,背部和兩側的厚度可達4-5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無毛,僅在嘴端、耳內側和尾巴上有一些毛。前後肢上各有大小几乎相等的4趾,趾尖有蹄,其形狀如同扁爪,趾間略微有蹼。
雖然倭河馬和河馬血緣關係非常接近,但是二者之間還是存在許多明顯不同:倭河馬的頭較圓較短;雙眼和也不像河馬那樣長在頭頂而且並不突出,所以倭河馬在對水中生活的適應性不如河馬。倭河馬的背部呈拱形,不像河馬那麼平,這有利於它們在密林中穿行。倭河馬的腳比較窄,但腳趾分得很開,腳趾間連接的皮膚少,適合在泥濘的雨林中行走。倭河馬嘴裡只有一對上門齒而河馬有兩對。倭河馬的皮膚黢黑鋥亮,不像河馬那樣帶有明顯的紅褐色。不過倭河馬也像河馬那樣能分泌特殊的「血汗」來防止皮膚乾裂,所以有時面頰也會呈粉紅色。
倭河馬的胃有四個腔室。前三個覆蓋有堅硬的角化上皮,僅最後一個包含腺上皮組織。植物材料的微生物分解發生在前三個胃腔中,該物種中沒有盲腸。通常認為這種消化方式適合於高纖維的,通常是「低品質」的蔬菜飲食。糞便形成不良,與普通河馬的糞便相似。堆肥糞便和尾部撒滿的糞便通常在沿途的植被中發現。
棲息環境
倭河馬棲息在溪流、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帶,僅限於非洲西部熱帶雨林的淡水中。主要棲息在低地的原始和次生森林中,靠近河流,溪流和拉斐亞棕櫚樹沼澤,有時延伸到過渡林地和幾內亞大草原南部的沿岸森林中。最重要的棲息地特徵是有被淹沒樹木的小溪,根部凹陷,沼澤窪地,以及與地面植被的大小和密度有關係。
生活習性
領地
關於倭河馬的測距模式,家庭範圍大小或領土知之甚少。比洛(Bülow)1988年在科特迪瓦的阿扎尼國家公園給五隻倭河馬(四隻雌性,一頭雄性)戴上無線電項圈,並追蹤了它們3-6個月。這項研究發現,雌性的家園範圍重疊,估計覆蓋了40-60公頃,而雄性的家園範圍覆蓋了150公頃。比洛還發現,雄性倭河馬每天的行進距離為2千米,而雌性記錄的最長距離為900米。家庭範圍似乎取決於存在淹沒樹木的小溪,根部凹陷,沼澤窪地,地面植被的大小和密度,而不是食物因素或河流的接近性。在雨季,5-9月,獵人報告說倭河馬在森林區域內分布廣泛。
行為
倭河馬喜歡單獨活動,只有在交配時才會成對出現,這一點和它們的表親河馬不同。生活在一起的多是伴侶或是母子,兩隻陌生的倭河馬相遇時,往往會無視對方,而不像河馬那樣發生衝突。雄性倭河馬的領地面積約1.85平方公里,雌性只有0.4-0.6平方公里。倭河馬會連續幾天,每天覓食後都回到同一地點的水中休息,幾天後則轉移到新的地方。
倭河馬的生活也離不開水,但它們泡在水中的時間比河馬少一些,有比較多的時間在雨林中漫步,遇到危險時可能會躲進灌木叢,而不像河馬那樣一定跑到水裡。和河馬一樣,倭河馬多在晚上上岸活動,白天泡在水裡休息。它們夜間沿着比較固定的林間小道覓食,也像河馬一樣揮動尾巴拋灑糞便。倭河馬主要吃雨林中低矮的蕨類植物、闊葉植物和掉落在地上的水果,飲食質量要比以草為主食的河馬好得多。倭河馬一天大概花6個小時覓食。
倭河馬每天在午後和午夜之間進食5.8-6個小時,但照相機拍攝顯示它們可能整夜進食。它們將樹枝的根部放在嘴裡,然後搖搖頭,同時將樹枝從嘴裡拉出,從而使幼樹脫葉,並且還觀察到它們站在後腿上,前腿靠着樹幹,到達蕨類植物內生長的棕櫚樹。倭河馬還會從塞拉利昂的陷阱中捕撈魚。
它們主要但並非僅在夜間活動。無線電收集的證據表明,在阿扎尼國家公園,它們主要從下午晚些時候到午夜活躍,活動的高峰時間在16:00-23:00之間。在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拍攝的照片顯示,它們可能在整個晚上和白天都活躍。倭河馬將一天的時間隱藏在溪流下的沼澤,窪地,或在窪地和沼澤中乾燥的土地上度過的日子。它們沿着森林和沼澤植被的明確路徑或隧道狀路徑前進,通過排便時劇烈擺動尾巴來傳播糞便。
食性
以陸生和半水生植物為食。在野外,人們以食用蕨類植物,嫩根,草,草藥,幼樹,蔬菜和落果的莖葉為食;還觀察到它們在森林邊緣的種植園和農場上吃紅薯葉,秋葵,胡椒植物,木薯和嫩水稻幼嫩的嫩芽,但未被認作為農作物的害獸。
汗腺
身軀雖然龐大,但在水中的姿態還是十分優美的,從河水中走出來時,看上去就像一節閃閃發光的圓枕木。但在炎熱的太陽下,體錶帶着泥水更能使其免受烈日的曝曬。有趣的是,它的皮膚的汗腺里能分泌一種紅色的液體作為天然防曬劑,以濕潤皮膚,常被誤認為是排出來的血,稱為「血汗」。因為它的皮膚非常敏感,長時間離開水便會幹裂,所以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懶散地呆在水裡,靠水的幫助來調節體溫並防止皮膚乾裂,夜間睡覺則在岸上。它的視力很差,甚至在水面以上也看不清東西,但這並不影響它的生活,因為水下常常十分渾濁,根本無法看到遠處。
潛水
倭河馬在活動時,尤其是在水草稠密的地方。它們有一套特殊的、如同閥門一般運用靈活的肌肉組織,在潛水時能將耳朵和鼻孔關閉起來,每次潛水時間可達5-10分鐘左右,但不像水生哺乳動物那樣在生理上有對水的適應能力,在陸地上生活的時間也很長,能以每小時20千米的速度奔跑,因此只能算是一種半水生動物。平時河馬將全身沒入水中,只把耳朵、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這樣不僅能夠正常呼吸,而且能夠及時發現危險而不被敵人察覺。除了安全和涼爽外,水也能幫助支撐其龐大而沉重的身體,使其在水中行走自如。
分布範圍
原產地:科特迪瓦、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區域滅絕:尼日利亞。
繁殖方式
倭河馬在陸地和水域都被觀察到交配,雌性發情期間每天可以進行1-4次交配,持續1-2天。每隔7-9個月就可以交配繁殖一次,母獸的懷孕期約184-210天,分娩在水中或陸上進行,每胎僅產1仔,雙胞胎非常罕見。剛出世的小傢伙體重3.4-6.4千克左右,新生兒的雄性比例高於雌性。幾乎降生當時就可以下水活動。哺乳期約6-8個月,幼仔跟隨母親一起生活大約3年時間,4-5歲性成熟,壽命一般30-42年,圈養條件下最高壽命55年。 [2]
沒有關於野生種群的準確繁殖數據,包括繁殖季節。性成熟發生在大約四到五歲的年齡。根據對圈養動物的研究(Lang 1975,Tobler 1991),發情周期平均顯示為35.5天,發情期本身為24-48小時。平均妊娠期為188天。單身年輕人出生時體重為4.5-6.2千克。雙胞胎出生的機會很少,大約每200胎中就有一個。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瀕危(EN)。
種群現狀
棲息地的逐漸喪失以及非法捕獵活動屢禁不止,野生倭河馬的數量急劇減少,野生倭河馬只剩下不到3000頭了。由於亂砍亂伐、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以及偷獵行為日益猖獗,使倭河馬岌岌可危。此外,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的連年內戰和科特迪瓦近幾年動盪不安的政局,也使倭河馬面臨滅頂之災的危險。一些環保人士甚至提出,野生倭河馬已經滅絕。2008年3月10日,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推翻了這一悲觀結論。他們在利比里亞一處國家公園內安裝了照相機,3日後即拍下野生倭河馬覓食的鏡頭。他們指出,此次拍攝到的多幅照片顯示,這種稀有的動物並未因生存環境的急劇惡化而滅絕。長期以來,利比里亞的內戰以及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和盜獵現象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幾內亞、利比里亞和科特迪瓦都曾發行過侏儒倭河馬郵票。1984年11月22口利比里亞發行了—套4枚帶有WWF標誌的《倭河馬》郵票,其中一枚面值31C的郵票印有非洲地圖並標註了利比里亞的地理位置,票面還印有英文「利比里亞——倭河馬的家園」。
剩下的侏儒河馬種群主要分布在保護區內(Mallon等,2011)。因此,有效保護和管理保護區對於侏儒河馬的持續生存和保護至關重要。包含侏儒河馬的最大保護區是塔伊國家公園及其在科特迪瓦的保護區。其他重要景點包括利比里亞的薩波國家公園,格雷博國家森林,戈拉國家森林和Wonegizi擬議的保護區,塞拉利昂的戈拉雨林國家公園,蒂瓦伊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洛馬山脈森林保護區,以及齊亞馬生物圈保護區,迪埃克和蒙特貝羅幾內亞的儲備。由於這些剩餘人口的支離破碎性質,確保站點之間保持走廊很重要。
UCN SSC河馬專家小組的侏儒河馬小組和倫敦[動物學學會於2010年11月在利比里亞蒙羅維亞召開了研討會,以制定區域侏儒河馬保護戰略,以指導與侏儒河馬有關的保護和研究活動。來自各州和國際的政府機構,本地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的代表以及P格米河馬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該策略於2011年發布,確定了應對侏儒河馬威脅並阻止其下降所需的目標和優先行動(Mallon等,2011)。
2012年12月,利比里亞林業發展局和動植物國際組織召開了一次全國行動計劃會議,會議期間制定了《保護利比里亞the格米河馬的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採用與區域侏儒河馬保護戰略相同的願景和目標,並闡明了在利比里亞實現這些目標所必需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必需的必要行動(FFI和FDA 2013)。
在所有四個範圍內的國家中,都有直接或間接針對侏儒河馬的保護和/或研究計劃。有關詳細信息,請參見《區域侏儒河馬保護戰略》(Mallon等人,2011年)。
保護措施
關於倭河馬一直有着十分神秘的傳說,直到19世紀末它才被發現。1927年,利比里亞的橡膠種植業巨賈哈維·凡士通曾經贈送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一頭名叫比利的雄性倭河馬,它幾乎是所有生活在美國各個動物園中所有倭河馬的祖先。2003年的統計記錄表明,共有178頭倭河馬生活在世界各地74家動物園中。
在中國,最早飼養展出倭河馬的動物園是哈爾濱動物園,上海動物園、南昌動物園、廣州香江野生動物世界也曾有飼養。香江野生動物世界的倭河馬於2003年6月23日繁殖成功。
2015年2月2日,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家動物園降生了一隻稀有的倭河馬寶寶。出生後不久,可愛的小傢伙就在媽媽的鼓勵下學起了走路。這隻河馬寶寶是該動物園降生的第二隻倭河馬幼崽。全北美範圍內僅生活着55隻倭河馬。 [4]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國際侏儒河馬研究手冊》記錄了133家機構飼養的353隻活着的倭河馬(Steck,2014年)。但是,年齡結構不是很健康。缺少幼小動物,性別比例出現偏差,雄性38.53%,雌性58.64%,未知2.83%。雌雄的30天死亡率都很高:占總量的3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