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利比里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利比里亞共和國

利比里亞

利比里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Liberia),簡稱利比里亞。是非洲的一個國家,處於非洲西部。北接幾內亞,西北接塞拉利昂,東鄰科特迪瓦,西南瀕大西洋[1] 15世紀後西班牙殖民者相繼侵入。19世紀初,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南方的黑奴們獲得了自由。1821年美國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區。1824年命名為利比里亞。 國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1838年成立利比里亞聯邦。1847年7月26日宣布獨立,建立利比里亞共和國。另一美國黑人移民區於1854年2月4日建立馬里蘭共和國, 1857年併入利比里亞。政府長期由美國黑人移民及其後裔執掌。1989年爆發內戰,1996年實現停火。 利比里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為農業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2%,全國可耕地380萬公頃,已開發的不足13%,糧食不能自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利比里亞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Liberia
簡 稱 利比里亞 所屬洲 非洲
首 都 蒙羅維亞 主要城市 布坎南、哈泊、羅伯茨港等
國慶日 1847年7月26日 國 歌 《萬歲,利比里亞!》
國家代碼 LBR 官方語言 英語
貨 幣 利比里亞元、美元 時 區 UTC+0
政治體制 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喬治•維阿
人口數量 470萬(2017年) 人口密度 47.9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 美國黑人後裔 主要宗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拜物教
國土面積 111370平方公里 水域率 13.514%
GDP總計 32.49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2] 人均GDP 674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231 國際域名縮寫 .lr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國 花 黑胡椒
人類發展指數 0.412,第175名,(低)2014年 國家格言 「自由的愛把我們帶到這裡」
最大城市 蒙羅維亞 氣 候 熱帶季風性氣候
主要學府 利比里亞大學、卡廷頓學院等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12世紀以前,這裡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區,利比里亞境內的居民,是12~16世紀從北部、東北部和東部先後遷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這裡尚處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 14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陸續到利比里亞沿岸探險。諾曼人於1364~1367年來到這裡。1461年,葡萄牙人佩德羅•辛特拉在大山角和梅蘇拉多角建立據點,第2年到達帕爾馬斯角。葡萄牙人壟斷幾內亞灣沿岸的貿易約一個世紀。當時利比里亞沿岸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象牙和馬拉克塔胡椒,歐洲商人稱馬拉克塔胡椒為「天堂的穀子」,因此後來這一帶被稱為「穀物海岸」。16世紀以後,荷蘭、英國和法國商人也相繼到這裡進行貿易活動。 [3]

美國殖民

美國廢奴運動興起之後,社會上出現大批自由黑人。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紛紛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張。1816年12月28日,美國殖民協會成立。1819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由美國殖民協會提出的一項關於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1821年12月,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的私人代表E.艾爾斯和海軍上尉R.F.斯托克頓等率領一批自由黑人到達穀物海岸的梅蘇拉多角。當地的曼巴人和德伊人酋長在殖民者的武力威脅下,被迫「出售」一塊長130英里、寬40英里的濱海土地,1822年1月初,在梅蘇拉多角的普羅維登斯島建立第一個美國黑人移民區。美國移民侵占穀物海岸之後,引起當地各族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不斷地進行反抗鬥爭。 共和國建立1824年2月,美國殖民協會依照拉丁文「Liber」(自由)一詞,給這塊殖民地正式命名為利比里亞(Liberia);給梅蘇拉多移民區取名為蒙羅維亞,以紀念門羅總統。美國各州的殖民協會,也陸續到利比里亞沿岸建立移民區。1838年由蒙羅維亞、新佐治亞和布坎南等8個移民區合併組成利比里亞聯邦,由美國殖民協會委任白人總督管轄。1841年9月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接任總督,他是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督。1845年利比里亞發生英國商人拒交關稅的事件,利比里亞為維護其主權,迫切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美國殖民協會因無法繼續負擔其殖民地的經費,不得不同意利比里亞獨立。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亞聯邦發表《獨立宣言》,正式宣告獨立,成立利比里亞共和國。同時公布一部以美國憲法為藍本的利比里亞共和國憲法,國家政權體制和機構也都效仿美國。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被選為第一任總統。

第一共和國

獨立後,利比里亞不斷向腹地擴張。1857年2月馬里蘭移民區加入利比里亞共和國。1878年真正獨立黨執政,政權長期為美裔利比里亞人上層所掌握。美國在南北戰爭後一度放鬆了對利比里亞的控制。1871年以後,利比里亞曾幾次被迫同英法殖民者簽訂邊界條約,以至喪失其原有領土面積的40%左右。20世紀初,美國又不斷地在利比里亞加強其影響,逐漸排擠英國勢力。1912年,利比里亞為挽救其財政危機,被迫以關稅和其他收入作抵押,向美、英、法、德等國的國際財團貸款,並由美國人擔任海關總監兼財政顧問。1926年美國費爾斯通橡膠公司在利比里亞取得土地租讓權,種植橡膠,並享有其他權益,成為利比里亞的國中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利用利比里亞的戰略地位,在這裡建設軍事基地,進一步加強對利比里亞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控制。 1944年,威廉•杜伯曼執政,他擔任總統28年間,在政治與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內推行民族統一政策,給予擁有不動產的當地居民以選舉權和議會中的代表權,修改某些歧視當地居民的法令。對外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積極鼓勵外國資本投資。1971年7月杜伯曼病逝,威廉•理查德•托爾伯特繼任總統。70年代以後,利比里亞經濟狀況日益惡化,美裔利比里亞人上層統治集團同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更為激化,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在當地居民中出現了利比里亞進步聯盟、爭取非洲正義運動組織等反政府組織。1979年4月14日,在蒙羅維亞爆發了反對大米提價的群眾示威運動。遭到武裝鎮壓。

第二共和國

1980年4月12日,以克蘭人塞繆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為首的17名士兵發動軍事政變,擊斃托爾伯特總統,推翻了執政103年的真正獨立黨的統治,成立以多伊為首的軍政府。1984年7月軍政府舉行全國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1985年10月進行了總統和議會選舉,多伊當選總統。政府在經濟上繼續推行門戶開放政策;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保持和發展友好關係。

內戰

1989年12月24日,利比里亞全國愛國陣線在科特迪瓦組織反政府武裝,在查爾斯•泰勒的領導下攻入利比里亞,全面內戰爆發。 1990年7月,愛國陣線攻入蒙羅維亞,旋即分裂為兩派,利比里亞陷入混戰。8月,西非國家共同體派遣維持和平部隊進入蒙羅維亞,與泰勒派武裝發生衝突。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各派在岡比亞首都班珠爾召開會議,成立「全國團結臨時政府」。9月,多伊被俘,槍決後陳屍蒙羅維亞街頭。11月,索耶就任全國團結臨時政府總統,但遭到泰勒的反對。 1991年3月,利比里亞內戰擴展到鄰國塞拉利昂和幾內亞。1993年7月,交戰各方在貝寧城市科托努達成協議,成立五人國務委員會掌握國家最高權力。1994年5月,過渡政府組成。 1995年,由於各派均不滿意權力分配方案,戰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達成協議,以六人國務委員會取代五人國務委員會。9月,再次組成過渡政府。 1996年,泰勒試圖逮捕敵對派系首腦,導致內戰再起,8月,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各派又一次達成協議,同意全部解除武裝。 長達7年的內戰共造成了15萬人死亡,85萬人成為難民,徹底摧毀了利比里亞經濟。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裝並改組為政黨。7月,舉行大選,泰勒當選總統。泰勒使用強力控制了國家,實現了國內的和平,並着手開始重建經濟。 然而,1999年,利比里亞北部又出現一支反政府武裝,據信有着幾內亞政府的支持,又一次發動了內戰。到2003年,泰勒政府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國領土,蒙羅維亞也陷入圍攻。以尼日利亞為首的西非國家共同體再一次派出了維和部隊。8月11日,泰勒宣布辭職,向副總統摩西•布拉移交權力,並流亡尼日利亞。雖然國際刑警組織以貪污和戰爭罪對泰勒發出了通緝令,尼日利亞仍拒絕交出泰勒。它宣稱除非利比里亞合法政權提出引渡請求,尼日利亞不會放棄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接管了利比里亞,着手解除內戰各方武裝。

民主選舉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查爾斯•久德•布賴恩特被推舉為全國過渡政府主席,並於10月14日宣誓就職。 經過兩年的過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再次舉行了民主選舉。在第一輪的投票中,喬治•維阿得票領先,但是未過半數,但在11月8日舉行的第二輪角逐中,埃倫•約翰遜-瑟利夫獲得了最終勝利。 2017年12月27日,喬治•維阿擊敗民主變革大會黨與團結黨候選人、現任利比里亞副總統約瑟夫-博阿凱,成為利比里亞新一任總統。 [4]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利比里亞位於非洲西部。北接幾內亞,西北界塞拉利昂,東鄰科特迪瓦,西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537公里,國土面積111370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利比里亞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溫暖的季節,持續時間從1月1日至5月8日,平均每日最高氣溫高於31°C。在寒冷的季節,持續時間從7月6日至9月17日,每日平均高溫低於28°C。

自然資源

利比里亞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土地和水利等資源十分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砂(截止2014年已探明儲量超過100億噸),還有豐富的鑽石、黃金、鋁礬土、銅、鉛、錳、鋅、鎳、金紅石和藍晶石等礦藏。 [5] 森林覆蓋率為59%,占西非地區上幾內亞森林帶總面積的42%,生產紫檀木、紅木、桃花心木等; 土地資源豐富,不僅適合發展優質橡膠,而且適合種植稻米、木薯、玉米、豆類、蔬菜、棕櫚和椰樹等。 境內河流水電儲能潛力巨大。 全國有2000多種植物、600多種鳥類、125種哺乳動物。

行政區劃

區劃

利比里亞全國分為15個州(County),其中2個州系2000年後新增。

首都

蒙羅維亞(Monrovia)是利比里亞首都,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於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蘇拉多角和布什羅德島上,據守聖保羅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門戶,非洲距南美大陸最近的港口城市。 [6] 人口115萬。

國家象徵

國名

利比里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beria)。簡稱為利比里亞。別稱「非洲的天然橡膠王國」、「非洲大門」、「商船王國」、「穀物海岸」。 國旗 利比里亞國旗啟用於1847年7月26日。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由紅、白相間的11道平行橫條組成,左上角為藍色正方形,內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紅白條紋是紀念利比里亞獨立宣言的11個簽字者。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美德,藍色象徵非洲大陸,正方形表達利比里亞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愛的美好願望;五角星象徵當時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國。

國徽

利比里亞國徽與國旗一樣,有着較長的歷史。基本圖案是一枚被天藍、海藍、草綠三色分割的橢圓形紋徽。淡藍的大西洋海面上,一艘鼓滿風帆的海船滿載獲得自由的黑奴回到祖先的土地。 半輪旭日浮出海面,天空垂落巨大的金幔,預示着這個新興國家前途無量。從蔚藍色深處飛來一隻銜着和平文書的鴿子,把福音傳向大地。綠色國土生長一棵高大的椰樹,代表西撒哈拉熱帶雨林。樹下的農具表明農業是利比里亞的基礎。 盾徽上、下各有一條飾帶,分別寫着「我們因熱愛自由而來到這裡」及「利比里亞共和國」字樣。

國歌

《萬歲,利比里亞!》 歌詞大意:萬歲利比里亞!萬歲利比里亞!你永遠屬於我們,光榮的自由邦。國號更新,聲名遠揚,國力昌盛堅強,國力昌盛堅強。我們心連着心,快樂無疆,歡呼蒙昧的民族獲得解放。萬歲,萬歲,利比里亞,奉天命建立的光榮的自由邦。

格言

自由的愛把我們帶到這裡(英語:The love of liberty brought us here)

外交

外交政策

利比里亞奉行獨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外交政策。遵循確保國家安全、維護領土完整和主權與尊嚴,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主張在自由民主基礎上實現國際社會的團結,堅定支持非洲一體化進程,主張非洲國家應「以一個聲音說話」。現為聯合國不結盟運動、非洲聯盟、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和馬諾河聯盟等組織成員。同140多個國家建立有外交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中利關係幾經反覆。利1957年與台灣「建交」。1977年2月,中利建交。1989年10月,利多伊政權與台「復交」,中方隨即宣布中止同利的外交關係。1993年8月,中利復交。1997年9月5日,泰勒政權宣布承認「兩個中國」;9日,中方中止與利外交關係。2003年10月11日,中國與利過渡政府簽署復交聯合公報和諒解備忘錄,兩國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 中利保持外交關係期間,中國為利援建了巴里克糖廠、綜合體育場、塔佩塔醫院、衛生部辦公樓、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等項目。 中利互利合作始於1981年,以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為主要方式,項目主要有道路和橋樑建設。中利在鐵礦開發等領域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武漢鋼鐵集團、中非發展基金、中利聯共同承擔了邦州鐵礦項目開發。 兩國於1979年簽訂了以現匯支付的貿易協定。根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36.71億美元,同比減少26.7%。其中中方出口34.46億美元,進口2.25億美元。中國向利主要出口船舶等,進口鐵礦砂和原木等初級原材料。

相關視頻

1、小國利比里亞為何能在西方列強夾縫中保持獨立

小國利比里亞為何能在西方列強夾縫中保持獨立

2、旅行指南:利比里亞(一)

旅行指南:利比里亞(一)


參考來源

  1. 利比里亞國家概況 ,外交部網,2019年7月
  2. 利比里亞 gdp、人口 ,世界銀行網,2017-07-2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網,2018-08-17
  4. 首位球星元首!前金球先生當選利比里亞總統 ,新浪網,2017年12月27日
  5. 中國駐利比里亞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商務部出版社,2014:2-4
  6. 利比里亞首都,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200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