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狗公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狗公照片来自
石狗公鱼照片来自

石狗公鱼学名为“褐菖”,台湾俗称为“石狗公”,内地沿海也叫“石九公”。颜色常呈褐色,类似于石斑鱼。因其有特殊的伪装功夫,使人好奇,所以也有人把它当作观赏鱼

石狗公鱼体色从偏红色到偏黑色,有很大差异。形状与石斑鱼相似,嘴巴宽大,胸鳍软条数大多为18条,侧线上方的白色斑纹不明显,即使有也非特定形状。头部长著一排长刺,故又有“小石斑”之称。石狗公鱼生长很慢,我所钓获的最大的石狗公大约在七八两左右。石狗公体表鳍上的硬棘有毒,处理上需当心,避免被其刺伤。[1]

中文名 石狗公

其他中文名 石头鱼、狮瓮(澎湖)、红鲙仔

英文俗名 Rockfish; Scorpionfish; Filefish

科中文名 鲉科

有毒鱼类 是

食用鱼类 是

观赏鱼类 是

世界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太平洋:包括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沿海等。在台湾分布于各地礁区海域。[2]


营养成分

  • 数值单位均为每 100g可食部分之含量

热量(kcal) 80

水分(g) 81.1

蛋白(g) 18.3

脂肪(g) 0.2

碳水化合物(g)   0

钠(mg)   67

膳食纤维(g)   0

胆固醇(mg)   54<ref[>https://health.udn.com/health/food/4417 石狗公-营养成分,元气网]</ref>


形态特征

石狗公鱼照片来自

体中长,侧扁,长椭圆形。头中大,侧扁。眼中大,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延伸至眼眶后缘下方。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具细齿,锄骨齿群左右相连呈人字状。

鼻棘1个,小而尖锐,位于前鼻孔内侧。前鳃盖骨5棘;鳃盖骨具2叉向棱,后端各具1棘。下鳃盖骨及间鳃盖骨无棘。颅骨棘与棱尖锐。额骨光滑,眶上棱高凸,具眼上棘1个与眼后棘2个。鼓棘1个。眼间距具额棱1对,后端具1额棘。顶骨光滑,顶棱高且尖锐,略高于眶上棱,后端具顶棘。眼间距凹入,无顶枕窝。前鼻孔后缘具皮瓣。

体具栉鳞;胸部及腹部具小圆鳞;吻部、上下颔、前鳃盖骨后缘、头部腹侧及鳃盖条部无鳞。侧线上侧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鳍基部。背鳍起始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硬棘与鳍条有鳍膜相连,硬棘部的基底长于软条部的基底;臀鳍起始于背鳍软条部前端下方,鳍长度较背鳍软条短,鳍条延伸稍超过背鳍基部;胸鳍宽大,下侧位,无鳍条分离,延伸超过肛门;腹鳍胸位;尾鳍圆形。背鳍具有12根硬棘,12根软条;臀鳍具有3根硬棘,5根软条;胸鳍具有17-19根软条;腹鳍具有1根硬棘,5根软条。体褐色或褐红色,体侧背鳍基部处上通常具5块白斑,侧线下方散布云纹斑纹。各鳍部褐红色,鳍条散布白色斑点。 最大体长可达36.2公分,体重可达2.8公斤。


栖所生态

近沿海底栖性,生活于较浅的珊瑚礁砾石区、岩礁或砂石混和区之底质水域,栖息深度在2-40公尺左右,一般生活在海域中的石头缝或石洞里。石狗公似乎离不开石头,不管水有多深,一定得在底部有石头,石狗公才会出现并在那里生活。

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类为食。棘基部具毒腺。胎生,约两岁可达到性成熟。冬季繁殖产下仔鱼,仔鱼具浮游期。


渔业利用

本种在台湾岩礁底质之近沿海相当普遍,全年均有捕获,主要渔法为延绳钓及底拖网,是高价值的经济鱼种,台湾北部沿海产量较高,全年皆产。[3]


图片集

  • 石狗公躲于礁石中有非常厉害的拟态技能
  • 石狗公平常不动时像礁岩不容易发现

石狗公漫谈

石狗公照片来自

石狗公属于鲉科大家族的一员,全世界约有8个亚科56属418种以上,台湾鱼类资料库记录35属95种,为沿近海底栖肉食鱼种,常栖息在礁岩区伏击小鱼虾为食,硬棘基部均具毒腺,处理上必须非常小心。

北部最常见的种类包括:石狗公属 (Sebastiscus) 的三色石狗公 (Sebastiscus tertius) 、石狗公 (S. marmoratus) 和白条纹石狗公 (S. albofasciatus) 以及无鳔鲉属 (Helicolenus) 的赫氏无鳔鲉 (Helicolenus hilgendorfii) 等4种,两属可借由其胸鳍腋部是否具有小皮瓣来加以区分(无鳔鲉属胸鳍腋部有一个小皮瓣,石狗公属则无)。

市场上数量最多最常见的是白条纹石狗公,体色为红褐色密布鲜黄色虫纹的鲜艳外观,非常容易识别。最麻烦的是石狗公和三色石狗公,因体色相近,辨识较为困难。三色石狗公的日名为ウッカリカサゴ,ウッカリ是“不小心、未留意”之意,日本著名的鱼类学者给本种订定日名时说到:“这是不小心就会和石狗公混在一起无法分辨的种类!”。简单来说,这两种石狗公困扰鱼类学家许久,目前外部形质可用以下两点来区分:(1) 三色石狗公胸鳍鳍条数18~20,多为19;石狗公17-19,多为18;(2) 三色石狗公胸鳍靠近基部处暗色斑不明显,石狗公则较为明显。

三色石狗公全长53公分,重量2,626公克,比一般石狗公体型大一倍!经解剖后发现卵巢膨大成浅紫色 ,和一般鱼类卵巢成熟时为橘黄色大异其趣。

经查日本相关研究资料发现,石狗公属鱼种均属于卵胎生种类,日本海域的石狗公生殖期约在12月至次年3月间,交配受精后的母鱼会在2~3个月后产下无游泳能力的仔鱼,并随著洋流漂流数十日,其间可能被其他鱼类捕食或因环境变化而死亡,幸运生存的仔鱼被送到适合的海域后沉底定居,变成有强烈领域性且不喜欢移动的幼鱼!如果这尾母鱼可以顺利产卵,或许可以留下许多后代也不一定呢?!

背鳍上都带有尖锐的棘,是它们的秘密武器,棘基部中的毒囊具有神经性毒素,当被刺中会引发剧烈的疼痛,严重时还可能造成休克,因此到海边浮潜、潜水或钓鱼时,必须随时注意手或脚不要被刺伤![4]

石狗公料理

清蒸石狗公

材料:石狗公 1尾 姜 葱 辣椒  米酒

调味料:酱油 米酒 糖 (份量请自己斟酌) **另外预备香油要加热淋在鱼上用。

作法:

1. 先把鱼稍微清洁后擦干水分,在鱼身上划刀,之后在盘子(要耐热的盘子)内先铺上些许姜片跟葱段,放上鱼,最后淋上用酱油、米酒跟少许糖调好的酱汁。放入已经水滚的蒸笼中,用中火蒸约10~15分钟,蒸的时间看鱼的大小。

2. 趁蒸鱼时把姜、葱、辣椒都切成丝,泡食用冷水,备用。等于蒸好取出后,先把垫底的姜片跟葱段拿掉,把葱姜辣椒丝沥干水分放在鱼身上,然后用锅子加热麻油,最后将热腾腾的麻油淋在鱼跟辛香料上,就可以上桌。[5]

红烧石狗公

食材: 石狗公大大小小一共六尾,青葱三根切段

调味料: 酱油、米酒、味醂和乌醋

作法:

1.先以少许橄榄油炒香葱段之后,逐一将洗净擦干的石狗公摆入,煎至表皮金黄之后翻面,续煎一两分钟后

2.倒入适量的米酒大火烧一分钟。

3.续将调味料全数倒入,以中小火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盖锅盖慢炖至汤汁收至浓稠将干即可。过程中,可将鱼身翻面好让味道能彻底渗入鱼肉内。

如此红烧过后的石狗公,鱼肉几乎都快与鱼骨分离,非常下饭也下酒。[6]


视频

海底映像精选 海洋危险生物‘石狗公 Rockfish’

近海石狗公大咬!

詹姆士食谱教你做烧石狗公食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