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镜》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石镜》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圣杜甫在游览武担山时以"石镜"为题咏诗有"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之句,睹物生情溢于言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石镜[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石镜》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

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

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本段注释

《石镜》:《琴台》二诗,黄鹤编在上元二年成都内。【顾注】公诗有云:"石镜通幽魄,琴台点绛唇。"乃后来夏游者。《华阳国志》: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无几物故。蜀王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作家,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表其门,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后王悲悼,作《臾邪》之歌、《龙归》之曲。《寰宇记》:冢上有一石,厚五寸,径五尺,莹彻,号曰石镜。杨德周曰:《路史》:开明妃墓,今武担山也,有二石阙。武陵王萧纪掘之,得玉石棺,棺中美女,颜色如生,体如冰,掩之而寺其上,镜周三丈五尺。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①。冥寞怜香骨②,提携近玉颜③。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字间④。

(上四叙石镜之由,下则睹镜而生感也。当时留石表墓,为怜香骨,故携镜以对玉颜。及送葬之后,众妃既去,千骑亦归,独有山留片石,长映月光而已。伤心石,谓哀思寄于此石。欢,谓送葬哀声。他注谓众妃妒宠,美人亡而无复叹恨。语意太曲。)

①《易林》:"悲哀哭泣,送死离乡。"

②谢惠连《祭古冢文》:"号为冥寞君。"张华诗:"死闻侠骨香。"

③《神女赋》:"苞温润之玉颜。"

④轮,指圆镜。后汉张纲埋轮都亭,此借用其字。江总诗:"月字照方疏。"宋之问诗:"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两诗,讥古人之好色也。一则死后犹怜,一则病中尚爱。当时眷恋若此,岂知美人黄土,镜前无色,台畔无声,则痴情皆属幻相矣。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3]“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4]

杜甫故里景区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

视频

诗圣杜甫(四) 杜甫逃荒之谜

千秋史话:诗圣杜甫

参考资料

  1. 《石镜》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