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砂姜黑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砂姜黑土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词解释

砂姜黑土发育于河湖相沉积物上经脱沼泽作用而形成的半水成土,因而多分布于山前交接洼地、岗丘间洼地和河间洼地,淮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砂姜黑土分布区。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黑粘土亚类是砂姜黑土土类的一个特殊类型。砂姜黑土具色泽灰暗但有机质含量仅1%左右的黑土层和含较多砂姜甚至成层砂姜的心底土层。砂姜黑土土类划分5个亚类,本区分布有4个亚类。

砂姜黑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地形、母质、地下水)及生物因素作用,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剖面构型为黑土层一脱潜层一砂姜层。在1.5m控制层段内,必须同时具有黑土层与砂姜层两个基本层次,而且黑土层上覆的近期浅色沉积物厚度必须<60cm。

边界定义

1.它与潮土的区别。潮土中的湿潮土亚类也具有黑土层,但它在1.5m剖面深度内,不出现砂姜层。

2.它与潮棕壤、潮褐土的区别:砂姜黑土与潮褐土、潮棕壤在洪积扇区往往形成土链式复域(图10-7)。但潮棕壤或潮褐土的黑土层的埋藏深度必须>60cm,且地下水位较深。

形成过程

综述

砂姜黑土是晚更新世(Q3)以来,在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发育在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上的半水成土壤。由于它处于一种扇缘洼地的地貌类型,大量富含Ca(HCO3)2 。水的补给,而又排泄不畅,且有季节性积水,因而早期有草甸潜育化及CaCO3。的淀积过程,后期又经历着耕作熟化及脱潜过程。

草甸潜育化及碳酸盐的集聚过程

这是一个古代过程的延续,由于全新世(Q4)气候转暖,河水量充沛,现砂姜黑土分布区当时为一片湖沼草甸景观,低洼处形成大面积粘质河湖相沉积物,耐湿性植物周而复始生长死亡,有机质在干湿季的嫌气与好气条件下,腐烂与分解交替进行,高度分散的腐殖质胶体与矿物质细粒复合,使土壤染成黑色,形成黑土层。

据14C断代测定,黑土层形成于距今3200 ~7000年(中全新世Q42),未发生沼泽化,黑土层无泥炭积累。砂姜层的形成早于黑土层。从地球化学角度看,砂姜黑土分布区是重碳酸盐的富集区,地下水富含碳酸盐。在气候及土壤水分季节性干湿交替条件下,富含碳酸盐的地下水或在干旱季节于剖面底部固结。或随毛管上升到一定高度固结,形成数量不等,大小不同,形态不一的砂姜(石灰结核)。另外,土体上部的碳酸盐也可随重力水以Ca(HCO3)2形式向下移动至一定深度固结形成砂姜。

砂姜按其形态可分为面砂姜、硬砂姜和砂姜磐3种。它们在剖面中分布的部位和形成时间不同。

面砂姜多分布于剖面中上部,是砂姜形成的早期阶段,14C断代年龄为2000~6000年(全新世中晚期)。

硬砂姜形成年龄与在剖面中的分布部位有关。剖面上部黑土层中的硬砂姜形成于4000~7000年,

而在呈灰黄色或土黄色脱潜层中的硬砂姜年龄为1.4~3万年。

砂姜磐形成年龄最长为2.9~4万年,属晚更新世的产物。可见,黑土层与砂姜层并非同时期产物。

组成砂姜的碳酸盐以CaCO3为主,平均含量占碳酸盐总量的70%以上,MgCO3含量少,CaCO3/ MgCO3比值平均变化在4~9之间。由于MgCO3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远大于CaCO3所以该比值在剖面中自上而下渐减,但由于底土受地下水影响大,比值显现突增特点。

耕种熟化及脱潜育过程

近5000年来,特别近2500年以来,气候明显的从温暖湿润向干燥方面转变,加之近300年来的人为垦殖、排水,使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砂姜黑土底部的潜育层下移,原潜育层上都呈现脱潜育化,氧化还原电位增高。据测定100~150cm处的脱潜育层Eh达502mv接近耕作层(539mv)。几千年来的人为耕作,使裸露的黑土层逐渐分化为耕作层、犁底层及残余黑土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