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砂姜黑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砂姜黑土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砂姜黑土發育於河湖相沉積物上經脫沼澤作用而形成的半水成土,因而多分布于山前交接窪地、崗丘間窪地和河間窪地,淮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砂姜黑土分布區。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黑粘土亞類是砂姜黑土土類的一個特殊類型。砂姜黑土具色澤灰暗但有機質含量僅1%左右的黑土層和含較多砂姜甚至成層砂姜的心底土層。砂姜黑土土類劃分5個亞類,本區分布有4個亞類。

砂姜黑土是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條件下,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地形、母質、地下水)及生物因素作用,形成的一種半水成土壤。剖面構型為黑土層一脫潛層一砂姜層。在1.5m控制層段內,必須同時具有黑土層與砂姜層兩個基本層次,而且黑土層上覆的近期淺色沉積物厚度必須<60cm。

邊界定義

1.它與潮土的區別。潮土中的濕潮土亞類也具有黑土層,但它在1.5m剖面深度內,不出現砂姜層。

2.它與潮棕壤、潮褐土的區別:砂姜黑土與潮褐土、潮棕壤在洪積扇區往往形成土鏈式復域(圖10-7)。但潮棕壤或潮褐土的黑土層的埋藏深度必須>60cm,且地下水位較深。

形成過程

綜述

砂姜黑土是晚更新世(Q3)以來,在古地理環境條件下,發育在第四紀河湖相沉積物上的半水成土壤。由於它處於一種扇緣窪地的地貌類型,大量富含Ca(HCO3)2 。水的補給,而又排泄不暢,且有季節性積水,因而早期有草甸潛育化及CaCO3。的澱積過程,後期又經歷着耕作熟化及脫潛過程。

草甸潛育化及碳酸鹽的集聚過程

這是一個古代過程的延續,由於全新世(Q4)氣候轉暖,河水量充沛,現砂姜黑土分布區當時為一片湖沼草甸景觀,低洼處形成大面積粘質河湖相沉積物,耐濕性植物周而復始生長死亡,有機質在乾濕季的嫌氣與好氣條件下,腐爛與分解交替進行,高度分散的腐殖質膠體與礦物質細粒複合,使土壤染成黑色,形成黑土層。

據14C斷代測定,黑土層形成於距今3200 ~7000年(中全新世Q42),未發生沼澤化,黑土層無泥炭積累。砂姜層的形成早於黑土層。從地球化學角度看,砂姜黑土分布區是重碳酸鹽的富集區,地下水富含碳酸鹽。在氣候及土壤水分季節性乾濕交替條件下,富含碳酸鹽的地下水或在乾旱季節於剖面底部固結。或隨毛管上升到一定高度固結,形成數量不等,大小不同,形態不一的砂姜(石灰結核)。另外,土體上部的碳酸鹽也可隨重力水以Ca(HCO3)2形式向下移動至一定深度固結形成砂姜。

砂姜按其形態可分為面砂姜、硬砂姜和砂姜磐3種。它們在剖面中分布的部位和形成時間不同。

面砂姜多分布於剖面中上部,是砂姜形成的早期階段,14C斷代年齡為2000~6000年(全新世中晚期)。

硬砂姜形成年齡與在剖面中的分布部位有關。剖面上部黑土層中的硬砂姜形成於4000~7000年,

而在呈灰黃色或土黃色脫潛層中的硬砂姜年齡為1.4~3萬年。

砂姜磐形成年齡最長為2.9~4萬年,屬晚更新世的產物。可見,黑土層與砂姜層並非同時期產物。

組成砂姜的碳酸鹽以CaCO3為主,平均含量占碳酸鹽總量的70%以上,MgCO3含量少,CaCO3/ MgCO3比值平均變化在4~9之間。由於MgCO3在純水中的溶解度遠大於CaCO3所以該比值在剖面中自上而下漸減,但由於底土受地下水影響大,比值顯現突增特點。

耕種熟化及脫潛育過程

近5000年來,特別近2500年以來,氣候明顯的從溫暖濕潤向乾燥方面轉變,加之近300年來的人為墾殖、排水,使地下水位逐漸下降.砂姜黑土底部的潛育層下移,原潛育層上都呈現脫潛育化,氧化還原電位增高。據測定100~150cm處的脫潛育層Eh達502mv接近耕作層(539mv)。幾千年來的人為耕作,使裸露的黑土層逐漸分化為耕作層、犁底層及殘餘黑土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