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硖石灯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硖石灯彩为流行于中国浙江省嘉兴海宁市硖石街道(原硖石镇)一带的一种传统灯彩,分为座灯、提灯、壁灯、挂灯和礼品灯五类,作为浙江灯彩的杰出代表现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和中秋节当地均会举办灯会展示彩灯。

硖石灯彩始于唐代,宋代已盛行,至清代时造型突破了灯笼的基本样式,向大型化、多样化发展,出现了亭台楼阁、宝塔等建筑模型及龙舟、采莲船等大型灯彩。其原材料有宣纸、竹蔑和铅丝等,做法以竹篾为骨架造型,外加糊纸绘图,以灯映画,一般采用国画绘制方法绘以花鸟、人物、山水等,并手工针刺花纹图案,融工艺、书画于一体,主要工艺技法包括针、拗、结、扎、刻、绘、糊和裱八类,其中以针工为主要特色,灯片的针刺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十八至三十二孔,一件成品针孔多达几百万个(现状也可采用电脑针刺机代替手工针刺,进行半机械化生产)。主要的灯艺师有陈伟炎、胡金龙、沈祖生和宋振华等[1]

灯彩起源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 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良宵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 正是农历正月十五。

“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其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 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经千百年的锤炼,成为融声、、建筑、书、篆、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在宣统2年“南洋劝业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 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参赛的14盏硖石灯彩全部获得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1994年 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阁资政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灯彩分别赠送给奥克兰市政府和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一次在异国他乡引起轰动。

硖石灯彩,是中国浙江著名的汉族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1959年版《 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粉饰太平,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海宁市的陈伟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制作技法

源自海宁的硖石灯彩以独特的针刺工艺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专家介绍,其工艺有八大技法,分别为“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其高度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2]

视频

硖石灯彩 相关视频

硖石灯彩微课
传承红船精神 投身乡村振兴 ——硖石灯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