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社会规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Social Norm),是指特定情境下某一群体成员都广泛认可的行为标准。社会规范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规范的习得、传播与转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被称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社会规范体系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行为,维护着社会秩序,将社会活动纳入了一定的轨道,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社会规范可能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在性关系、计划生育和使用现代避孕措施方面的社会性别规范,就持续存在不平等现象。全面性教育可以帮助年轻人反思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处理他们与同龄人、父母、其他成年人及其社区的关系。在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应健全学生行为规范,并首次提出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简介

规范的英文“nor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orma”,本义指木匠手中的“规尺”,后哲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用它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用它作为人的行为标准,故它便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社会规范(Social Norm)固定下来,是哲学、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各学科观点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哲学家的观点认为,规范即范式,指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规定,它决定着共同体成员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即他们的世界观、自然观及价值观。社会学家的观点认为,社会规范是历史形成或规定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社会规范具有一系列的功能。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调节、选择、系统、评价、稳定与过滤作用,并限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科学家的观点认为,社会规范指社会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规范可以内化成个人意识,即使没有外部的奖励也会遵从。规范是价值或理想的体现,它比后者外显、具体,它是针对实际行为而言的。如诚实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而在特定情境下确定诚实行为的各项标准就是规范。

评价

描述性规范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学习社会范畴典型范例的过程。当个体长期处于某个社群时,会对该群体的信息编码,编码后的信息被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形成对社群信息的表征,即描述性规范。此后,在一定诱发线索条件下,这些描述性规范就会被激活和提取。描述性规范的习得过程有两种备择解释,即经验路径(Experiential Route)和概念路径(Conceptual Route),前者指观察社交网络中熟人的实际行为推测人们的典型行为习得规范;后者指根据社交网络中熟人口中描述的他人典型行为推测人们的典型行为习得规范在某些情况下描述性规范可以转变为指令性规范。这可以视为指令性规范的形成。有研究者从系统公正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的角度论述了描述性规范向指令性规范转化的心理机制。系统公正理论认为,现状相对于其它替代状况更加合情合理,因此“是什么”就会转变为“应该是什么”(from is to ought),这也就解释了刻板印象期待对于行为的塑造作用,例如性别方面的刻板印象期待就对个体的性别角色适应性行为进行了规定。从系统公正理论出发,描述性规范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人们倾向于将现状合理化,因此描述性规范会向指令性规范转化,也有学者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描述性规范的道德化。[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