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祝谌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祝谌予
出生 1914
苏格兰的爱丁堡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医医疗、教学
知名于 中医治疗糖尿病方面颇有建树
知名作品 《祝氏施今墨医案》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祝谌予(1914.11.30-1999.8.12)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西医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生平

祝谌予,北京市人,生于1914年,师从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其夫人施越华女士为施今墨先生的长女。

1939年9月至1943年12月,就读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专门部系统学习西医学4年,获学士学位。日本占领北平后,祝谌予随施老去了天津。在天津,祝谌予开始挂牌开诊所。他有施老真传,诊病效果好,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可他感到,用施老的套方虽然好,但总有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譬如咳嗽,老师讲肺气不宣便生痰,生痰为什么会咳嗽?当他向施老请教时,施老让他买两本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书看看。 祝谌予看了西医的生理、解剖等书后,感到茅塞顿开。他兴奋地跟施老谈体会,施老便鼓励他,趁年轻到国外去学学西医。 1939年,祝谌予和夫人施越华一起东渡日本学西医。他们先学了半年日语,以后一个在金泽医科大学学医,一个在东京药专学药。 战时一切都不正常,金泽大学的学制由5年减为3年半。1943年,祝谌予结束学业,便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当时的北平。

1943年底回国,在北京开办联合诊所,后去天津开业行医。

1947年8月至1949年8月担任云南昆明第八区公路局医务室主任。

1949年8月至1956年9月任云南昆明公路总局第三施工局公路工程段医务室主任、工地医院院长。


1956年国务院决定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经施今墨先生推荐,周恩来总理审批,调任北京中医研究院,担任全国离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工作。

1957年9月至1975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教务长、金匮教研室主任,为促进我国高等中医教学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国家高级中医学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常见疾病特点,以古为今用的原则讲授中医经典,开拓古方今用的领域,使教学生动并收有实效。

1962年在施今墨先生指导下,祝谌予会同翟济生、施如瑜等先生,开始整理施今墨临床经验。从施今墨临床诊治3万多例医案中,精选诊治思路独特、疗效卓著的病案300余例,1966年完成初稿,该文稿于文革期间遗失。改革开放后几经周折,五易其稿,完成《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书稿,于1982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88年1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1971年至1975年借调中国医学科学院,主持医学科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工作,连续主办西医学习中医班10期,培养学员500余名。有不少高级西医学专家,如黄家驷谢少文曾宪九陈敏章等,先后参加过西学中班的学习,许多学员以后成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骨干力量。

1975年9月至1988年1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创建协和医院中医病房及中医实验室,使中医科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中等规模的临床科室,在以西医为主的协和医院内具有一定位置和影响,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成绩,古稀之年以后培养研究生,为协和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发展和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展做出重要贡献。

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8月,发起并支持其弟子薛钜夫创建了顺义国医院(现名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1]


1989年,祝谌予教授与其弟子薛钜夫合影

1988年1月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主持北京市政协工作和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和推动社会民主进步的发展。

1992年国家首批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至1995年1月带教学生3人并指导学术经验的继承整理工作。他说"我越是年龄老了,就越应分秒必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仅要做好医疗工作,而且要把多年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造福人民。"

1999年8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主要著作

祝谌予教授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行医60年,擅长糖尿病、脾胃病、妇科病和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 主要著作有《祝氏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并在国内多种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