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神圣罗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神圣罗马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神圣罗马帝国

简称: 神圣罗马

所属洲: 欧洲

神圣罗马帝国(拉丁语:Sacrum Romanum Imperium),1512年以后称为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东法兰克王国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还拥有中法兰克王国的部分版图。

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

早期的帝国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但由于1254-1273年大空位时期的混乱,帝国此后逐渐成为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的实际上的首都。

1806年,在拿破仑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另外,据《资本主义大辞典》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辞典》 、《中外文化知识辞典》 、《世界文化辞典》 等释义:1933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这一称呼,并将神罗帝国定义为"第一帝国",企图为其后吞并阿尔萨斯-洛林、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共和国等地区、国家提供合法依据,反映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1]

简介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人们习惯上以911年作为德意志地区的东法兰克王国向德意志王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孩童路易"驾崩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后奥托一世继位,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到了12世纪的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圣"二字。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

帝国统治者为称霸欧洲,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

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

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

从15世纪初起,帝国各地开始割据,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

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振帝国,但遭到失败。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

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路德教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尔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的打击下,名存实亡。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宣告德意志第一帝国的结束。

帝国象征

国徽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

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神圣性,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上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的旗帜,代表帝国的普世性和广大疆域。

国歌

《天佑吾皇弗朗茨》(德语: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又称帝皇颂(Österreichische Kaiserhymne)是神圣罗马帝国(1797~1806年)、奥地利帝国(1804~1867)及奥匈帝国(1867~1918)的国歌。

作曲者约瑟夫·海顿,作词者Lorenz Leopold Haschka。首演于1797年2月12日,这一天是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诞辰。这首歌的曲调仍被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沿用。

帝国皇帝

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但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其皇帝称号来自于教皇赋予的"西罗马的皇帝"称号,皇帝通过征服意大利来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其直接选举的当为"罗马人的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这一殊荣。

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托一世和后代的不断使其有地区纳入、加盟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分,并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亚、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打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

约1000年左右的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1564-76)的帝国徽章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并没有消除多少野蛮的特性。他们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国也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开始发展。

帝国皇帝的军队由教会土地的佃户所担任,他们有义务为皇帝服军役,是皇帝在与教会决裂而失去权威前这些士兵是皇帝军队的多数。第二种重要的部队是由庄园农奴组成的兵团,虽然他们一部分会在接受最好的训练与装备后成为骑士,却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国分予土地的自由民、军户、农民、骑士也有义务服从号召。之外帝国内所有的部队皇帝理论上皆有权指挥,各公国在皇帝的请求下也会提供军役的号召。这些军队会被用来镇压由帝国内贵族和农民所参与的暴动或政争,也必须抵挡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和东方的马札儿人所发动的入侵。

在奥托王朝与萨利安两朝,皇帝还有实际的权力,帝国军的指导权让皇帝在具掌控帝国内成员的实力。

然而,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对抗,间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来命运。这项对抗是关于皇帝对主教职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内其他教堂神职人员的任命。教皇葛列格里七世反对这项措施,因为如此一来导致教堂神职人员的职位买卖,成为主要的贪污腐化来源。神职人员的职位常常落到出价最高的竞标者手里。在长期数位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竞争,教皇赢得选择主教的权利。在这场争执中,帝国就在日耳曼爆发了内战。

削弱了皇帝们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当皇帝被暂时逐出教会并且投注于对抗罗马的战争时du,帝国的政权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预或帮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团结自己的力量并与维京人作战。在意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

因此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

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王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他们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权势的三大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大世俗领主: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本身代表帝国的成员国不再认为皇帝与帝国有实际价值。

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政权,自此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地方上的亲王和城市。皇帝的军队叛乱,占领由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城堡,并宣布这些地方被解放。而当时的皇帝为重新夺回意大利,对日耳曼地方上的亲王作了很多的让步。到了十三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便已名存实亡,皇位更虚置达二十年。日耳曼的亲王只关心自己所保有的东西。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并不接受日耳曼的统治者,而且他们也强大得足以防卫自己。

中古时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亲王推选出来的,但仅徒具空名,对地方的控制力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家族庄园的掌握。几个世纪以来,日耳曼只能算是欧洲的一股小势力。

16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振皇权,但因欧洲各国和德意志诸侯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1806年解体后,各邦国各自称帝,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没有标志的皇帝。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