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福宁府(闽东语罗马拼音: Hok Ning Hoo),范围即今天的宁德市除古田、屏南两县以外的区域。府名取自福安、宁德两县的首字。元代置福宁州,明代改福宁州为福宁县,后复升为州,清代改福宁州为福宁府,府治在今霞浦县,辖霞浦、福安、寿宁、福鼎、宁德五个县,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民国二年(1913)废除福宁府。[1]
基本简介
福宁府:冲,隶福州道,西南距省城福州五百四十五里。广三百二十四里,袤二百三里。北极高二十六度五十四分,京师偏东三度四十一分。
元代置福宁州,明代改福宁州为福宁县,后复升为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福宁府,下辖霞浦、寿宁、福安、宁德四县,府治在霞浦县。
清乾隆四年(1739年),割霞浦县地置福鼎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厅建置,福宁府地域属东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东路道改称闽海道。
1955年4月,福宁府地域又改称福安专员公署,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
1970年,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驻地由福安迁往宁德县城关。
1971年6月,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4月,撤销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宁德地区行政公署。
1999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宁德撤地设市,成立宁德市人民政府,2000年11月14日正式挂牌。[2]
详细变迁
先秦时期福宁府地域为闽越族居住地,《禹贡》称为扬州地。
周为七闽地域,秦属闽中郡,汉初隶属闽越国,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冶县,东汉属会稽南郡。
晋太康三年(282年)设温麻县,是区内最早建立的县一级政区,隶属晋安郡(今福州市),后隶属丰州。县治在今霞浦县洪山山麓,辖境包括今宁德地区的大部和政和、连江、罗源等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县被撤销,其地并入原丰县,隶属泉州(今福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原丰县改名闽县,隶属建安郡。
唐初改隶建州。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原温麻县地设立长溪县(治所在今霞浦县)和连江县,隶属泉州(今福州)。同年,长溪县并入连江县,隶属闽州。
唐长安二年(702年)连江县析出原长溪县地,复设长溪县,治所在今霞浦,隶属闽州,后闽州改名福州。
宋淳佑五年(1245年),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正式划出长溪县西北二乡、九里建福安县。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辖本州和福安、宁德2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宁州降为福宁县,仍属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
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复升为福宁州,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辖福安、宁德2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隶属福建闽浙总督府,辖福安、宁德、霞浦、寿宁4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建置,实行省、道、县3级地方政制,区内古田、屏南、霞浦、福鼎、宁德、福安、寿宁7县属东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东路道改称闽海道,区内7县属闽海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区内7县属省政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福建划分为4省2市,区内7县同属闽海省(闽变时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福建省政府实行政督察区制,闽东划为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闽东并入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闽东被划为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闽东又被划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期间,闽东所辖境域几经变动。
1949年9月30日,闽东区成立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福安、宁德县、福鼎(11月划入)、霞浦、寿宁、周宁、柘荣等7县,专员公署驻福安,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1950年,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安专区专员公署。
1955年4月又改称福安专员公署,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
1956年,隶属福建省人民委员会。
1968年,成立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隶属福建省革命委员会。
1970年,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驻地由福安迁往宁德县城关。
1971年6月,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4月,撤销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宁德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
1999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宁德撤地设市,成立宁德市人民政府,2000年11月14日正式挂牌。
福宁府名胜古迹
福宁一名秦州。今领二县;曰福安、曰宁德、向隶福州。逾罗源七十里而遥。宁德县有白鹤岭,飞鸾渡,林仲麟墓、杨复墓、金鄁寺、官井洋、赤鉴亭、林聪宅、霍童山、支提寺、石堂山。福宁州有龙首山、建善寺、松山、瑞岩寺、秦屿、栖林寺、太姥山、龟湖寺、飞来山、邱允墓、灵泉寺、虎溪。福安县有扆山、黛凝寺、龟山寺、双岩岭、大莱岭、罗汉寺、薛令之宅、灵谷寺、甘棠港、盐运分司、白石巡司、穆阳、幞头庵、谢翱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