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壽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壽寧縣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地處閩東北部,洞宮山脈南段,東北接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西北靠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慶元縣,東接福建省寧德市下轄福安市,西傍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南鄰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位居閩浙兩省交界,素有"兩省門戶,五界通衢"之稱。壽寧縣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被譽為福建夏季涼爽的避暑勝地。全縣轄6鎮8鄉、203個行政村(社區),土地面積1424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於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置縣,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任壽寧知縣,著有《壽寧待志》。

壽寧是中國花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存有較完好的明清時代貫木拱廊橋19座,被譽為"世界木拱廊橋之鄉";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是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中共閩東特委所在地;有傳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戲,被稱為"戲劇孤本",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歷史沿革

據《今縣釋名》,明景泰初,因殲平礦賊置縣,取安寧之義。

明景泰六年(1455)析福安、政和縣地置壽寧縣,歷屬建寧府、福寧府、閩海道。1949年7月13日解放,屬福安專區、寧德地區、寧德市。

地理

壽寧縣地處鷲峰山脈北端,洞宮山脈東麓。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中山山地,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東南部中低山地,海拔400米~800米的山地多深谷,800米左右地帶鑲嵌着山間盆地;西南部沿斜灘溪、平溪分布着河谷台地。主要河流有交溪上源的斜灘溪,境內長56.5千米、流域449.9平方千米,支流有長溪、九嶺溪、十八曲;後溪,境內長48千米,流域257.5平方千米,支流有犀溪; 還有蟾溪。人工湖有麻竹坪、小托水庫。年平均氣溫15.1℃;1月平均氣溫4.7℃,7月平均氣溫22.6℃;極端最高氣溫35.8℃,極端最低氣溫-9.8℃;≥10℃的積溫4249℃。年降水量2472毫米,無霜期235天。

境內耕地1.06萬公頃,有林地13.10萬公頃,林木蓄積量196.5萬立方米,毛竹619.4萬根,森林覆蓋率69.4%。草山、草坡地1.47萬公頃,天然植被物種豐富,有水杉、銀杏、三尖杉、油杉等珍稀樹種。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7.65萬千瓦,可開發21萬千瓦,為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之一。礦藏有磁鐵、鐵砂、白雲石、葉蠟石、石英石、明礬、金、銀、鎢、錳、高嶺土、泥炭、花崗石、紫砂陶土。

資源

壽寧境內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全縣大小溪流17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條,年平均流量17.8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可開發量21萬千瓦。山地面積11.2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5.2%,木材蓄積量195萬立方米,竹類567萬根。全縣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21種,其中,葉臘石、石英石、明礬、白雲石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壽寧縣是花菇的重要產地,特別是近年來壽寧菇農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花菇生產,壽寧已一躍成為華夏花菇生產第一縣,被譽為「中國花菇之鄉」,全縣花菇生產規模達1億袋,產量達3萬噸。在1994年菇市上,壽寧花菇被譽為「菇中之王」,1995年10月在中國食用菌技術展示交流會上,壽寧花菇被評為「優質產品」,1996年壽寧花菇栽培技術通過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鑑定,該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食用菌協會致函壽寧給予了高度的評價。[2]

交通

壽寧交通完善。全縣通車裡程864公里,行政村通路率95%,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主要公路有G4012高速公路(福建福安經壽寧到浙江溫州泰順),雙湖二級公路,壽寧至慶元二級公路,壽寧至政和二級公路,縣道壽泰線、斜鎮線、竹洋線,形成了連接浙江慶元、泰順、景寧,溝通福安、周寧、政和等地的公路網絡。壽寧城關距省城福州260公里,距寧德市政府所在地150公里,有班車直達上海、寧德、福州、邵武、瑞安、義烏等地。

文化

馮夢龍和壽寧縣:壽寧雖然是福建的山區小縣,但三百七十二年前(1634年)來了一位縣令,卻不同凡響。他是明代傑出的文學家、戲劇家馮夢龍,其主要作品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通稱「三言」),和《古今譚概》、《雙雄記》、《平妖記》等。直到今天,說起他的名字來,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馮夢龍當年辦公的舊縣衙早已不復存在,舊址上矗立着縣法院和檢察院大樓。我心裡想,明朝那時候機構簡單,縣令集行政與司法於一身,法院與檢察院大樓也可算是馮老先生的官邸。只是他老人家辦公之餘常常走出衙門觀賞的那株梅花,早已不見。雖然附近的「戴清亭」還在,但它是近年來的仿古建築。記得,馮夢龍因為敬佩過去的縣令戴鏜,修了這個亭子,還附了一首詩:「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這首詩實際上是老先生的自我表白,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鏜一樣,做一個清明廉潔的良吏。平心而論,馮夢龍在他的四年任內,確實努力為壽寧的老百姓做了一些實事好事,不愧是位清官。

縣城中心處的蟾溪上,有兩座廊橋,「昇平橋」和「仙宮橋」,似彩虹臥波,靜靜地橫跨在溪上。廊橋也稱廊屋橋,為過往行人遮風擋雨,又富於民族特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壽寧縣目前還保存19座各式各樣的廊橋,數量為全國之冠。壽寧縣正在聯絡本省和浙江省一些有廊橋的縣,準備向聯合國申報廊橋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老先生知道後肯定會很高興。「仙宮橋」下,馮老先生當年為了預防蟾溪水患所修的東壩,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提起馮夢龍在壽寧做的好事,修志不能不提。通常修撰縣誌都要先成立一個班子,由縣官領銜,實際工作交手下的人去做。馮夢龍則不然,他親自調查,親自動筆,獨立完成。對於一個年過花甲又不懂當地方言的封建官吏來說,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作為文學家和史家,他所修撰的<壽寧待志>,內容豐富,敘事嚴謹,語言生動,文情並茂,一掃官修志書的陳腔濫調,是志書中的佼佼者。《壽寧待志》還收錄了《禁溺女告示》一文。三百多年前,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一個縣官能出面發布這樣的告示,實屬難能可貴。還讓人佩服的是,告示用白話寫成,說明馮夢龍的良苦用心,因為只有通俗才能易懂。如責問溺女的父母那一段是這樣寫的:「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況且生男未必孝順,生女未必忤逆。」如此直白的告示,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因而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馮夢龍在《壽寧待志·城隘》中寫道:「城囿萬山之中,形如釜底,中隔大溪」。大凡去過壽寧的人,都說此番形容非常生動貼切。

壽寧北路戲:北路戲原為「福建亂彈」,是中國的稀有古老劇種之一,僅存於福建省壽寧縣北路戲劇團。

歷史上「福建亂彈」流布於閩北、閩東各地。明代,閩東北各地的民間戲曲頗為興盛。崇禎十年,壽寧知縣馮夢龍撰寫的<壽寧待志>中記載:「西溪人多習戲,然力不能具行頭,多往浙合班。大家有慶喜好事者,則於福安迎之演戲。」可見當時這一地區戲曲活動之端倪。到清康熙、乾隆時期,由於清王朝採取了「與民生息」的措施,農業經濟得到恢復之時,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使得活躍於民間的「亂彈諸腔」得以繁盛到廣泛流行;亂彈班社層出不窮,在當時民間便有了「上路班」、「下路班」、「南路班」、「北路班」之稱。由於活動於閩北一帶的「北路班」影響最大,其他各班相形見絀,於是都紛紛沿用「北路班」的名號,後在1959年重新整理這一劇種時,才正式定名為北路戲。

北路戲的音樂聲腔是以西秦腔、明腔等亂彈腔的基礎上演變發展形成的,並吸收了徽調、漢調、江西亂彈以及高腔、灘簧小調等聲腔,形成了一個多聲腔的劇種。既適宜傳統劇目的演出,也適應現代戲的創作。據我省戲劇研究專家葉明生《記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張高謙>創演前後輝煌歲月》一文記載,在1964—1965年間,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創作演出的<張高謙>,不僅紅遍八閩大地,且於1965年4月開始了為時6個月的贛、湘之行,行程數萬里,演出400多場,觀眾達40多萬人次,成為我省迄今為止演出規模最大、演出場次最多、觀眾陣容最強的一次戲劇演出活動,在福建戲劇改革的歷史上都是值得大書一筆的事。

目前,隨着各種文化的交鋒與衝擊,北路戲劇團的生存已成為新時期的一個文化盲點,北路戲劇種的繼承和發展問題正引起省內外戲劇界專家和各級政府的關注。相信這一古老稀有劇種定會尋找到與時代相吻合、共發展之路,得以與時俱進,不斷繁榮。

壽寧斜灘台閣鐵枝:壽寧斜灘台閣鐵枝以各種人物神態活靈活現、形象逼真,而深受大眾喜愛,流傳兩百多年,至今仍然散發着民俗文化的光芒。

台閣鐵枝表演的<八仙過海>

相傳明代後期,壽寧縣斜灘民間即有迎春接福的游神民俗活動。據斜灘<盧氏家乘>記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元宵節,一元伊始,為祈保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斜灘舉行規模盛大的「迎奶娘」活動,由當地「鐵枝隊」藝人扎扮好上裝奶娘神,安放在四方台閣上的「神船」,由4至6人抬着行走,並配合鑼鼓嗩吶樂器、龍傘旗幡隊伍,浩浩蕩蕩週遊過市,所到之處,善男信女鳴炮燒香膜拜,熱鬧異常。此後,年復一年,約定俗成,於每年的正月十三,斜灘都有舉行「搬鐵枝」、「迎奶娘」的傳統民俗活動,成為閩東地區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活動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停止迎神活動,每年正月十三的「迎神會」被移風易俗,成為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近二十年來,台閣鐵枝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娛樂活動的形式,又在境內興起,只是過去妝扮奶娘的鐵枝「神船」改變成妝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智取威虎山》、<八仙過海>之類戲劇內容的台閣鐵枝彩車。表演者多為12至14歲的少男少女,身着戲裝、化妝臉譜、造型各異,配以燈光、音響、道具、布景等,分別坐、立於台閣鐵架之上,安置於汽車上行駛。斜灘台閣鐵枝除在本地重大喜慶節日活動外,還多次在參加縣文藝會演中獲得佳獎,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奇葩。[3]

旅遊

壽寧縣旅遊資源豐富。壽寧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景點眾多,是個旅遊度假的好地方。南山風景區位於壽寧南陽,由金雞山、南山頂、赤陵洋、紫雲山、龜湖五個風景區組成,擁有明代古剎龍巖寺,明代文學家、壽寧知縣馮夢龍塑像,壽寧革命聖地赤陵洋,閩東第一鐵索橋----龜嶺索橋,以及眾多摩崖石刻,不勝枚舉的廳石異洞。千年古剎----三峰寺座落在鰲陽鎮西南部,四面峰岫起伏,它首枕後山,狀如荷花倒懸,面對峰岳,勢成三足鼎立,故得名。該寺系宋初欽命少宗伯陳洪軫捐產創建,經歷代重修,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殿、念佛堂、山門亭、鐘鼓樓等,整個建築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現保存着千年歷史的宋代大清石香爐、純銅觀音座像珍貴文物,香火旺盛,遊人絡繹不絕。位於城冶縣衙舊址的"馮夢龍宦壽舊址"碑、戴清亭,及馮夢龍在壽寧為官時修復的東門城牆、東壩、昇平橋等是研究馮夢龍的重要古蹟。現正在建設的三峰公園是縣鎮兩級為民辦實事項目,本着"新、綠、雅、趣"的標準,融古今於一爐,集人文自然於一體,是一個可觀賞、可遊覽、可訪古、可瞻仰、可朝聖的綜合旅遊休憩之地。

楊梅州橋:楊梅州隸屬福建省壽寧縣坑底鄉司前行政村,離坑底35華里,離泰順縣城30華里,離兩縣交界的黃洋隘15華里。楊梅州原名武溪,南宋後期從泰順縣庫村遷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末一知縣路過此地,正逢楊梅熟時,樹上的楊梅被轎頂一碰正巧落入轎內,知縣下轎一看,滿山遍野盡生長着楊梅,他心血來潮,將此村名改為楊梅州。村莊在背山面水一深長的峽谷中依斜坡而建,由於考慮到山洪的原因,地基離水面約三米高。主姓吳,也有幾戶姓陳和姓徐,30多戶人家,日常講泰順方言.

南山風景區:南山風景區地處壽寧縣南陽鎮南山山脈,由南山頂、金雞山、葫蘆嶺、百洞岩、天文台舊址等風景點組成,面積約15平方公里、主峰高1454.4米。這裡,山明水秀、石洞雄奇、地貌獨特、勝景繁多,是閩東北、浙南一帶著名的風景、旅遊、避暑勝地。[4]

特產

茶葉: 壽寧植茶歷史悠久,明景泰八年,茶葉就以大宗土特產品對外銷售,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縣內生產的紅茶,號稱「坦洋功夫」,1936年,全縣植茶麵積就達5.73萬畝,年產毛茶1044.5噸。 建國以來,所產「玉記牌銀毫」和「鳳凰舌」綠茶分別獲得世界跨國公司評定的「五星鑽石獎」和澳門博覽會國際金獎,「茉莉花茶」、「福壽銀毫」和「眉珍茶」多次獲部、省優質產品獎。壽寧高山烏龍茶,壽寧石井紅茶亦是廣受消費者的愛戴。

現茶葉已成為壽寧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武曲、斜灘、南陽、鳳陽、竹管壠的全部,犀溪、芹洋、平溪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好,集中成片,是壽寧縣茶葉的集中地帶。規模較大的有龍虎山茶場、南陽茶場、萬氏留香茶場

馬鈴薯:壽寧馬鈴薯色澤金黃,質地清脆細嫩,營養豐富,淀汾量高,含多種維生素與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天然礦物質。具有抗血脂、降血壓功效。享譽國內外,遠銷日本,東南亞與歐美地區。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以長期培育,加上獨特的山區氣候,特有的土質,種薯產量高,抗病蟲力強。是壽寧農業創匯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是地方風味小吃的主料,享有盛名。全席馬鈴薯素宴是壽寧佛家弟子舉行盛大佛事慶典時迎賓的美味佳肴,深受國內外遊客的讚譽。[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