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州市倉山區天安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福州市倉山區天安堂於咸豐六年(1856年)落成。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天安里15號,是美國美以美會福州創建的最早的教堂之一,是美以美會福州教區活動的中心。光緒三年,基督教福州年議會在該堂成立。清至民國期間,美以美會許多重要會議均在該堂舉行。1966年「文革」開始後,教堂被占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退還教堂,1980年9月1日正式恢復活動。該堂恢復後,為各教派聚會的場所,參加禮拜的信徒上千人。每月第二個禮拜日,舉行聖餐,參加者有300~400人。此外,該堂還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聖誕禮拜、感恩節禮拜、結婚禮拜、喪事禮拜、交通聚會、唱詩班、探訪組、音樂會等活動。

教堂建築

天安堂用紅磚砌築,石勒腳;教堂平面十字形,單層,高度較大,約相當於同時期的普通住宅兩層,木桁架屋頂小青瓦屋面,立面窗戶有兩種形式:屋檐所在面開設哥特風格的高直尖券窗,山牆面則為普通矩形窗,其上設置玫瑰窗。在平面十字交叉處東南角有鐘樓,高三層,首層與教堂同高,南面開門,為教堂的主入口,門上方設置小矩形窗,東面為一個與主體相同的高直尖券窗;鐘樓二與普通住宅層高類似,僅南面開設兩個圓拱窗;三層木製,為開敞的亭閣形式。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