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筍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福建土筍凍,是發源於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土筍又名塗筍,據《閩小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于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泉州安海的土筍凍,味美甚鮮,在《閩雜記》也記載:「塗筍生于海灘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產。」今安海產量最多。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肴。香哈網
歷史文化
土筍凍好吃,關於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在盛產土筍凍的安海鎮西垵村,村民流傳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到安海抗倭,因糧食緊缺,士兵便到灘涂捕捉一種海蚯蚓煮湯喝。戚繼光最後用餐時,只剩下凝結成膠狀的海蚯蚓,他便拔劍取下一塊品嘗,沒想到比魚蟹更鮮美。廚師知道後,依照此法加以精製,從此土筍凍便流傳開來。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關於土筍的文字記載,則可追溯到明代。明代《閩中海錯疏》、明末謝肇淛《五雜俎》、清代周亮工所著《閩小記》等均有記載。周亮工1658年的《閩小記》一文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于海濱,形類蚯蚓,終不識作何狀。」如此說來,350年前土筍凍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周亮工也成為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述及「土筍凍」一詞的人。;[1]
土筍凍的做法
土筍凍的製作
主料:(制20塊)新鮮海土筍500克,精鹽10克。
輔料:香醋4克,醬油6克,蒜泥10克,薑絲3克。
製法
- 用石槌不斷碾磨海土筍,滾出全部內臟雜物。把土筍放入清水中,將其體內的泥土漂洗乾淨,呈白亮時撈起。
- 鍋置火上,把750克的水和海土筍一起倒入鍋中,放入鹽,熬至沸熟,膠質深出後連湯舀起,分裝在小瓷碗中,靜放在露天過夜,自然冷卻凝成固體物(夏天要放入冰箱才會凝結)。
- 用竹籤挑出,配以陳香醋、醬油、蒜泥、薑絲等佐料,即可上席
特點:晶瑩透明,鮮嫩脆滑,清熱補脾潤肺。 ;[2]
營養價值
土筍凍我國多種藥典中記載了其食用和藥用價值,星蟲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養顏等功能,可治療骨蒸潮熱、陰虛盜汗、肺虛喘咳、胸悶痰多以及婦女產後乳汁稀少等症,對治療肺癆咳嗽、神經衰弱、小兒脾虛與腎虧而夜尿頻繁等症均有效果。
同時星蟲是一種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和能夠調節大腦功能的牛磺酸多種成分,加上星蟲是一種含有多種氨基酸的高蛋白海產食品,故有「海灘香腸」的美譽,深受泉州地區及國內外消費者青睞。
「山裡有冬蟲,海里有星蟲」體現了土筍凍極高的營養價值。所以在土筍凍的源產地的泉州經常能看到小孩子吃土筍凍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