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其文脈可溯源於近代文豪林紓、末代帝師陳寶琛等創辦的蒼霞精舍。學院有新聞傳播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三個一級學科,開設英語、翻譯、漢語言文學、廣告學、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1]等6個本科專業;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現設有閩台文化傳承與設計、文化產業管理2個碩士學科方向。學院現藏圖書5萬餘冊,配備攝影室、演播廳、虛擬演播室、錄音室、禮儀形體訓練室、專業語音室、同聲傳譯實驗室、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智慧型網絡教學實踐平台等教輔場所。學院秉承「真、誠、勤、勇」的校訓精神,堅守「厚德勵學,弘文傳道」的人文理念,中西交融、樂育英才,是福建工程學院文科教育的主力軍。
目錄
教師團隊
人文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20人。其中,博導2人,碩導11人;教授9人,副教授43人;擁有博士學位35人,在讀博士3人;蒼霞學者1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2人。多位教師擔任福州大學、福建師大、吉林師大翻譯專業碩士兼職研究生導師。龔鵬程、陸建德、陳平原、張帆、羅選民、王克非、葉培貴、John Corbett、李德鳳、潘文國、盧仁龍等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特聘教授、名譽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2]。
平台設置
學院設置6個專業教研室,4個大學英語教研室,1個人文素質中心教研室。學院擁有福建省首批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地方文獻整理研究中心」、2個福建省教育廳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福建鄉賢文化研究中心」和「古琴美育」、省委宣傳部支持創建的「閩派翻譯展示館」及7個校級科研單位。五年來,各科研機構共出版專著30餘部、編著40餘部、譯著10餘部、自編教材以及相關參考工具書50餘種,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0餘篇,擁有國家發明專利1項,創建多類型大型英漢平行語料庫數種。地方文獻整理研究中心編纂出版的《福建文獻匯編》(共三輯,總計360冊),填補了福建省歷史上地方文獻總集的空白,被譽為「福建版四庫全書」。近年來,學院獲得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省社科聯優秀社科成果獎5項,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獲得國家級課題10餘項、省部級課題50餘項,科研立項總數達300餘項。
辦學特色
一是重視開發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福建工程學院擁有120餘年的辦學歷史,歷來重視校史資源的研究與發掘。學院致力於打造林紓研究的重鎮,先後舉辦了多次高級別學術研討會,陸續推出了《林紓讀本》《林紓書畫集》《林紓年譜長編》等重要成果。學院還致力於將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轉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構建具有人文特色和校史印跡的獨特育人環境。2018年,由校黨委書記吳仁華教授牽頭的人文素質公選課 「走進林紓」獲得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被新華網等媒體形容為「高校傳統文化育人的新路子」。
二是致力開拓學生的廣闊視野。學院着力打造「蒼霞學術講壇」,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學校講學。目前,學院已舉辦「蒼霞學術講壇」100餘期,在學術界引發持續影響。同時,人文學子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馬來亞大學交換生項目等國際交流機制走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示工院人文學子的風采。
三是着力培育複合型、實踐型人才。學院立足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意、創業工作並成立人文苑三創教育實踐中心,切實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訓練。學生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省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獎600餘項,50餘項孵化項目成功創業。畢業生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8%以上。
視頻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專業解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搜狐,2019-05-13
- ↑ 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到底是什麼東西? ,搜狐,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