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中文名: 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 景點級別: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占地面積: 13472.4 公頃 始建於: 1985年 主要保護對象: 黃山松 類 型: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
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於福建省德化縣境內,距離德化縣城關40km,東經118°05′22″~118°20′15″,北緯25°38′07″~25°43′40″。主要保護對象是大面積天然分布的原生性黃山松林、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昆蟲和植物模式標本產地、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瀕危動植物物種,總面積達13472.4公頃。[1]
目錄
歷史沿革
戴雲山自然保護區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於1985年5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面積9730公頃。
1985年8月,德化縣人民政府成立「德化縣戴雲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機構規格為縣局級建制(正科級)事業單位,隸屬德化縣人民政府領導。
2002年5月,德化縣人民政府提出「關於申報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議案」,並經德化縣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交由縣人民政府組織申報。
2003年3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相繼通過了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專家評審。
2005年7月23日,經國務院(國辦發40號)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福建省第8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0年12月22日,入選「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
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劃屬泉州市德化縣,保護區總面積為13472.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5514.1公頃,緩衝區面積3515.4公頃,實驗區面積4442.9公頃。涉及赤水、雷峰、南埕、桂陽、上涌、大銘6個鄉鎮22個行政村,東至蟠龍,西至黃山,北至陳溪,南至東里。地理坐標範圍在東經118°05′22″~118°20′15″,北緯25°38′07″~25°43′40″之間。
地形地貌
戴雲山脈平均海拔700~1500 m,主峰戴雲山在德化縣境內,海拔1856m,是閩中最高山峰,素有「閩中屋脊」之稱。戴雲山地質構造屬浙閩活化古陸台,受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多次間歇性大幅度隆起形成雄偉龐大山脈。與武夷山脈相比,戴雲山脈最大的特點是基帶寬度大,一般可達數十公里,最寬的一段在中部德化—大田一線,可達100 km。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包括了戴雲山主峰,以主峰向四周傾斜,呈層狀逐級下降,最高海拔1856m,最低海拔650m,相對高差達1206m,相當懸殊,氣候與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區內地形複雜,屬於中、低山地貌。區內山脈連綿,河谷劇烈下切,峽谷十分發育。
氣候
戴雲山位於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交界線,體現出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氣候、土壤、植被、動物、植物等的過渡特徵,為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涼適中,四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小氣候突出。根據區內九仙山氣象站資料記錄,保護區年平均氣溫15.6~19.5℃,1月均溫6.5~10.5℃,7月均溫23~27.5℃,極端高溫36.6℃,極端低溫-16.8℃,年平均日照時數1875.4小時,無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000mm,霧日年平均達220天,最高年份達260天,僅次於四川峨眉山,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該區風速較大,八級風以上達203天,僅次于吉林天池。
土壤
地帶性土壤為花崗岩風化發育而成的紅壤,分布於海拔500m以下,隨着海拔的上升,表現出一定的垂直變化,依次為山地紅壤、山地黃紅壤和山地黃壤,局部分布着沼澤土。林地土壤較厚,腐殖質層厚約20cm,地表枯枝落葉層厚5~20cm,表土質地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應。
水文
區內水系發達,大小溪流23條,集雨面積在50km2長度在10km以上的有9條,全年可為下游提供25億m3淡水,是閩江大樟溪重要發源地,且部分通過引水匯入晉江,溪流坡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閩中重要水源涵養區及重點生態功能區。
植被
區內有9個植被類型、51個群系、92個群叢,地帶性植被類型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有厚殼桂林、羅浮栲林、鈎栲林等原生性的森林;海拔1000m~1200m為一條較窄的針闊葉混交林帶;在海拔1200m以上是黃山松針葉林,山頂是山地灌叢。森林覆蓋率達93.4%。
保護目標
其主要保護對象為東南沿海典型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對象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性黃山松群落;重要的昆蟲和植物模式標本產地;蘭科植物資源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瀕危動植物物種。
(一)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原生性黃山松群落。
黃山松林是中國東部亞熱帶中山地區的代表性群系之一,為溫性針葉林。主要分布於台灣、福建、安徽、浙江等省氣候溫涼、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的中亞熱帶山地,在戴雲山中上部分布着6400公頃的天然的保護完好的原生性黃山松群落,其群落外貌整齊,種群年齡結構合理,群落內部層次分明,鬱閉度較大,層次較多:喬木層樹木粗大,以黃山松為主,局部林下分布有羅浮栲、甜櫧、木荷、樹參等小樹或幼樹,灌木層有馬銀花、映山紅、小果南燭、腫節少穗竹、大萼紅淡等,草本層以芒萁、狗脊為主,更新狀態良好。種群數量不斷擴大,建區以來,海拔1600米以上的草灌叢逐年被黃山松演替,各種黃山松群落演替階段均完整保留,黃山松面積由原來的6.9萬畝增加到9.5萬畝,它對研究亞熱帶中山地區植被演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二)中國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
福建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位於福建兩大山脈之一——戴雲山脈主峰周邊,同時跨越了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過渡帶,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其地帶性植被類型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代表性植被類型有烏來栲林、厚殼桂林和米櫧林,分布於海拔較低的山體東部溝谷,物種組成以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的成分為主,林內結構複雜,藤本植物發達,草本植物高大。隨着海拔的上升,依次出現典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暖性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溫性針葉林、苔蘚矮曲林等。在海拔1100m的永安岩分布着羅浮栲林、鈎栲林等原生性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林內蔭濕,物種豐富,地被層發達,隨處可見蘭科植物與野含笑。在山體頂部分布着山地灌叢,生長着耐寒的長耳玉山竹,與武夷山、台灣玉山遙相呼應。
(三)東南地區重要的模式標本產地。
福建戴雲山自然保護區長期以來為許多動植物學家所關注,這裡獨特的地質地貌與氣候孕育了眾多的物種,這裡是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以保護區內的生物發表了福建毛蛣蛉、戴雲樹白蟻、中國狹個木虱、中華長葉曲齧、趙氏觸齧、八閩鱗蛉和戴雲姬蜂虻等52個昆蟲新種。劉承釗和胡淑琴(1975)發表了小棘蛙、戴雲湍蛙2個蛙類新種。秦仁昌和邢公俠(1981)根據1974年福建蕨類植物調查隊採集的蕨類植物標本發表了德化毛蕨等6個蕨類植物新種。鄭清芳和黃克福(1984)、曾滄江(1987)、林來官(1991)、林來官和黃以鍾(1995)、張永田(1995) 等發表了九仙莓、戴雲山苔草、長耳玉山竹等6個新種。
(四)蘭科植物資源。
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地形複雜,且地處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變化大,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蘭科植物,種類有花葉開唇蘭(金線蓮)、無葉蘭、竹葉蘭、日本捲瓣蘭、廣東石豆蘭、傘花石豆蘭、大序隔距蘭、廣東隔距蘭、建蘭、多花蘭、春蘭、墨蘭、細莖石斛、石斛蘭、半柱毛蘭、小斑葉蘭、絨葉斑葉蘭、鵝毛玉鳳花、十字蘭、鐮翅羊耳蒜、見血清、長莖羊耳蒜、纖葉釵子股、闊葉沼蘭、心葉球柄蘭、鵝毛白蝶花、撕裂闊蕊蘭、鶴頂蘭、細葉石仙桃、石仙桃、小舌唇蘭、小葉寄樹蘭、綬草、帶唇蘭等47種,是蘭科植物的重要保存地。
(五)生物多樣性和瀕危動植物物種。
大面積的森林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區內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屬2066種,其中苔蘚植物55科101屬149種,蕨類植物41科84屬183種;裸子植物8科14屬20種;被子植物180科729屬1714種(雙子葉植物150科571屬1 366種,單子葉植物30科158屬348種),其中有珍稀瀕危或特有植物物種共115種;有脊椎動物34目99科420種,其中魚類4目14科68種;兩棲類2目7科30種;爬行類3目12科70種;鳥類17目45科194種;獸類8目21科58種;昆蟲綱(含蛛形綱蜱蟎亞綱)30目260科1 645種;大型真菌有39科136種;土壤微生物有12目18科35屬56種。這裡天然分布的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水松、南方紅豆杉、銀杏3種,國家II級保護植物有粗齒桫欏、針毛桫欏、金毛狗、福建柏、樟樹、閩楠、花櫚木、紅豆樹、半楓荷、傘花木、喜樹、香果樹17種;蘭科植物多達47種;福建省重點保護植物有2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黃腹角雉、蟒蛇、豹等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豺、水獺、黑熊、金貓、豹貓、獼猴、鴛鴦、白鷳、烏雕、雕鴞、褐林鴞、草鴞、斑頭鵂鶹、蛇雕、松雀鷹、虎紋蛙、鳳頭鵑隼、白腹山雕等36種,具有豐富的野生瀕危動植物物種和生物多樣性。
管理機構
根據福建省編辦和泉州市編委、德化縣編委的文件批覆,明確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德化縣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為相當副處級,核定事業編制50人,經費由縣級財政全額核拔,代表縣政府對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內設四個職能科室(綜合科、保護科、科教科、社區管理科)和3個管理所(赤水管理所、雷峰管理所、後宅管理所),規格為副科級。
管理狀況
德化縣政府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落實了編制和管理人員,將保護經費納入當地財政全額預算;成立了以副縣長為組長,政府各主要成員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福建戴雲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協調委員會,加強保護區的管理和協調;成立了以保護區、各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聯合保護委員會,形成管理處、鄉(鎮)齊抓共管的保護管理網絡,增強了社區共管功能,制定了《福建戴雲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成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大依法保護和管理力度。
1997年泉州市政府將戴雲山列為晉江水源重點保護區域,2001年保護區全部列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
2002年,德化縣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升級擴建的議案》,縣政府成立了以副縣長為組長,政府各成員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申報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實行管理局、管理所、哨所三級管理網絡,聘請了82名當地護林員,制定了護林員管理辦法和績效量化考核制度。
地位價值
戴雲山保護區對福州、泉州乃至周邊地區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等非常重要的生態服務價值,其生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戴雲山脈夏季利於阻擋颱風對北坡地區的襲擊,冬季又利於阻擋北向寒流對戴雲山東南坡及東南沿海的侵襲,同時,其山體向東南逐漸傾斜,利於東南海洋暖氣流的抬升,暖濕氣流受山體阻擋上升形成地形雨,使戴雲山成為雨量充沛的降雨區,對福建全省的氣候、植被與工農業生產有着重要的影響,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區內生態系統組成成份複雜,類型豐富,物種繁多,是中國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程度高的保護區之一,將成為閩中自然保護區群系的核心,對保護福建省乃至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地質史料表明,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包括植被類型和分布、動植物區系特徵、動植物種類和群落分布等許多方面,有着較高的一致性。而福建省與台灣地區地理位置最近、保持生物區系的植被原生性最好的是戴雲山脈,戴雲山是中國大陸,特別是西南地區物種過渡到台灣的重要跳板,因此,戴雲山自然保護區是研究台灣海峽兩岸物種和生物多樣性親緣關係最關鍵的區域,是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等學科的研究與交流合作平台,海峽兩岸自然保護區建設與交流的橋樑。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百度文庫 , 201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