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秦始皇帝

增加 1,259 位元組, 5 年前
歼灭六国
{{Main|秦灭六国之战}}
[[ 郑国渠 ]] 建成后,[[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 [[ 秦国 ]] 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 [[ 嬴政 ]] 因而发动了历时十年的统一六国战争。
===='''总方针'''====
[[ 李斯 ]] 早在担任 [[ 吕不韦 ]] 门客的时候,很快就得到面见 [[ 嬴政 ]] 的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 [[ 嬴政 ]] 献上消灭六国之策,指现时正是吞併六国最好的时候,这个时机如果不抓住的话,一旦六国中兴,订立[[合纵]]的盟约对抗 [[ 秦国 ]] 的时候, [[ 秦国 ]] 要席卷 [[ 中原 ]] ,吞併六国就要付上相当沉重的代价<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今怠而不急就,诸侯複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ref>。另一方面, [[ 魏国 ]][[ 大梁人]][[尉缭]]亦指六国与 [[ 秦国 ]] 相比,六国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但六国合纵对付 [[ 秦国 ]] 却是一桩大麻烦,为免重蹈[[智伯]]、[[夫差]]、[[齐愍王]]因敌手联合攻击而亡的覆辙,希望 [[ 嬴政 ]] 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却可以消灭所有诸侯<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ref>。
[[ 嬴政 ]] 深以为然,听从了 [[ 尉缭 ]] 的计谋,为了显示恩宠, [[ 嬴政 ]] 还让 [[ 尉缭 ]] 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ref>,并任命 [[ 李斯 ]] [[ 长史 ]] ,负责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能收买的六国权贵大臣,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把他们杀掉;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后, [[ 嬴政 ]] 随即派良将随后攻打。由于秦军战胜所付出的代价甚少,故 [[ 嬴政 ]] 任命 [[ 李斯 ]] 为客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7|《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齎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ref>。
[[ 嬴政 ]] [[ 李斯 ]] [[ 尉缭 ]] 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center>
===='''削弱赵国'''====
[[ 嬴政 ]] 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 (战国)|韩国]],因为 [[ 韩国 ]] 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是 [[ 韩国 ]] 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 [[ 三晋 ]] 唇齿相依, [[ 嬴政 ]] 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所以在灭韩之前,必需大幅削弱 [[ 赵国 ]]
公元前236年( [[ 秦王 政11 政]]11 年),赵军将领[[庞煖]]率领主力北上攻打 [[ 燕国 ]] ,想胁迫 [[ 燕国 ]] 一起进攻 [[ 秦国 ]] [[ 嬴政 ]] [[ 赵国 ]] 进攻[[燕国]]之际,以救援 [[ 燕国 ]] 为由,派[[王翦]]、[[桓齮]]、[[杨端和]]率军两路攻打 [[ 赵国 ]] ,拉开了消灭六国的序幕。
当赵军攻取了赵燕边境的[[勺梁]](今 [[ 河北省]][[定州市]]北)时, [[ 王翦 ]] 出兵攻打 [[ 赵国 ]] 的[[上党郡]];当赵军攻取了 [[ 燕国 ]] 的狸(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时, [[ 王翦 ]] 已攻克了 [[ 赵国 ]] 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杨]](今山西省[[左权县]])等六座城池。 [[ 王翦 ]] 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每十人当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当赵军攻取了 [[ 燕国 ]] 的[[阳城]](今 [[ 河北省]][[保定市]]西南)时, [[ 桓齮 ]] 攻克了 [[ 赵国 ]] 的[[邺城]](今 [[ 河北省]][[磁县]][[邺镇]])和[[安阳]](即 [[ 新宁中 ]] ,今 [[ 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当 [[ 庞煖 ]] 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军已经将[[漳水]]流域全数吞併。秦军与赵军同步行动, [[ 赵国 ]] 只夺得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却丢失了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实力大减{{NoteTag|此战《史记》的记载多有错杂不明之处,采纳杨宽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观点,见杨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103页。{{refTag|1={{cite book|author=杨宽|coauthors= |title=《战国史料编年辑证》|year=2001年11月|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 |location= |isbn=7208031851}}}}}}<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悼襄王)九年,赵攻燕,取狸、阳城。兵未罢,秦攻邺,拔之。</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攻阏与、橑杨。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ref><ref group="古">《韩非子·饰邪》: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赵也。凿龟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赵者,燕也。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邹衍之事燕,无功而国道绝。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国乱节高。自以为与秦提衡,非赵龟神而燕龟欺也。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应为勺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厘(即狸)而六城拔矣;至阳城,秦拔邺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应为漳)尽矣。臣故曰:赵龟虽无远见于燕,且宜近见于秦。秦以其「大吉」,闢地有实,救燕有有名。赵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ref>。
公元前234年( [[ 秦王 政13 政]]13 年),秦军再度进攻 [[ 赵国 ]] 的[[平阳]](今 [[ 河北 ]][[ 磁县 ]] 东南)、[[武城]]( [[ 磁县 ]] 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ref>。 [[ 赵国 ]] 经过 [[ 秦国 ]] 这次攻击后,国力大衰,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 [[ 桓齮 ]] 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 [[ 赵国 ]] 后方,大破赵军,攻佔了 [[ 赤丽 ]] [[ 宜安 ]] (今[[河北省]] [[ 葶城 ]] 西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ref>。公元前233年初( [[ 秦王 政14 政]]14 年),秦军进逼 [[ 邯郸 ]] ,[[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 李牧 ]] 率边防军主力与 [[ 邯郸 ]] 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 [[ 宜安 ]] 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 [[ 桓齮 ]] 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 [[ 秦国 ]] ,史称「[[肥之战]]」。 [[ 赵国 ]] 夺回了被 [[ 秦国 ]] 佔领的土地, [[ 李牧 ]] 因此战受封为「武安君」<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ref><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ref>。
===='''灭韩赵两国'''====
{{see also|秦灭韩之战|秦灭赵之战}}
[[ 李牧 ]] 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 [[ 赵国 ]] 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 [[ 赵国 ]] 援韩的可能, [[ 秦国 ]] 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 赵国 ]] 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 [[ 秦王 政14 政]]14 年)向 [[ 秦国 ]] 称臣<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四年)韩王请为臣。</ref>。公元前232年( [[ 秦王 政15 政]]15 年),秦军分两路进攻 [[ 赵国 ]] ,一军至[[邺城]],一军至[[太原]],取 [[ 狼孟]]<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ref>,但其后在 [[ 番吾 ]] 再被 [[ 李牧 ]] 击败,史称「[[番吾之战]]」<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ref>。
[[ 秦国 ]] 虽然进攻 [[ 赵国 ]] 失败,但并不能挽回 [[ 韩国 ]] 危如累卵的形势。 [[ 秦王 政16 政]]16 年, [[ 韩国 ]] 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 [[ 秦国 ]] 。当年九月, [[ 嬴政 ]] 派[[内史腾]]去接受 [[ 韩国 ]] 所献之地,由他代理 [[ 南阳 ]] 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 [[ 秦国 ]] 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徭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ref>,为大规模的灭国战争作好准备。
公元前230年( [[ 秦王 政17 政]]17 年), [[ 嬴政 ]] 借着 [[ 赵国 ]] 发生大[[地震]]与[[飢荒]],无力援助 [[ 韩国 ]] 的大好机会<ref group="古" name="famine">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牆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ref>,命内史腾攻打 [[ 韩国 ]] ,并擒获 [[ 韩王 ]] 安, [[ 韩国 ]] 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颍川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ref>,建郡治于[[阳翟]](今 [[ 河南]][[禹州]]){{notetag|1=中国历史地图集(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主编:王全国), ISBN 978-7-980013-01-5/K‧01}}{{refTag|name=cutqian3|page=81-88}},但 [[ 嬴政 ]] 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于 [[ 南阳 ]] 的举措<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28下|汉书·地理志]]》:「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故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ref>,却造成 [[ 韩国 ]] 故地局势不稳, [[ 秦国 ]] 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 嬴政 ]] 自然不会因为灭韩而满足, [[ 赵国 ]] 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ref group="古" name="famine" />{{refTag|1=中国文化研究院 灿烂的中国文明Hk.chiculture.net. "[http://hk.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http://hk.chiculture.net/0105/htmlBackup/0105c12.html ''破赵逼燕'']}}{{refTag|name=Haw|1={{en}}Haw, Stephen G. (2007年). ''Beijing a Concise History''. Routledge. ISBN 978-0-415-39906-7.第22-23页}},可说是消灭 [[ 赵国 ]] 的大好机会,于是大举出兵,命 [[ 王翦 ]] [[ 杨端 ]] 和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 [[ 邯郸]]<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ref>。 [[ 赵国 ]] [[ 李牧 ]] 、[[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3|《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ref>。
吸取了 [[ 番吾 ]] 之战失败的教训, [[ 秦国 ]] 遂派间谍贿赂 [[ 赵国 ]] 权臣[[郭开]]{{notetag|1=《[[s:战国策/卷07|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出走]]》一文记载当时向赵王进谗言陷害李牧的人,是赵国大臣韩仓。}},要 [[ 郭开 ]] 离间 [[ 李牧 ]] [[ 赵王 ]] [[ 郭开 ]] 其后向 [[ 赵王 ]] 迁进言,指 [[ 李牧 ]] [[ 司马尚 ]] 欲谋反。 [[ 赵王 ]] 迁乃使 [[ 赵葱 ]] [[ 齐国 ]] 出身的将领颜聚,取代 [[ 李牧 ]] 为将。 [[ 李牧 ]] 拒不受命,更使 [[ 赵王迁 ]] 倍加相信 [[ 李牧 ]] 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 [[ 李牧 ]] 并将他处决,并免除 [[ 司马尚 ]] 的将军之位<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ref><ref group="古">《[[s:战国策/卷21|战国策 卷二十一 赵策四]]》: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为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ref>。
公元前228年( [[ 秦王政 ]] 十九年), [[ 秦国 ]][[ 王翦 ]] 军破赵军,杀 [[ 赵葱 ]] ,俘 [[ 颜聚 ]] ,佔 [[ 邯郸 ]] [[ 赵王 ]] 迁被俘虏, [[ 赵国 ]] 灭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8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赵[[代王嘉|公子嘉]]在 [[ 邯郸 ]] 被攻佔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 [[ 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为代王,向东与 [[ 燕国 ]] 的军队会合<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ref>。至于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郡|中山]],做好攻打 [[ 燕国 ]] 的准备<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屯中山。</ref>。
[[ 王翦 ]] 攻佔 [[ 邯郸 ]] 后, [[ 嬴政 ]] 亲自到 [[ 邯郸 ]] ,找到当初与他在 [[ 赵国 ]] 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 [[ 太原 ]] 、[[上郡]]返回都城 [[ 咸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88-94}}。
===='''新郑骚乱'''====
[[ 韩国 ]] 遗民并未因为 [[ 韩国 ]] 沦亡而变得安于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着反秦的馀波。
虽然 [[ 韩王 ]] 安自被虏后, [[ 嬴政 ]] 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 [[ 韩国 ]] 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于 [[ 秦国 ]] 各个击破{{refTag|name=tin}},但自从[[荆轲]]刺秦事件后, [[ 嬴政 ]] [[ 山东 ]] 六国的态度大变, [[ 韩王 ]] 安也被牵连,在 [[ 秦王政 ]] 二十年被迫离开 [[ 韩国 ]] 本土,以割断他和 [[ 韩国 ]] 遗民之间的联系{{refTag|name=secret3|1={{cite book | title=《秦始皇的秘密》 | publisher=中华书局 | author=李开元教授 | year=2009年 | isbn=9787101067125}},第三桉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同时由于 [[ 韩国 ]] 并没有对 [[ 秦国 ]] 作殊死的抵抗, [[ 嬴政 ]] 只是将 [[ 韩王 ]] 安迁徙至附近的[[淮阳|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refTag|name=tin|1=田馀庆着《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原刊《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年)}}{{refTag|name=secret3}},留下了温和的余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 [[ 嬴政 ]] 的预料相反,就在 [[ 韩王 ]] 安被迁徙的次年( [[ 秦王政 ]] 二十一年), [[ 韩国 ]] 遗民愤于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ref group="古" name="hanrevolt">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廿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ref>{{refTag|name=secret3}}。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 [[ 韩王 ]] 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ref group="古" name="hankingdead">《睡虎地秦简·编年纪》:韩王死。昌平君其处,有死𫊸属(秦王政21年)。</ref>{{refTag|name=tin}}{{refTag|name=secret3}}。
===='''灭 [[ 魏国]]'''====
{{see also|秦灭魏之战}}
早在 [[ 秦王 政16 政]]16 [[ 韩国 ]] [[ 南阳 ]] 地的时候,迫于 [[ 秦国 ]] 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 [[ 秦国 ]] 献地求和, [[ 秦国 ]] 在该地设置 [[ 丽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十六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ref>。此时 [[ 嬴政 ]] 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 [[ 魏国 ]] 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 [[ 秦王 政21 政]]21 年), [[ 嬴政 ]] 藉口 [[ ]] 王背弃献出 [ 青阳 ]] (今 [[ 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 [[ 秦国]][[南郡]]为理由<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ref>,派 [[ 王贲 ]] 率大军出[[函谷关]]{{notetag|1=司马迁[[s:史记/卷015|《史记·六国年表》]]:(秦王政21年)王贲击楚}},攻佔了 [[ 楚国 ]] 北部的十几座城<ref group="古" name="10city">司马迁[[s:史记/卷040|《史记·楚世家》]]:(楚王负刍)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ref>。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 [[ 王贲 ]] 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 [[ 魏国 ]] 国都[[大梁]](今 [[ 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 大梁 ]] 居于 [[ 睢水 ]] 、[[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託 [[ 大梁 ]] 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 [[ 王贲 ]] 竟引 [[ 黄河 ]] [[ 鸿沟 ]] [[ 汴渠 ]] )水灌入城内<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ref>。
公元前225年( [[ 秦王 政22 政]]22 年), [[ 大梁 ]] 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牆崩坏,[[魏王假]]投降, [[ 魏国 ]] 灭亡<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44|《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ref>{{refTag|name=cutqian3|page=95-101}}。 [[ 嬴政 ]] [[ 魏国 ]] 地区设立[[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昌平君叛秦'''====
{{see also|秦灭楚之战|昌平君}}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 [[ 楚国 ]] 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 管如此, [[ 三晋 ]] 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 [[ 楚国 ]] 最为强大。 [[ 楚国 ]] 亦随之成为继 [[ 赵国 ]] 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 [[ 楚国 ]] 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 [[ 云梦秦简 ]] 》(亦称[[睡虎地秦简]])的《 [[ 编年记 ]] 》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 昌平君 ]] 是[[楚考烈王]] [[ 熊元 ]] 的庶子{{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按:楚捍(即楚幽王)有母弟犹(即楚哀王),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无子,而上文-{云}-考烈王无子,误也。}}{{refTag|1=钦定四库全书版本:[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7123&page=124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十五-卷十九》,第124页],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名启{{notetag|1=1982年,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一个秦代铸造的铜戈,称为「十七年丞相启状戈」,现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馆,铜戈刻有十七个文字:「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𫊸,工邪」。学者指「丞相启」应为昌平君熊启,「丞相状」应为[[隗状]]。}}{{refTag|name=chengpin}},其父 [[ 熊元 ]] 返楚即位为 [[ 楚王 ]] 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 [[ 秦国]]{{refTag|name=chengpin|1=末代楚王史迹鈎沉——补《史记·昌平君列传》,李开元着,载于史学集刊2010年1月(第1期)}}。由于他与 [[ 华阳夫人 ]] 同属 [[ 楚国 ]] 王族,故此成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于 [[ 秦国 ]] 政坛,更与 [[ 嬴政 ]] 联手平定 [[ 嫪毐 ]] 之乱<ref group="古" name="defeat" />{{refTag|name=chengpin}}。 [[ 吕不韦 ]] 去相后, [[ 昌平君 ]] 继任为丞相{{notetag|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据此可知昌平君曾任秦国丞相。以秦汉官职任免的正常程序而论,丞相免职后,一般由御史大夫递补升任。当吕不韦、昌平君接受诏令平定嫪毐之乱时,昌平君的排名仅次于吕不韦,可推测吕不韦被罢相后,应由时任御史大夫的昌平君接任丞相,这亦合乎秦汉官职升迁的制度程序,亦可参见注33。}}{{refTag|name=chengpin}}。
[[ 嬴政 ]] 决定消灭 [[ 楚国 ]] 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为 [[ 秦国 ]] 主要大臣,包括 [[ 昌平君 ]] [[ 李信 ]] [[ 王翦 ]] ,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notetag|1=攻楚方略属国家大事,故推断嬴政会为此召开廷议,秦汉廷议主要大臣皆出席,昌平君为右丞相,自然是参与廷议的主要人物。}}(见《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不过对于灭楚所需兵力, [[ 李信 ]] [[ 王翦 ]] 却产生分歧。 [[ 李信 ]] 认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 [[ 王翦 ]] 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ref>。 [[ 嬴政 ]] 倾向採用 [[ 李信 ]] 的方略,这是因为 [[ 王贲 ]] [[ 魏国 ]] 前,曾试探式攻击 [[ 楚国 ]] ,轻易地取得 [[ 楚国 ]] 十馀城<ref group="古" name="10city" />,让 [[ 嬴政 ]] 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 [[ 王翦 ]] 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称病,回到 [[ 频阳 ]] 家乡养老<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ref>。另一方面, [[ 昌平君 ]] 因对攻楚颇有微辞{{notetag|1=史书没有记载昌平君对攻楚的意见及看法,不过根据他在王翦被贬斥出京后,继而被贬至郢陈,他可能附和王翦的意见,对攻楚持慎重态度,因而得罪嬴政。}},故在 [[ 秦王 政21 政]]21 年被贬至[[郢陈]]<ref group="古" name="hanrevolt" />。
[[郢陈]]原属[[陈国]]国都,被 [[ 楚国 ]] 所灭后称为[[陈县]]{{refTag|name=tin}}。公元前278年( [[ 秦昭襄 王29 王]]29 年), [[ 秦国 ]] 名将[[白起]]攻陷 [[ 楚国 ]] 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在该地设置[[南郡]]。[[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襄王29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ref>,故此亦称为 [[ 郢陈]]{{refTag|name=chengpin}}。由于 [[ 郢陈 ]] 以西与 [[ 韩国 ]] 国境相连,故此 [[ 郢陈 ]] 一旦发生纠葛,往往牵动秦韩楚三国{{refTag|name=tin}}。
[[ 郢陈 ]] 一地虽然最终被 [[ 秦国 ]] 所佔,但其楚人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反而一直成为楚人反秦的温床,从秦灭楚之战至[[陈胜]] [[ 吴广 ]] 的[[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楚人反秦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 [[ 郢陈 ]] 之地有关{{refTag|name=tin}}。因此 [[ 嬴政 ]] [[ 昌平君 ]] 贬至 [[ 郢陈 ]] ,是有深刻的政治用意。由于 [[ 昌平君 ]] 长年仕秦,并协助平定 [[ 嫪毐 ]] 之乱,加上他没有跟 [[ 故国 ]][[ 楚国 ]] 联繫,因而得到 [[ 嬴政 ]] 的信任{{refTag|name=tin}}。 [[ 昌平君 ]] 徙至 [[ 郢陈 ]] 的表面理由是负责监管 [[ 韩王安]]<ref group="古" name="hankingdead" />,但实际上, [[ 嬴政 ]] 却希望利用 [[ 昌平君 ]][[ 楚国 ]] 公子的身份,安抚 [[ 郢陈 ]] 地区的楚人{{refTag|name=secret3}},为灭楚作准备。
公元前225年( [[ 秦王 政22 政]]22 年), [[ 嬴政 ]] [[ 李信 ]] 、[[蒙武]]{{notetag|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秦王政26年才成为秦国将军,故此率兵灭楚的,应为蒙恬之父蒙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及《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有误。}}等将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 [[ 楚国 ]] 腹地,攻击 [[ 平舆 ]] (今 [[ 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大胜楚军,兵锋指向 [[ 楚国 ]] 首都[[寿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遂使李信及蒙恬(之父)将二十万南伐荆……李信攻平与,蒙恬(之父)攻寝,大破荆军。</ref>(今 [[ 安徽 ]][[ 寿县 ]] ),但是 [[ 昌平君 ]] 却在这个时候据 [[ 郢陈 ]] 叛秦归楚,截断了南征秦军的后路, [[ 郢陈 ]] 楚人纷纷响应,而 [[ 颍川郡 ]] [[ 韩国 ]] 遗民亦闻风而叛,秦军形势危急{{refTag|name=tin}}。
[[李信]]的征楚大军随即引兵向西攻佔 [[ 鄢郢 ]] (即 [[ 郢陈 ]] ),然后接到 [[ 颍川郡 ]] 父城{{notetag|1=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指,城父当作父城,在唐汝州郏城县东,于秦朝属颍川郡。城父于郢陈为东,但父城于郢陈以西。父城、城父两城名,旧籍多有误写(见田馀庆着《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一文)。}}(今 [[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告急的消息<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之父)会城父(当作父城)。</ref>,于是 [[ 李信 ]] [[ 蒙武 ]] 相约会师父城,以平韩人之叛。 [[ 昌平君 ]] 叛军虽未能守住 [[ 郢陈 ]] ,但实力未损,他们紧紧追击秦军,连着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在 [[ 父城 ]] 附近与韩人叛军大败 [[ 李信 ]] 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7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ref>{{refTag|name=tin}}。
[[ 李信 ]] 之败,主要是因为 [[ 王贲 ]] 灭魏前,对 [[ 楚国 ]] 进行的军事行动过于容易,让他产生误判,以为 [[ 郢陈 ]] 地区及附近 [[ 郡县 ]] 的反秦力量已被消灭,没有考虑到 [[ 郢陈 ]] 地区的楚人仍有相当可观的反抗力量,虽然 [[ 寿春]][[楚王负刍]]的楚军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长年事秦的 [[ 昌平君 ]] 在关键时刻叛秦,却给予 [[ 李信 ]] 军致命一击,终至一败涂地{{refTag|name=tin}}。
===='''王翦灭楚'''====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