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秦始皇帝

增加 749 位元組, 5 年前
大兴土木
=='''大兴土木'''==
===''' [[ 秦始皇 ]] 时期建造的宫殿'''===
早在 [[ 秦始皇 ]] 统一六国期间,便已开始为自己的宫室大兴土木,每逢灭掉一个诸侯,都在 [[ 咸阳 ]] 北面的山坡上,彷造该 [[ 诸侯国 ]] 的宫室, [[ 范围 ]] [[ 雍门 ]] 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会处,殿屋之间有 [[ 天桥 ]] 和环行 [[ 长廊 ]] 互相连接起来,并把 [[ 虏来 ]] 的美人和钟鼓乐器放在 面<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複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ref>。
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记载,在建造[[阿房宫]]期间, [[ 秦始皇 ]] 已打算在关中建造三百座宫殿,关外建四百座宫殿<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ref>。另一方面,史记亦记载在 [[ 秦始 皇35 皇]]35 年(公元前212年)时, [[ 咸阳城 ]] 方圆二百里内已经有二百七十座宫观,以 [[ 天桥 ]] [[ 甬道 ]] 相互连接起来,并把 [[ 帷帐 ]] [[ 钟鼓 ]] [[ 美人 ]] 都安置在里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5年)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ref>。
以下是 [[ 秦始皇 ]] 时期建造的宫殿{{refTag|name=mafaibei|page=559-561}}:
{|class="wikitable" width="90%"
{{see also|阿房宫}}
[[ 阿房宫 ]] 亦称 [[ 阿城 ]] ,位于 [[ 渭水 ]] 南岸, [[ 雍州 ]][[ 长安县 ]] (今 [[ 西安市 ]] )西北十四里{{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述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本来在[[秦惠文王]]统治期间建造,但 [[ 惠文王 ]] 逝世却令宫殿的建造搁置<ref group="古">《[[s:三辅黄图/卷之一|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馀里。</ref>。
[[ 秦始皇 ]] 统一天下后,认为现时所居的宫殿狭小,不符合自己 [[ 皇帝 ]] 的身份,而且位于 [[ 渭水 ]] 北岸的 [[ 咸阳 ]] 人烟稠密,扩展宫殿规模受到限制。当得悉[[周文王]]、[[周武王]]分别建都的[[丰镐|丰]]、[[镐京|镐]]两城,都是位于 [[ 渭水 ]] 南岸后,认为该地才是所谓的 [[ 帝王之都 ]] ,故打算在 [[ 渭水 ]] 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朝宫」,首先建造前殿,称为「 [[ 阿房 ]] 」<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ref>,这正是「 [[ 阿房宫 ]] 」的名称由来。
不过以上只是 [[ 阿房宫 ]] 名称由来的其中一种说法,[[唐朝]][[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指「阿房」指宫殿之四阿,皆称为「房」。另有说法指「 [[ 阿房宫 ]] 」座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 [[ 大陵若阿 ]] 」,亦是 [[ 阿房宫 ]] 名称的由来。除此之外,「阿」有「近」的意思,「房」与「旁」相通,「 [[ 阿房 ]] 」即近旁之意,因该宫靠近 [[ 咸阳 ]] ,所以称为 [[ 阿房宫]]<ref group="古">班固《汉书·贾山传·颜师古注》: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为房也。一说大陵曰阿,言其殿高若于阿上为房也。房字或作旁,说-{云}-始皇作此殿,未有名,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阿,近也。</ref>。另有人指「 [[ 阿房 ]] 」一词乃 [[ 秦始皇 ]] 宠妾的名字{{refTag|1={{en}}Chang, Kwang-chih. Xu, Pingfang. Lu, Liancheng. Allan, Sarah. (2005).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9382-7, 9780300093827. pg 258.}}。可是, [[ 司马迁 ]] 在《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记载,指当时 [[ 秦始皇 ]] 对这个名称并不满意,准备等 [[ 阿房宫 ]] 修成后,改为更好的名称,结果未能如愿, [[ 阿房宫 ]] 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ref>。
对于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史记》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开始建造阿房宫的时间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15|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二十八,为阿房宫。</ref>,但同书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28年是嬴政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时间,到秦始皇35年才下令动工。
[[ 阿房宫 ]] 的建造规模相当宏大,虽然 [[ 阿房宫 ]] 实际上只是 [[ 渭南 ]] 「朝宫」的其中一个部分(即前殿),但据《 [[ 史记 ]] 》所述,其面积达东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高数十仞<ref group="古" name="height">班固《[[s:汉书/卷051|汉书·贾山传]]》: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ref>(约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下可建为五丈旗<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ref>,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ref group="古" name="height" /><ref group="古">《三辅旧事》:车行酒,骑行炙。</ref>;四周架有 [[ 天桥 ]] 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 [[ 南山 ]] 。在 [[ 南山 ]] 的顶峰修建 [[ 门阙 ]] 作为标志。此外亦修造 [[ 天桥 ]] ,从 [[ 阿房 ]] 跨过 [[ 渭水 ]] ,与 [[ 咸阳 ]] 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 [[ 阁道星 ]] 跨过[[银河]]抵达 [[ 营室星]]<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ref>。另据《[[三辅旧事]]》所述, [[ 阿房宫 ]] 的宫门以[[磁石]]製造,亦称「''' [[ 却胡门]]'''」,四夷朝拜时若有兵刃藏身,必然被发现<ref group="古">北魏郦道元《[[s:水经注/19|水经注·卷19·渭水下]]》:又迳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却胡门也。</ref>。
为了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 [[ 秦始皇 ]] 下令徵集隐官{{notetag|1=隐官是秦朝官府设立的手工作坊,收容刑满释放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者作工,见「马非百.《秦集史》人物传十.中华书局. 1982年8月.」。}}刑徒70馀万人,并从 [[ 渭北 ]] 山岳开采山石,从 [[ 蜀地 ]] [[ 荆地 ]] 运来木料,分别修建[[骊山陵]]和 [[ 阿房宫]]<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ref>,为此迁徙三万家到 [[ 骊邑 ]] ,五万家到 [[ 云阳 ]] (今 [[陕 西省 ]][[ 咸阳市 ]][[ 淳化县 ]] 西北),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ref>。两年之后, [[ 秦始皇 ]] 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由于覆土 [[ 骊山 ]] 的需要,遂将 [[ 阿房宫 ]] 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徵调到 [[ 骊山陵]]<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元年)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ref>。第二年即四月复建 [[ 阿房宫]]<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元年四月)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ref>,但当年冬天(公元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衆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ref>。除去因覆土 [[ 骊山 ]] 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可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 [[ 西安市 ]] 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 [[ 阿房宫 ]] 考古队,对 [[ 阿房宫 ]] 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 [[ 阿房宫 ]] 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refTag|1=刘庆柱。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的再思考。《文史知识》2004年12期8-11页}}{{refTag|1=段清波,阿房宫:一座想象中的宫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6月。}}{{refTag|1=杨东宇,段清波.阿房宫概念与阿房宫考古。《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51页-56页。}},而[[项羽]]入关中后,焚烧的是位于 [[ 渭水 ]] 北岸的秦[[咸阳宫]],并不是一般认为的 [[ 阿房宫 ]] (位于 [[ 渭水 ]] 南岸),考古学家在发掘原 [[ 咸阳宫 ]] 遗址时,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焦土,证明 [[ 项羽 ]] 确实曾纵火焚烧过 [[ 咸阳宫]]{{refTag|1=[http://www.education.ntu.edu.tw/school/history/News/2005/Jan-Mar/news20050221_2.htm 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2月2日}}。 ==='''[[骊山陵]]'''===
==='''骊山陵'''===
{{See also|秦始皇陵}}
[[ 秦始皇 ]] 的另一个宏大工程就是花了三十馀年时间,修建自己的 [[ 陵墓 ]] ,后世称为 [[ 秦始皇陵 ]] (亦称 [[ 骊山陵 ]] ),与 [[ 阿房宫 ]] 等大型工程一起,共动员了近七十万人<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 />, [[ 陵墓 ]] 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ref group="古">班固《[[s:汉书/卷036|汉书·刘向传]]》: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有馀。</ref>,从 [[ 渭水 ]] 北岸的山岳运取石料<ref group="古">《太平御览》引《关中记》:郦山无此大石,运取于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鈎。</ref><ref group="古" name="tombpalace" />。由于 [[ 骊山 ]] 一带盛产 [[ 黄金 ]] ,南面的[[蓝田]]以盛产美玉闻名,故此被 [[ 秦始皇 ]] 视为风水宝地,因而定此为自己的长眠之地<ref group="古">《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汉旧仪》:骊山其阴多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ref>。
自秦以后, [[ 秦始皇陵 ]] 即被人认识到其特异性, [[ 东汉]][[蔡邕]]在其着作《[[s:独断|独断]]》一书中,指古时并没有祭拜坟墓的风俗,因为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仍永远存在宇宙间,所以并不将灵魂脱离后的遗体视为祭拜的对象。对死者的祭拜是在「[[宗庙]]」内举行,直到 [[ 秦始皇 ]] 将「寝」从 [[ 宗庙 ]] 脱离,改置在 [[ 陵墓 ]] 旁,世人才有在 [[ 陵墓 ]] 外祭拜的风俗。汉承秦制,也在 [[ 陵墓 ]] 旁安置寝殿,还准备了让死者生活舒适的各式各样设备<ref group="古">东汉[[蔡邕]]《[[s:独断|独断]]》: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ref>{{refTag|name=qinyong|page=161}}。
据《[[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秦始皇 ]][[ 嬴政 ]] 自从登基为王开始,便已着手在 [[ 骊山 ]] 营造 [[ 陵墓 ]] ,统一天下后,即徵召天下罪犯为他营造 [[ 帝陵 ]] 。凿穿三泉,以铜製外椁(棺),墓内设计有如宫中一样,表现出百官就位的模样,至于绝品器皿及珍禽异兽等也从宫中移至墓室<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幷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ref>。墓室内点燃着以人鱼油脂{{notetag|1=关于所谓的人鱼是何物,历代文献各有不同解释,《史记集解》称人鱼似鲇,四脚。《史记正义》分别引述《广志》及《异物志》,《广志》版本指所谓人鱼其实是娃娃鱼。至于《异物志》版本指人鱼似人形,长尺馀。不堪食,出没在今浙江台州一带。《太平御览·卷803》引述《三秦记》指,人鱼其实是鲸鱼。}}製成的蜡烛,祈愿其永远明亮不灭<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ref>。
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 [[ 秦始皇 ]] 下令工匠在墓室中装设可自动发射的弩弓,并以[[水银]]模拟天下 [[ 河川 ]] [[ 大海 ]] ,以机关使之流动,如真实世界一样<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ref>。据推断,由于水银易挥发的特性,在墓室内注入水银,弥漫的水银蒸气不但可令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水银蒸气具剧毒,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除此以外,《[[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记载 [[ 秦二世 ]] 命人在 [[ 秦始皇 ]] 墓外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并下令凡没有子女的先帝( [[ 秦始皇 ]] )后宫妃嫔,都要 [[ 殉葬 ]] ;为了防止工匠盗墓,贪取墓室财宝,所有参与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墓门,被活埋在 [[ 陵墓 ]] 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衆。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ref>。据考证, [[ 秦陵 ]] 西侧发现大量暴露在外的修墓人骸骨{{refTag|name=4unknown|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460081.htm 秦始皇陵揭秘之四大存疑],《新京报》,2003年12月}}。
[[ 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 ]] 》引述史料《 [[ 汉旧仪 ]] 》指, [[ 李斯 ]] [[ 秦始皇陵 ]] 工程的主持者,他曾向 [[ 秦始皇 ]] 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 [[ 骊山陵墓 ]] ,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 秦始皇 ]] 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ref group="古">《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汉旧仪》:「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至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至。」</ref>。关于「旁行三百丈」的意思,专家作出解释,指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refTag|name=4unknown}}。
2006年, [[ 秦陵 ]] 考古队队长''' [[ 段清波]]'''率领一众考古学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对 [[ 秦始皇 ]] 陵进行探测,查明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与墓室均呈矩形状。至于墓室则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 [[ 足球场 ]] ,周围建了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长约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refTag|name=tombsecret1|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6-07/28/content_4886738.htm 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告破],转载自中国经济网,2006年7月28日}}。
此外,考古学家亦发现 [[ 秦始皇陵 ]] 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大到难以想象。 [[ 秦始皇陵 ]] 考古队队长 [[ 段清波 ]] 指,《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过程期间遇到水淹,所以才修建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墓室不遭水浸{{refTag|name=tombsecret1}}。
[[ 商周 ]] [[ 汉代 ]] [[ 帝王 ]] [[ 墓道 ]] 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但考古学家发现, [[ 秦始皇陵 ]] 只有东、西两条墓道,这出乎考古学家的意料之外{{refTag|name=tombsecret1}}。
除此以外, [[ 秦始皇陵 ]] 的封土堆体积庞大,堪称国内之最,但封土从何而来则尚无定论。 管有文献记载指封土堆「'''取土鱼池'''」<ref group="古">郦道元《[[s:水经注/19|水经注·渭水注]]》:「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ref>,但 [[ 秦陵 ]] 考古队队长 [[ 段清波 ]] 质疑这个说法,指封土堆的土壤样本含杂大量沙石,但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甚强,极少含有沙石,而且认为 [[ 秦陵陵区 ]] 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因此,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refTag|name=4unknown}}。
另有专家根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 [[ 复土骊山]]'''」{{notetag|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的说法,指封土堆其实是从墓穴中挖来,但经 [[ 秦陵陵区 ]] 高光谱遥感探测,在 [[ 秦陵 ]] 南部的 [[ 骊山 ]] 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refTag|name=4unknown}}。经实地勘查,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这也是对封土堆由来的新推断{{refTag|name=4unknown}}。
另一方面, [[ 中国 ]][[ 地质调查研究院 ]] 研究员 [[ 刘士毅 ]] 指, [[ 秦始皇 ]] 地宫内水银含量的确存在异常,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正好与[[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若查明属实,正好说明 [[ 秦朝 ]] 时期已经有对 [[ 中国 ]] 地理作出调查和研究,可说是新的历史发现{{refTag|name=tombsecret1}}。
目前 [[ 中国 ]] 政府并没有对 [[ 秦始皇陵 ]] 动土发掘的计划,主要考虑到着手发掘后,极有可能出土庞大数量的历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确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实在不宜发掘{{refTag|1=新浪观察:[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2/23092359268.shtml 专访秦陵研究专家赵化成: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不能开],2003年12月12日}}{{refTag|1={{en}}Jane Portal and Qingbo Duan, ''The First Emperor: China's Terracotta Arm'',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7, p. 207.}}{{refTag|name=qinyong|page=165-166}}。
==='''兵马俑'''===
{{See also|兵马俑}}
[[ 兵马俑 ]] 坑位于 [[ 秦始皇陵 ]] 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有 [[ 戍卫陵寝 ]] 的含义,是 [[ 秦始皇陵 ]] 其中一部分。
[[ 兵马俑 ]] 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 [[陕 西省]][[临潼县]]村民 [[ 杨志发 ]] [[ 杨彦信 ]] [[ 杨泉义 ]] 等人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此遗迹规不会太大,但很快发现 [[ 兵马俑 ]] 的规模比想象中要大得多{{refTag|1=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90915/001147.htm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2009年9月15日}}。专家推测 [[ 兵马俑 ]] 遗址呈长方形状,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长六十二米,约埋藏七千多座与实物等身的 [[ 兵马俑]]{{refTag|name=qinyong|page=8}}。不过超乎预期的发掘成果,却引来保存 [[ 兵马俑 ]] 文物方面的困难。
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得悉发现 [[ 兵马俑坑 ]] 的消息,即指示[[国家文物局]]与 [[陕 西省 ]] 政府合作,迅速採取相关措施保护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暂时中止,在不损及遗迹的前提下,耗费近两年时间在遗迹上矗立着一座椭圆形的巨蛋建筑,并在1979年10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命名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refTag|name=qinyong|page=13-15}}。
按照 [[ 中国 ]] 古代建筑讲求的对称原则,在 [[ 陵园 ]] 的西门、北门和南门应也有 [[ 兵马俑坑 ]] ,但考古人员多番实地勘查,一无所获,对于 [[ 兵马俑 ]] 坑置于 [[ 陵园 ]] 东侧的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现摘录如下{{refTag|name=qinyong|page=232}},但以下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 秦人葬俗坐西向东, [[ 兵马俑 ]] 置于 [[ 陵园 ]] 东侧是顾及秦人的葬俗。
# [[ 兵马俑 ]] 置于东侧是表示秦坐西向东消灭六国,纪念战争胜利的意思。
# [[ 兵马俑 ]] 面东,正是 [[ 始皇陵 ]] 正门在东的原因。
# [[ 兵马俑 ]] 置于东侧,正符合古代阴阳战术中的「右背高山,左前水泽」,以防止敌军两侧突击, [[ 陵园 ]] 其他三个方向的地形都无法符合此战术。
=='''开疆拓土'''==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