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程午加  

程午加
英文名 WuJia Cheng
出生 1902年2月10日

上海奉贤
逝世 1985年11月15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又名午嘉
职业 音乐教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民族器乐革新家
知名作品 琴曲《关山月》
《玉楼春晓》
《秋风词》
《风雷引》
《平沙落雁》。等。
琵琶乐曲《霸王卸甲》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飞花点翠》等

又名午嘉,上海奉贤南桥镇人。著名音乐教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和革新家。程午加1902生于上海奉贤。从小跟父亲学习江南丝竹,中学时期学会崇明派琵琶《瀛洲古调》的全部曲目,并向山东诸城王燕卿古琴。后跟郑觐文学古琴、古瑟、箜篌,随汪显庭学琵琶。 程午加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先后在俭德国乐团、万国美术所、上海国立音专任职。解放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后一直在南京艺术学院执教。程午加演奏琵琶传统乐曲,力戒润饰改动,较好地保留了乐曲的原貌,如《霸王卸甲》、《汉宫秋月》、《阳春白雪》、《飞花点翠》等,都具有古朴之风,并将琵琶由原四根十二品改按十二平均律排列,为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作品有琵琶独奏曲十余首,还编有《琵琶曲谱》、《十番锣鼓》等书。

目录

人物生平

程午加, 又名午嘉,1902年2月10日出生在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南桥镇东街的一个小商之家。父亲程大义和母亲邹义英在镇上以开烧饼面条店为生,虽然生活清苦,但其父却苦中寻乐,喜好民族器乐,闲时,常爱摆弄笛、箫、二胡、三弦等乐器,演技亦很纯熟,这对于年幼的程午加产生很大影响。读初小时,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的程午加就随父亲学习各种乐器,待到高小毕业时已将父亲的演奏技艺学了个遍。但他并不满足,又到上海闵行鲁家汇,拜颇有名气的倪清泉为师,学习琵琶。

1917年7月,程午加高小毕业因成绩优良被当时的奉贤县劝学所保送到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今东南大学)读书。但他念念不忘自己所钟爱的民族乐器。学习之余,他又拜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的山东诸城派著名古琴家王燕卿为师,学习古琴。他回忆说:“王燕卿老师善弹《关山月》、《长门怨》、《平沙落雁》、《捣衣》等曲目。他在琴艺上不保守,演奏上疾徐得当,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技法相当纯熟。音乐表现也相当丰富,有血有肉,非常动听。”另据徐立孙家属的回忆,其间他也曾向徐立孙学琴。在工业学校,直接或间接向王燕卿学琴的爱好者颇不乏人,他被推为“雅乐部长”。同时又向崇明海门派名师沈肇洲学习弹琵琶,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很快学会了沈老师所传授的全套《瀛洲古调》曲目。由此,他真正进入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乐土。 1919年,程午加离开工校,后在南桥镇上的国乐爱好者和老师陈同伦、吴志鲲等人的资助下,转入上海复旦中学初中部。课余时间,他常到城隍庙听音乐,学习江南丝竹演奏。1921年7月,他还参与了郑觐文领导下的大同乐会,从事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编订,并师从郑觐文学琴、瑟、箜篌,从汪昱庭、吴梦飞、陈德钜、施颂伯学琵琶,以长于琵琶和三弦的演奏而著称。也就是从此时起,他受到大同乐会改良传统乐器风气的启发,开始对他熟悉的琵琶、古琴等乐器加以研究,试验改良,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923年,程午加考入复旦大学文科社会教育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因精通多种乐器被选为学生会文艺部长、国乐会会长。课余,他经常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举行民乐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一批民乐爱好者。此时,程午加又对乐器的改革产生浓厚兴趣,凭着自己对乐器的了解和研究,经过无数次试验,终将旧式四项十二品琵琶改为六项十八品琵琶,从而使这种乐器的表现力大大增加,让人耳目一新,成为琵琶制作史上又一里程碑。为日后器乐的演奏和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那时他便立志继承中国民族古典音乐精髓,。

1925年3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在江湾大礼堂举行大中学两部教职员学生全体联合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到者约八百人。程午加在恽代英演说之后,“古琴致哀”。(1925年3月30日《申报》载《复旦之追悼会》)在校期间,他参与创办了俭德会乐团,任主任。俭德乐团是一个几乎全部由银行和铁路职员组成的乐团,但在程午加的努力之下,经常组织演出交流,成为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新型国乐社团。

1928年,程午加毕业于复旦大学,授文学士。随后经人介绍到北京,在赵元任创办的万国艺术馆任音乐老师,教授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这年9月9日,北京的《The Peking Leader》刊文详细介绍了他的琴与琵琶成就。在万国美术所任教期间,他结识了刘天华、杨仲子、郑颖荪、杨时百、梅兰芳等一批民族音乐的艺术名家,常与他们切磋琴艺,探讨民乐的发展前途。他向河南魏子猷学古筝,向云南赵子珩和北京孙介卿学“十番锣鼓”,向湖南张蔚瑜学湖南音乐,也参与了杨时百主持的古琴活动。他曾向当地老道士学习庙堂音乐,还去寻访曾在清宫中演奏宫廷音乐的太监,收集了不少濒于失传的珍贵音乐史料。同时,他多次去各大学举办个人音乐会,向青年学生展示和推广民族民间音乐,掀起了一阵振兴民族音乐的高潮。

由于时局不稳定,1931年8月,程午加回到南方,南京国民政府励志社在上海青年会招考干事,程午加赴南京报考并被录取为国乐教师及演奏员。其间,他与好友王巽之交往较多。1933年,王巽之将他推荐到国民党中央银行国库部工作。两年后,他们又合作创办了华光乐会。华光乐会提倡国乐,但演出却并非只有传统曲目,也尝试着将西洋和声引入民乐合奏曲。他们担任接待外国大使的演出活动,为军政大员孔祥熙的家宴演奏,一时颇有声势。

1936年春,程午加参与发起今虞琴社,此后频频参与琴社活动。琴社的第一、三、五、七次月集,琴社沪社的第二次月集他均出席,还参与了寻访严天池墓等琴社活动。1936年6月28日的第五次月集中,他与徐立孙再次会面。这年7月,程午加到上海担任中央银行总行俱乐部干事。一年后,抗战爆发,政府内迁,他就职于重庆国库局事务组。数年来,他收入颇丰,曾以五百金在汉口易得一张“汉琴”。这自然是令人咋舌的豪举。1943年8月,他离开中央银行系统,到昆明战地服务团担任保管部主任,并参与招待美国空军、各招待所空军兵营奏乐慰劳工作。抗战期间,他曾多次应邀到重庆广播电台演奏琵琶,

1945年,经顾毓秀、吴伯超、杨荫浏等推荐,程午加参加国立音乐院,并在次年以《泰山观日出》、《巴山夜雨》的创作与演奏考取了教授资格。同时在国立政治学院、中央政治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兼课。在程的推荐下,杨蔭浏、曹安和、曹正、储师竹、刘北茂、夏一峰等一批音乐家也加入音乐院。当时的国立音乐院,可谓名家荟萃。1947年,他与杨荫浏合作,将王燕卿所传琴谱编订为中英文对照谱,并由杨荫浏刻写油印。他们参照吉他的记谱法对琴谱加以改造,记录了《古琴吟》、《关山月》、《凤求凰》、《秋风词》、《极乐吟》、《秋夜长》、《玉楼春晓》、《风雷引》、《长门怨》九首琴曲,其中《古琴吟》一曲不见于《梅庵琴谱》。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入城,市民们涌向街头夹道欢迎,程午加深受感染,创作了锣鼓曲《中国锣鼓》、民乐合奏曲《雨花台》以及讴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勇渡长江天险的琵琶曲《陆地行舟》、《胜利渡东海》等。1949年5月,程午加任教于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1951年起先后任教于山东大学艺术系和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8年,华东艺专迁往南京,不久改组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他担任音乐系民乐组副组长。次年6月,南京艺专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他就在这里长期任教,直到退休。数十年间,他在民乐园地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改进了不少民族乐器,创作了不少民乐演奏曲,整理出版了不少音乐史料,并培养了众多的民乐演奏家和教育家,如闵季骞、易淡华、陈跃星、钱方平、程全归、黄光林、王刚强、刘薇、潘彪德等,可谓“桃李满园”。

他不仅毕生从事音乐教育,还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创作了琵琶独奏曲《浦口码头》、《勇敢的战士》、《美丽的青春》、《孔雀开屏》、《晚会》、《黄浦灯》、《钢花》、《秋波》,琵琶二胡重奏曲《自由万岁》、《胜利渡东海》、《陆地行舟》,锣鼓曲《中国锣鼓》等,合奏曲《雨花台》等,并先后出版《中国锣鼓曲(十番锣鼓)》(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出版)、《琵琶曲集》(音乐出版社1958年出版)、《月琴、秦琴、三弦》(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等著作和教材。他还写有《关于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见》、《琵琶演奏中的手型问题》等论文。

程午加于琴、筝等众多民乐器无一不精,尤以琵琶熔浦东、崇明、浙江平湖各派于一炉,蔚为大家。演奏琵琶传统乐曲时,他力戒润饰改动,较好地保留了乐曲的原貌,如《霸王卸甲》、《汉宫秋月》、《阳春白雪》、《飞花点翠》等,都具有古朴之风。他同时还是民族器乐革新家。早在1925年,他就按十二平均律,改革四相十二品琵琶为六相十八品,定下现代琵琶形制;1940年他改革古琴、古筝的活轸子,科学解决定弦中的音准问题;

1954—1972年间先后创造鼓琶、月琶、响琶和八三笛、八三箫,还制作了中国的定音锣鼓。无论是得到肯定、应用还是引发争论,这些都为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和一定贡献。

程午加琴艺极高,却为琵琶盛名所掩,而琴缘始终不断。作为著名国乐家,建国后他同样参与了大量音乐活动,其中与古琴有关的有在1953年12月12日举办的个人专场古乐独奏会上,除了琵琶和筝,还演奏了五首王燕卿传谱的琴曲:《关山月》、《玉楼春晓》、《秋风词》、《风雷引》、《平沙落雁》。

1954年3月26日,在无锡市文联与工人文化宫联合主办的民族音乐演奏会上,演奏了《长门怨》、《平沙落雁》。 同年5月底6月初,他与徐立孙、孙裕德、卫仲乐同在华东民族音乐演奏会上演奏琵琶,徐立孙随后给查阜西的信中说“琵琶则裕德兄、午嘉弟及魏(当作“卫”)君仲乐皆胜于弟”。这年,他还参与发起成立了南京乐社。

1956年的全国琴人调查中,他留下了《长门怨》、《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风雷引》四首琴曲的录音。 同年8月,他与徐立孙同为江苏代表团成员出席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程午加教授晚年时期,仍然热心于民乐的推广和普及活动。他经常去文化宫、少年宫、聋哑学校、小红花艺术团、市歌舞团等单位进行义务讲学和辅导,甚至将自己的琵琶、古琴等乐器赠给爱好民乐的青少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经八旬且身体患病的程老曾携小辈陶艺专程去镇江、扬州等地看望老琴家,并促成两地恢复琴社活动,还去了扬州乐器厂了解生产情况并给于技术上的指导,充分体现了老教授的老黄牛品格和情操。

1983年3月27日,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分会、南京市音舞协会、南京乐社举办的纪念古琴家夏一峰诞辰一百周年的古琴演奏会上,他演奏了《秋江夜泊》。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11月,他又去扬州探访古琴家孙绍陶的后人,指点扬州琴人的琴艺。

1985年春,他出席了在扬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会。1986年成立的镇江梦溪琴社,就是他与另一位梅庵琴人刘景韶共同发起的,只是成立时他已经去世。

1985年11月15日,程午加病逝于南京,享年八十四岁。他同时还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分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