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稷山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文历史厚重
“神笔”梁纲等历代名人各领风骚
行 75: 行 75:
 
 梁纲(生卒年不详),字正夫,号承齐,稷山县城关人,明朝嘉靖(1552~1567)年间著名书法家。其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梁溥为明弘治己酉(1489年)举人,博学广闻,曾任陕西延州教谕,后任南京国子监学正,并秦府长史。弘治年间纂《稷山县志》。其父梁格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后任济阳知县、南京兵科给事中,有《窥易集》、《四书古义补定》。其兄梁纪、弟梁维均有所著,兄弟三人被称为“河东三凤”。
 
 梁纲(生卒年不详),字正夫,号承齐,稷山县城关人,明朝嘉靖(1552~1567)年间著名书法家。其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梁溥为明弘治己酉(1489年)举人,博学广闻,曾任陕西延州教谕,后任南京国子监学正,并秦府长史。弘治年间纂《稷山县志》。其父梁格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后任济阳知县、南京兵科给事中,有《窥易集》、《四书古义补定》。其兄梁纪、弟梁维均有所著,兄弟三人被称为“河东三凤”。
  
 梁纲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嘉靖壬子(1552年)中解元,嘉靖壬戌(156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管天津易州仓,督密云饷有功,悉以上闻。调任河南副使,上条改革建议数十事,受上嘉奖,并令全省遵循之。迁湖、广参政,后辞职归乡侍母。
+
 梁纲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嘉靖壬子(1552年)中解元,嘉靖壬戌(156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管天津易州仓,督密云饷有功,悉以上闻。调任河南副使,上条改革建议数十事,受上嘉奖,并令全省遵循之。迁湖、广参政,后辞职归乡侍母。期间,旨请友荐均不出,日读写于“知止轩”书屋。所著《高梁生集》计13种210卷。梁纲喜临池,大小书法俱精,匾榜碑版,照映汾、晋,有“神笔梁纲”之称。县境现存有其碑文、牌匾;县博物馆保存其《重修稷山城碑记》一通。
 
 
期间,旨请友荐均不出,日读写于“知止轩”书屋。所著《高梁生集》计13种210卷。梁纲喜临池,大小书法俱精,匾榜碑版,照映汾、晋,有“神笔梁纲”之称。县境现存有其碑文、牌匾;县博物馆保存其《重修稷山城碑记》一通。
 
 
 
  
 
===稷山大佛寺===
 
===稷山大佛寺===

於 2019年11月30日 (六) 10:52 的修訂

稷山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正北端,古屬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唐屬絳州,自北魏設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稷山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中國農業始祖后稷曾在此樹藝五穀、教民稼穡,稷山縣名由此而來。全縣人口36萬,國土面積686平方公里,耕地58萬畝,下轄5鎮(稷峰鎮、西社鎮、化峪鎮、翟店鎮、清河鎮)2鄉(蔡村鄉、太陽鄉)1個社區服務中心,共191個行政村。


中文名稱 稷山縣【jì shān xiàn】 外文名稱 Jishan County
別名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運城市 下轄地區 5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 稷峰鎮 電話區號 1900-12-24
郵政區碼 432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
面積 686.2平方公里 人口 36.14萬(2017年常住人口)
方言 中原官話汾河片,又稱晉南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稷王廟、青龍寺、大佛寺等 機場 運城關公機場
火車站 稷山站 車牌代碼 晉M




人文歷史厚重

稷山出稷王,稷王啟農耕,農耕育五穀,五穀養蒼生!

教民稼穡: 棄和母親姜嫄,就在姥姥家小陽村住下,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當時華夏先民,仍以漁獵取食謀生。姜嫄一個弱身女子,無力打獵撈魚,只好帶着孩子摘野果、采草籽聊以充飢。棄在兒時,就懷有大人一樣的志氣。他喜歡在房前屋後,種些樹林和麻、豆之類的作物,並且長勢都很好。傳說棄從當地野生的狗尾巴草上得到啟發,經過母親姜嫄幫助,培育出第一種糧食作物即為「稷」,也就是今天的穀子。

棄大量種植稷谷,成熟收穫後去皮煮食,感到香味可口能充飢。但當地靠漁獵為生的人們卻看不慣這些,故意踐踏他的稷田,使棄十分傷心。冬天來了,人們難以打獵撈魚取食了,飢餓難當,姜嫄帶着棄,挨家挨戶送去稷米,教他們煮食,大家十分感激,漸漸地效仿棄,開始廣種稷谷。

這時候,帝嚳已去世,他的另一個妃子慶都所生兒子繼位,即堯帝。堯帝都於平陽,巡視天下,聽說棄在小陽村一帶培植稷米,以飽生民,便當即召見了他,一問才知他原來是自己同父異母之胞弟,大為振奮,便將棄封為農師,賜姓姬氏。為了讓姬棄依天順時,教民稼穡,堯帝命羲仲、姜叔、和仲、和叔四人(史稱羲和)分駐至稷山汾北的高渠、東莊、西社一帶,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觀察星象變化、晝夜長短和鳥獸毛羽更換等觀象,確定時令。

羲和等人遵循帝命,觀天制歷,發明了「兩分「(春分、秋分),「兩至」(夏至、冬至)後人由此演繹為農事二十四節氣。姬棄依據羲和制定的曆法,指導人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姬棄在今稷王山一帶不辭勞苦,教民稼穡,由此培育出麥、稻、稷、粟、菽等五穀,推廣天下,使人民廣得其利,人皆稱頌。

堯帝後來將帝位禪讓給舜。舜又封姬棄於邰地,號曰后稷,授命為王前大臣,遍行全國,繼續指導天下黎民樹藝五穀,稼穡興農,國力大振,世道清平。

后稷姬棄沐風櫛雨,辛勞一生,為教民稼穡、以農立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死後,其子孫仍繼承祖業,后稷兒子不窋,率部族遷居到甘肅慶陽一帶勸農教稼;孫子叔均,馴野牛為耕牛;四代孫公劉遷彬(今陝西彬縣一帶),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第十三代孫古公亶父率族居周原(今陝西扶風、楊凌一帶)也稟承后稷之志,教民稼穡,積德行義。公劉和古公亶父,都曾被夏、商帝王封為「后稷」,拜為農師。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下令,改高涼縣為稷山縣,以紀念后稷在此教民稼穡的偉大功績。自此至今,歷經1400多年縣名未改。

唐宋年間,官府在稷王山上建后稷祠,老百姓俗稱「上廟」。同時在稷山小陽村建有姜嫄祠。稷王山巔後來還建有兩座塔,成為稷山著名地標建築,古時稷山八景之一「稷峰疊翠」,就是指的稷王山風景。

由於稷王山山勢險陡,行走不便,官府後來又在山下修善村重建了一座稷王廟,把祭祀活動改在這裡舉行,這座廟俗稱「下廟」,「下廟古會」因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集市,十分興盛。

元朝年間,當時的稷山知縣,苦於修善村下廟距離縣城足有五十里之遙,祭祀后稷仍嫌不便,遂在縣城重建后稷廟和姜嫄祠,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全國少有,尤以石雕、木雕、琉璃為之「古建三絕」。

稷山縣城稷王廟,於清道光年間不慎失火,焚毀大半。八年後知縣李景椿主持重修。2004年,縣委縣政府再次修復擴建,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紀念后稷這位古代農官的同時,人們也沒有忘記古代歷官羲和觀天制歷、指導農時的偉大功績。隋代官府在今稷山縣汾北東莊村北,建有全國唯一的羲和神廟和羲陵,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朝廷派員致祭,後命有司代祭,羲和廟周圍七個村輪值主持盛大的迎神盛會。「羲陵晚照」被列為古稷山八景之一,令人神往。

后稷作為五穀發現者和農業奠基人,永遠活在老百姓心中。至今稷山一帶,每年夏收已畢,農民都要蒸白饃、煮油餅,先祭稷王和先人,然後再享用;家人送飯到田頭,也要先從飯罐里舀出一勺湯飯潑在地上,寓意請稷王爺先嘗,然後自己才敢吃。可見對稷王虔誠之意。

后稷故里就在稷山,天下糧倉源於稷山。稷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農業示範園和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將永垂史冊,享譽天下!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時講到,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

中唐名相裴耀卿

裴耀卿(681年-743年),唐代大臣,字煥之,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縣)人。幼年中童子舉,開元初任長安令。歷任濟州刺史、京兆尹、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擔任過江淮、河南的轉運使。史書對裴耀卿的評價是「遠財劾奸」,有功於國家,明政的地方官。

裴耀卿從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興盛的時期,而裴耀卿也無愧於這個時代,他所至頗有政績,不謀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稱頌懷念,也得到唐玄宗的獎賞。奏請唐玄宗通漕運一事說明他善於籌劃,唐後期的財用收支主要是依賴江淮財賦,而江淮財賦又主要通過漕運得達京師,這樣看來,裴耀卿的確有大功於唐室。

元初御史姚天福

姚天福,字君祥,元初名臣。他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在任監察御史時,因其鐵面無私使朝中權臣忌憚不已,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親筆賜「巴爾思」名諱,謂其不畏強悍,猶虎也。

《新元史》說道:「漢之汲黯,宋之包拯,元之姚天福,所謂邦之司直者也。」此言可說是對姚天福的準確評價。

「神筆」梁綱等歷代名人各領風騷

梁綱(生卒年不詳),字正夫,號承齊,稷山縣城關人,明朝嘉靖(1552~1567)年間著名書法家。其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梁溥為明弘治己酉(1489年)舉人,博學廣聞,曾任陝西延州教諭,後任南京國子監學正,並秦府長史。弘治年間纂《稷山縣誌》。其父梁格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後任濟陽知縣、南京兵科給事中,有《窺易集》、《四書古義補定》。其兄梁紀、弟梁維均有所著,兄弟三人被稱為「河東三鳳」。

梁綱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嘉靖壬子(1552年)中解元,嘉靖壬戌(1562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管天津易州倉,督密雲餉有功,悉以上聞。調任河南副使,上條改革建議數十事,受上嘉獎,並令全省遵循之。遷湖、廣參政,後辭職歸鄉侍母。期間,旨請友薦均不出,日讀寫於「知止軒」書屋。所著《高梁生集》計13種210卷。梁綱喜臨池,大小書法俱精,匾榜碑版,照映汾、晉,有「神筆梁綱」之稱。縣境現存有其碑文、牌匾;縣博物館保存其《重修稷山城碑記》一通。

稷山大佛寺

稷山佛閣寺,位於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涼院",因寺內有一巨佛,故俗稱"大佛寺".

該寺始建於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原寺規模較大,拾級而上,坡道兩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極多.因戰亂大部分建築遭毀.現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正殿,系樓閣式建築,殿內有一尊高20餘米,寬6.7米,保存完好的釋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閣之上下, 攀木梯登至頂層,不僅可瞻仰佛之整體,整個縣城全景均歷歷在目。

在華夏大佛的範疇里,儘管有馳名的樂山和強巴大佛,可它們分別為石質和銅質,而稷山大佛獨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謂出類拔萃。

因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為基,更顯其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稷山大佛,實堪稱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稷王廟

稷山稷王廟,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藝術匯為一體之「三絕」古建群,確屬壯美罕見。

稷王廟,系專祀農聖后稷之古建,乃為元代創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積15.1畝。據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記載,原廟於道光十年失火焚盡,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縣知事李景椿倡導募捐重建。

稷山稷王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現存建築中軸線依次有獻殿、正殿、姜嫄殿、兩側配有鍾、鼓樓。

獻殿面闊六間,單檐懸山頂,琉璃瓦飾,東西兩面山牆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三踩單翹斗栱,四周迴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龍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塊雕有圖案的石板構成屏形欄杆。姜嫄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覆頂。

該廟原在稷山縣城以南50華里的稷王山上,是相傳的后稷教民稼穡之地。舊時,每年夏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舉行隆重祭典。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遷至今地。現在的廟宇為清代遺物,主體建築有獻殿、正殿,鍾、鼓二樓左右分峙。廟以木、石雕刻見稱,其中的廊柱、欄板裝飾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農事活動圖景藝術尤精。


青龍寺、宋金墓、法王廟、玉壁城遺址、北陽城磚塔等7處國保文化單位。有傳承上百年的高蹺走獸、高台花鼓、趙氏四味坊麻花、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螺鈿漆器髹飾技藝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稷王廟是全國祭祀后稷最大的廟宇,大佛寺有全國最大的土雕大佛,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資源稟賦獨特

礦產資源主要有白雲岩、石灰石、石英石、石英砂等;可用於陶瓷、玻璃、防水保溫材料、化工產品的生產;天然礦泉水、溫泉資源非常豐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5℃,年總降水量近500毫米。全年二級以上良好天數達到300天以上。

交通條件便利

境內侯禹高速、聞合高速、侯西鐵路、108國道等縱橫交錯,縣城距三個省會城市太原、西安、鄭州均不超過300公里,基本上都是3小時車程;距中心城市運城市1個小時車程;縣城與各鄉鎮之間形成了「15」分鐘的交通圈、經濟圈。

產業特色鮮明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新型煤焦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包裝印刷文化、紅棗種植加工、特色醫療、蛋雞養殖等優勢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250萬噸焦炭、100萬噸生鐵、100萬噸鋼材、55萬噸錳鐵、30萬噸煤焦油深加工、24萬噸炭黑、3億平方米紙合板、15.3萬畝板棗、蛋雞存欄突破千萬隻的生產規模。


稷山古屬冀州春秋戰國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設置高涼縣,公元598年改稱稷山縣至今。

行政區劃

下轄4個、2個: 稷山縣清河鎮概況

全鎮轄20個行政村,3.2萬人口,鎮域面積7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7萬畝,是傳統的農業大鎮,也是新興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先進鄉鎮。 交通便利:東接新絳縣,南依稷王山與聞喜縣相連,北臨汾河與縣城隔河相望,運稷一級路、聞合高速以及縣際公路聞蒼線穿境而過,稷山火車站舉目可及。 農業調產:以「南藥北果中養殖」為總體布局,以蘋果、桃、藥材為主導,特色明顯,間以葡萄、梨、杏、蔬菜等。目前水果面積達到3.4萬畝,藥材8000餘畝,豬、羊10000餘頭,養雞存欄70餘萬隻。初步形成了南部藥材養殖基地、北部水果蔬菜基地、東部金剛石刀具生產基地和以水果、藥材、養殖三大優勢主導產業。農業調產人均收入達3000餘元。 新農村建設:以吳壁、南辛莊、秦家莊、晉村、馬家莊、劉村、北辛莊等7個村為示範村和重點推進村。栽培各類苗木8萬餘株,有力地提升了新農村的生誠建設水平;水泥硬化巷道10.6千米,建成文化活動中心7個,安裝健身器材130餘套,新建成了6個村級活動場所,建成了8個便民超市。引導群眾修建沼氣池730餘個,利用率達90%以上。 人文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代。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陽城走獸」獨具魅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安福高台花鼓」亮相奧運開幕式、榮登春晚,蜚聲海內外。清河煙火、七級花鼓、上費鑼鼓享譽方圓。清河又是革命老區,是新軍212旅的搖籃,先後湧現出了100多名英烈和勇士。抗戰時期,朱德、彭德懷、左權、任弼時等,曾率軍途經清河北上抗日。 民營企業:新建的朝陽工業園區,已有藍天包裝、田園綠農貿有限公司、茂鑫襯布、宏達蜜餞等企業入駐。晉龍集團晉華現代化養雞場落戶北陽城,成為全鎮乃至全縣、全市養殖企業的排頭兵。 金剛石刀具產業:現有個體加工企業300多個,從業人員達到6000餘人,產品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 地熱資源:水溫高達48℃以上,水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礦化度為0.79—4.6克/升,是洗浴、療養、娛樂、休閒的理想資源。山西稷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落戶於此,正是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研發利用。 稷山縣蔡村鄉[1] 一、概況

全鄉共有20個行政村,3萬餘口人,耕地面積4.8萬畝,擁有深淺水井250餘眼,水利條件優越。 交通便利:省道台運線、運稷一級路、聞蒼線、西環路、環鄉路縱橫交錯。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共有1個省級新農村試點村,9個縣級新農村重點推進村。目前,全鄉20個村街巷道硬化132千米,硬化了16個村的文化活動廣場,完善配套了8個村文化體育設施,20個村全部進行了綠化,「一村一品」建設完成8個村,水果4個村,養殖業2個村,蔬菜2個菜;20個村全部建立了「和泰」、「家家樂」便民連鎖商店,每個村建立健全了農廉網和遠程教育網絡。先後成立了7個專業合作社,目前全鄉已形成三大基地:一是以坑東現代農業高效示範園為依託的3萬畝噸糧田基地,已達到2萬餘畝;二是以東蒲、三埝為依託的2萬畝優質果桃基地,已完成12000餘畝,今年新栽3300餘畝;三是以89條荒溝為依託的萬畝生態林和乾果經濟林基地,已開發綠化荒溝2000餘畝。在養殖業發展上,全鄉實現豬存欄2萬餘頭,雞存欄21萬隻。蔡村、東柏、大李、東蒲、郝壁五個村豬存欄各3000頭,楊村豬存欄實現5000頭,底史雞存欄8萬隻。目前已有4000餘人外出務工,已形成四個特色行業:一是以坑東、南埝為主,涉及全鄉20個村的2000多人的打餅子隊伍,遍及全國20個多個城市;二是以柴村、楊村、大李、小李為主的2000餘人的建築工程行業;三是以楊村、柴村為主的400人在京跑運輸隊伍;四是以蘇州襯布企業為主的200餘人的打工隊伍。 稷山縣太陽鄉概況

太陽鄉由原太陽、修善兩個鄉合併而成,面積112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51000餘口人,人均耕地2.34畝,是全縣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 交通便利:西靠省道台運線,環鄉公路十字交叉。 人文歷史悠久:南有稷王山是后稷教民稼穡之地,北有玉壁古城遺址,鄉駐地太陽村是五、六十年代全國衛生模範村,塢堆村是稷山縣最大的自然村,有清末探花王文在故里。

「一村一品」產業合理分布:全鄉31個村分為九大區域,即:運輸業(白辛、均安、白家莊、三堡)、蜜棗加工業(均和、董家莊等35家)、仿古工藝(塢堆)、無公害大蔥(丁莊、修善、興隆莊)、鮮桃栽植(白池、均和、董家莊、西小郝)、蛋雞養殖業(東王、西王、勛重、小陽、北王)、藥材基地(太陽、東里、西里、楊家莊、三坡、廟岔、長嶺、下王尹、塢堆坡、小陽坡、小陽堡)、土雞飼養基地(劉家坪、上王尹、石佛溝)、核桃種植(丁莊、修善、興隆莊、楊家莊、三坡、廟岔、長嶺、下王尹、塢堆坡、小陽坡、小陽堡、劉家坪、上王尹、石佛溝、東里、西里、勛重、小陽、塢堆、東王、西王、北王、西小郝)。 稷山縣翟店鎮概況

全鎮共有23個行政村,3.8萬口人,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700畝,鎮區面積6平方公里,運稷一級路、省道台運線穿鎮而過。 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全鎮共有民營企業202家,已形成了紙箱包裝、煤焦發展、硅鎂冶煉、醫藥化工、服裝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去年實現總產值13.2億元,上交稅金3120元。特色產業以紙包裝文化產業為主。 新農村建設:在南梁村的典型帶動示範引路下,完成了翟東、南翟、寺莊、三小寧、西位坡、古路岔、寶泉等10個村的新農村建設。全鎮東部以印刷包裝產業為主,西部以種植水果為主,南部以種植乾果經濟林為主,中部以養殖業為主。其中:東小翟、西小翟、翟東、翟西、南翟、太郝、北吳七個村以印刷包裝企業為主。西位、小寧、寧南、寺莊、北小寧、西小寧、南小寧七個村以發展水果(蘋果)經濟林為主。西位坡、東大有、古路岔、仁和、南吳坡、峨嵋六個村以發展乾果(核桃)經濟林為主。中部南梁、寶泉、東位、東小翟、西小翟、翟西、南翟以養殖(豬、雞)業為主。2010年,鎮城居民收入達110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500元。

小城鎮建設:鎮區已形成了「四縱四橫」路網和集行政新區、商品街、工業園區、文化站、文化廣場、小康住宅區為一體的城鎮模式。2002年被命名為山西省小城鎮發展中心鎮,2004年度被命名為全國35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2009年被命名為山西省印刷包裝產業基地鎮。 稷山縣西社鎮概況

全鎮轄25個行政村,鎮域人口4.3萬人(本地2.8萬人,流動人口1.5萬人),國土面積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400畝,是稷山縣經濟重鎮和省級園林城鎮。 交通條件便利:省道台運線、縣道管化線穿鎮而過,侯馬—禹門口高速公路在境內有進出口,並接連運城——稷山一級公路。全鎮農村道路實現了「村村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基礎設施完善:引黃支斗渠貫通全鎮,建有蓄水量達200萬方的日供水量10萬方的大型引黃調蓄供水工程,變電站改造工程、天然氣工程全面投入使用,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 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全鎮焦化產業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目前已擁有年生產370萬噸以上焦化產能,是鄉寧煤田的主要銷售渠道和加工基地。全鎮現共有企業100餘家,擁有山西東方資源有限公司、山西永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永恆工貿有限公司、山西貫通石材有限公司、永祥焦化公司、晉華焦化公司、希堯焦化公司等規模以上企業10餘家。全鎮形成煤焦、化工、冶煉、建材、新材料加工等支柱產業。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業上形成了養豬、養雞、大棚菜三大支柱產業,成立了7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生豬年出欄10萬頭,蛋雞存欄200萬隻,大棚菜750餘座。新農村建設「四改四化」全面推進,15個村完成總體規劃,20個村啟動園林村工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餘元。實現了村村通水泥(油)路,街巷道硬化,村村修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21個村建立了文化活動場所,16個村建立了休閒娛樂場所,村村建立了衛生所,22個村建立了便民服務店。沼氣入戶1350戶。實施了西社、高渠村千戶光纜入戶工程。13個村啟動園林村綠化工程。沿山9個村初步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 生態建設卓有成效:被確定為省級園林城鎮,實施了萬畝荒山綠化工程,園林村綠化工程,園林式企業、園林式學校綠化工程和骨幹道路綠化工程。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2007年聘請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專家編制了《西社鎮總體規劃》。圍繞這一總體規劃,實施了鎮區四條主街道擴建、改造工程,3000米下水道工程,3000米路沿石工程,人行道彩磚硬化工程及綠化工程,安裝路燈80餘盞,改造了鎮辦初中,新建了鎮辦小學,擴建了鎮衛生院,啟動了文化站工程,成立了環衛隊,鎮區面貌煥然一新,服務功能日益完善。 人文歷史悠久:西社是古代曆法的創始人羲和故里,羲陵晚照,姑射晴嵐列為古縣八景,李牧寨、藏孤村史傳佳話。1916年老凹窯首舉討袁義旗,1938年抗日縣政府駐紮馬家溝,游擊隊與敵周旋血染白坡,振華學校熱血青年奮起救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