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荸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稻田荸薺 |
稻田荸薺(學名:Heleocharis pellucida var. japonica)是莎草科荸薺屬透明鱗荸薺的變種。分布在日本、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湖北、江西、雲南、四川東部等地,一般生長在水稻田中或水邊。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稻田荸薺
拉丁學名: Heleocharis pellucida var. japonic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禾本目
科: 莎草科
屬: 荸薺屬
種: 透明鱗荸薺
中國植物志: 11:058
形態特徵
稈一般較矮。細若毫髮。下位剛毛比小堅果稍短具較稀倒刺。小堅果較短,長0.8-0.9毫米。花柱基一般較長。花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水稻田中和水邊 。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福建、湖北、雲南、江西、四川東部,蘇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印度、緬甸、中印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繁殖方法
育苗是荸薺栽培過程中的重要技術環節,是高產、優質的基礎和保證。生產中主要有2種育苗方式:球莖育苗和分株育苗。不同育苗方式的育苗時間、播種技術、秧田管理、移栽標準等均有所差異。分株育苗時間較早,在每年的4月中旬進行,用種量少,經過育苗、假植擴繁增加苗數後移入大田。球莖育苗是傳統的育苗方式,在每年的6月中旬進行,小田育苗,大田定植,省略假植擴繁環節。
育苗準備 選擇條件良好的秧田,播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播前3-5天進行第2次翻耕,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過磷酸鈣25千克、複合肥(氮-磷-鉀為18-8-16,下同)15千克。翻耕後做畦,畦寬150厘米、高10厘米,溝寬30厘米。做畦後灌水,播種前一天排乾水。 挑選健壯、飽滿的種薺進行催芽,催芽前將洗淨種薺的正頭芽尖剪去0.2-0.3厘米,清水浸泡48小時,剔除漂浮種薺,取出瀝乾。
球莖育苗 球莖育苗宜在6月中旬至7月初進行。育苗時間20-25天,育苗期間白天溫度保持在20-25℃,夜間15-20℃。按大田種植面積進行秧田播種,每667平方米大田種薺用量20-25千克。將種薺按株距3-5厘米、行距3-5厘米排入秧田,頂芽朝上按入泥中1厘米。播種後,白天搭小拱棚覆蓋遮陽網保持棚內溫濕度,當苗高10厘米時去除小拱棚。育苗期間共施肥2次,第1次在苗高10厘米時,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第2次在大田定植前7天,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5千克或尿素5千克。出芽前畦溝灌淺水,保持畦面濕潤。當頂芽出土轉綠且植株有新根長出時灌水,保持水層1-3厘米。
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可有效節約生產所需的荸薺種球數,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是高產優質的重要手段。分株育苗宜在4月中旬進行。按大田種植面積進行秧田播種,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種量為15-25個種球。種薺按1厘米間距排種,頂芽朝上,覆蓋濕潤的輕壤土或有機肥,厚度以遮住頂芽為宜。催芽期間保持苗床濕潤。搭小拱棚保持密閉,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5℃以上時中午通風1-2小時,隨着氣溫升高逐漸延長通風時間。移植前5天揭膜煉苗,5月上旬,幼苗高20-30厘米時連同種球一起挖出移入秧田進行假植擴繁,捨棄無種球、簇生而纖細的幼苗。根系入土深度5-8厘米,株距110厘米,行距120厘米。荸薺生長過程中會從芽基部分櫱產生新的腋芽和匍匐莖,匍匐莖的節和頂端又能產生新芽,每個新芽可在分株後獨立生長成苗並可繼續進行分櫱。因此,荸薺定植前的假植擴繁可大幅度提高幼苗數量。秧苗成活後,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1次預防病害,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栽植30天後,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15千克。定植到大田前7天,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硫酸鉀5千克,或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10-15千克。田間持續保持水層2-4厘米。
栽培技術
種植田塊 土壤的類型及質地對荸薺生長發育的影響十分明顯,荸薺根系分布較淺,生長過程中對水分需求量大,球莖生長要求土深30厘米左右。筆者在餘杭、開化等浙江省荸薺主栽區開展實地調研,從產品產量和質量方面綜合考慮,確定浙江省荸薺栽培田塊的選擇標準為: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作層18-20厘米,有機質含量20克/千克以上,土壤pH5.5-7.5。水源豐富、排灌便利、遠離污染源、輪作3年以上的壤土和青紫泥水田。
品種選擇 選用抗病、優質、豐產、穩產性好、抗逆性強的品種是實現荸薺高產優質栽培的前提和基礎。浙江地區可選用適宜本地環境的名優品種,如餘杭大紅袍、店頭荸薺等。準備種薺時注意種薺的完整性與典型性,剔除受損、個小、乾癟、皮色不均的種薺。
大田栽植 荸薺是當年種植、當年採收的作物,栽植時期和密度不僅影響植株生長情況,也關係到產量和病蟲害發生程度。 栽植前準備:選擇符合選地標準的田塊,移栽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耕深20厘米。翻耕整地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廄肥1500-2000千克或符合NY525規定的商品有機肥500-600千克、複合肥30千克、過磷酸鈣30-40千克,以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充足,為荸薺苗生長發育提供充足養分。 栽植方法:大田栽植宜在7月中下旬、幼苗高30-45厘米時進行。定植前3天,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荸薺幼苗預防稈枯病;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000倍液噴施幼苗預防白禾螟。定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根16-24小時。球莖苗移栽時,將秧苗連種球一同挖出,田間保持株距80厘米、行距80-100厘米,大田栽植時間越遲,移栽密度越小;分株苗移栽時,1株大苗帶2-3個小分櫱苗為1叢,剔除弱苗和「雄苗」,田間保持株距40厘米、行距50-60厘米,當幼苗高度超過45厘米時,宜割去梢頭。定植時將秧苗插入土中,深度為8-10厘米,每穴定植1叢幼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