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穆斯堡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穆斯堡尔
出生 1929年1月31日
德国慕尼黑
逝世 2011年9月14日
国籍 德国

鲁道夫·穆斯堡尔德语Rudolf Mössbauer,1929年1月31日-2011年9月14日),因研究γ辐射的共振吸收以及发现穆斯堡尔效应,与霍夫斯塔特分享了196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斯堡尔1956年与服装设计师E.普利茨(E.Pritz)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彼得(Peter)和里贾尼(Regine)。穆斯堡尔体格并不魁悟,身高五英尺八英寸。他有褐色的眼睛、浓密的头发,举止庄重。

贡献

(穆斯堡尔效应

只有当接收器的频率调谐得和发报机的频率相同时,才能接收到入射的无线电信号,在这时共振发生了。对于原子核,为了观察类似的现象,曾尝试让产生于某种原子核的电磁辐射(γ辐射)作用于其他同种原子核上。但是,一般地并不发生共振吸收,因为释放γ光子的原子要经受反冲,因此,γ辐射的能量以及γ辐射的频率将减小。接收核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效应。

简介

研究经历

1929年1月31日出生在德国慕尼黑,1948年中学毕业,在工作一年后,开始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物理学,在应用物理学实验室完成论文并于1955年获得硕士学位。

1956年在慕尼黑大学准备博士论文时,穆斯堡尔发现,通过把铱原子核固定在晶格上,实际上可以消除它们的反冲及其对波长的影响。穆斯堡尔曾经说过,当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看到他。

1958年在德国发表的论文时,“……他们觉得如此地叫人不可相信,以致于他们打赌说这是错的。他们一致地重复了这些实验,并坦率地重新发表了结果,向用英语的科学界宣告这一事实,即这些实验原来确实是正确的。”后来,当重要的应用变得显而易见时,有关穆斯堡尔效应的研究论文象雪片般地出现了,从那时以后,已发现约15种放射性同位素能表现出这一效应。

1960年6月,大约80名科学家在伊利诺斯的阿勒顿帕克举行会议,交流了如何应用穆斯堡尔效应的一些设想。

由于发现穆斯堡尔效应,鲁道夫·穆斯堡尔同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霍夫施塔特一起获得196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9月14日,鲁道夫·穆斯堡尔教授在慕尼黑去世,享年82岁。

取得成果

穆斯堡尔效应能产生波长变化不超过分之一的γ射线。用它可以测出由一个建筑物顶层和底层之间的重力差所引起的波长变化。以适当的速度或者移动发射器,或者移动靶子,就能使共振吸收发生。而且,速度(可能小到每小时若干毫米)可作为相对论影响的指示,即波长与重力之间的依赖关系。除了验证了爱因斯坦相对论预言的引力红移之外,穆斯堡尔效应已经用于测量磁材料中核周围的强磁场,以及用于检验爱因斯坦提出的当接近光速时,时间流逝变得缓慢的假设。年刊《穆斯堡尔资料索引》列举了数千篇关于穆斯堡尔效应的论文、评论文章和著作。

出身以及教育工作情况

R.穆斯堡尔1929年生于慕尼黑,是L.穆斯堡尔和E.穆斯堡尔的儿子。他在慕尼黑读了中学,在罗登斯托克光学工厂工作了两年。1949年,他进入技术大学,并于1955年和1958年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部分地由于“预算削减和管理上的障碍”的影响,穆斯堡尔离开慕尼黑,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61~1964年)。穆斯堡尔从1965~1971年和1977年以后任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在1972~1977年这段时间里,任格勒诺布尔的劳厄-朗之万研究所所长。

穆斯堡尔效应是指具有穆斯堡尔效应的原子核(称为穆斯堡尔核)中的低能级(称为基态能级)与较高能级(称为激发态能级)之间的跃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