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穆斯堡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穆斯堡爾
出生 1929年1月31日
德國慕尼黑
逝世 2011年9月14日
國籍 德國

魯道夫·穆斯堡爾德語Rudolf Mössbauer,1929年1月31日-2011年9月14日),因研究γ輻射的共振吸收以及發現穆斯堡爾效應,與霍夫斯塔特分享了1961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斯堡爾1956年與服裝設計師E.普利茨(E.Pritz)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彼得(Peter)和里賈尼(Regine)。穆斯堡爾體格並不魁悟,身高五英尺八英寸。他有褐色的眼睛、濃密的頭髮,舉止莊重。

貢獻

(穆斯堡爾效應

只有當接收器的頻率調諧得和發報機的頻率相同時,才能接收到入射的無線電信號,在這時共振發生了。對於原子核,為了觀察類似的現象,曾嘗試讓產生於某種原子核的電磁輻射(γ輻射)作用於其他同種原子核上。但是,一般地並不發生共振吸收,因為釋放γ光子的原子要經受反衝,因此,γ輻射的能量以及γ輻射的頻率將減小。接收核中也會發生類似的效應。

簡介

研究經歷

1929年1月31日出生在德國慕尼黑,1948年中學畢業,在工作一年後,開始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物理學,在應用物理學實驗室完成論文並於1955年獲得碩士學位。

1956年在慕尼黑大學準備博士論文時,穆斯堡爾發現,通過把銥原子核固定在晶格上,實際上可以消除它們的反衝及其對波長的影響。穆斯堡爾曾經說過,當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看到他。

1958年在德國發表的論文時,「……他們覺得如此地叫人不可相信,以致於他們打賭說這是錯的。他們一致地重複了這些實驗,並坦率地重新發表了結果,向用英語的科學界宣告這一事實,即這些實驗原來確實是正確的。」後來,當重要的應用變得顯而易見時,有關穆斯堡爾效應的研究論文象雪片般地出現了,從那時以後,已發現約15种放射性同位素能表現出這一效應。

1960年6月,大約80名科學家在伊利諾斯的阿勒頓帕克舉行會議,交流了如何應用穆斯堡爾效應的一些設想。

由於發現穆斯堡爾效應,魯道夫·穆斯堡爾同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霍夫施塔特一起獲得196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1年9月14日,魯道夫·穆斯堡爾教授在慕尼黑去世,享年82歲。

取得成果

穆斯堡爾效應能產生波長變化不超過分之一的γ射線。用它可以測出由一個建築物頂層和底層之間的重力差所引起的波長變化。以適當的速度或者移動發射器,或者移動靶子,就能使共振吸收發生。而且,速度(可能小到每小時若干毫米)可作為相對論影響的指示,即波長與重力之間的依賴關係。除了驗證了愛因斯坦相對論預言的引力紅移之外,穆斯堡爾效應已經用於測量磁材料中核周圍的強磁場,以及用於檢驗愛因斯坦提出的當接近光速時,時間流逝變得緩慢的假設。年刊《穆斯堡爾資料索引》列舉了數千篇關於穆斯堡爾效應的論文、評論文章和著作。

出身以及教育工作情況

R.穆斯堡爾1929年生於慕尼黑,是L.穆斯堡爾和E.穆斯堡爾的兒子。他在慕尼黑讀了中學,在羅登斯托克光學工廠工作了兩年。1949年,他進入技術大學,並於1955年和1958年分別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部分地由於「預算削減和管理上的障礙」的影響,穆斯堡爾離開慕尼黑,到加州理工學院任教(1961~1964年)。穆斯堡爾從1965~1971年和1977年以後任慕尼黑技術大學物理學教授,在1972~1977年這段時間裡,任格勒諾布爾的勞厄-朗之萬研究所所長。

穆斯堡爾效應是指具有穆斯堡爾效應的原子核(稱為穆斯堡爾核)中的低能級(稱為基態能級)與較高能級(稱為激發態能級)之間的躍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