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年的歌谣—陕北儿歌初探(窟野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童年的歌谣—陕北儿歌初探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童年的歌谣—陕北儿歌初探》中国当代作家窟野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童年的歌谣—陕北儿歌初探

在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童谣,这是属于我们的歌,我们的童年记忆,甚至这是属于我们陕北人的“诗经”。每一首童谣都承载着那段天真岁月的全部美好,每每回忆起来,总是让我们觉得快乐,亲切,耐人寻味。

这些我们记忆里的童谣,不知道是从什么年代开始流传的,但大多数都是来自妈妈、奶奶或者外婆,她们是陕北“诗经”的真正传播者。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们不懂四书五经,不会背诵什么唐诗宋词,这些歌谣或者是从上一辈嘴里听来的,或者是自己编的。

语言生活化,诙谐幽默,有特别浓郁的地方味道是陕北童谣语言上的一大亮点,更是它传承下来的最基本要素。因为这些生活化十分浓厚的童谣更能让一代又一代的那些没读过书的陕北婆姨们记在脑海里。假如陕北童谣编成了一些拗口难记且词意模糊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必定会被时间的浪冲刷的无影无踪。陕北童谣内容里涉及最多的还是陕北大地上特有的物种,从动植物到食物种类很多。陕北属于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以前和外界的联系比较少,所有的陕北童谣几乎没有外来的新词,虽然听起来土里土气,但是厚重接地气,是一种十分特殊的黄土文化。

也是因为我年龄的缘故吧,文中我收录了一些我听过的简单的童谣,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将陕北大地上的这种特殊的黄土文化素材能够集中收录整理并且传承下去,守住祖先的这份珍贵记忆。

迎媳子

迎媳子

迎的媳子背坐下

哇呜哇,咚咚呛

迎个媳媳背坐下

我问新媳吃什么

瓜子花生油炸炸

这首《迎媳子》就是陕北特有的风俗习惯。迎娶回来的新媳妇一般会害羞地和新郎坐在炕上,炕中间摆一张红漆方桌子,桌子点着红蜡烛,放着瓜子花生喜糖,孩子们会拥挤地站在地上,等着新媳妇给他们撒一把瓜子花生和喜糖,他们只有吃到盘子里的瓜子花生和喜糖才会离开。孩子们离开,窑洞里面就不那么吵闹了,接轿的婆姨们会给新媳妇吃新炸出来的油糕或者油条。

拉大锯

拉锯,扯锯

扯倒外婆家枣树地

外婆打,妗子骂

外爷给两颗干枣枣

吃了干枣回去吧

呜哇,噔嚓

路上捡的个鸡腿把

啃不下,咬不下

正好给他外爷做个烟锅把

《拉大锯》在陕北童谣里算是很出名的了,陕北的许多地方都有这首童谣,只是不同地方的版本略有不同,这个版本是神木市南部乡镇版本。在陕北有句话叫:外甥是狗,吃了往回走。这首童谣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调皮的外甥在外婆家捣乱被外婆和妗子骂,只有外公是护着外孙的,实际上在往回走的路上不会捡到鸡腿把,但是单纯的外甥知道外公护着他,所以捡到一块类似于鸡腿的木头疙瘩还不忘记留着给外公做一个水烟锅子。

捞捞饭

捞捞饭,打豆腐

锅头坐个你舅舅

没好吃,炒屁吃

屁焦了,熏的你舅舅奔儿跑了

捞捞饭

捞捞饭,煮鸡蛋

想吃的乖乖端站起

捞捞饭

捞捞饭,煮公鸡

爱的狗儿圪蹴起

《捞捞饭》的版本就更多了,陕北人自古就与杂粮打交道,这里面的捞饭就是一种杂粮叫糜子做成的米所煮出来的米饭。香味独特,但属粗粮范围,比日常我们吃的大米饭难下咽。以上这三个版本的《捞捞饭》,第一个讲述的是那时候困乏的陕北生活,娘舅上门,基本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吃食,可能只有一碗热水,童谣里戏说娘舅被屁熏跑了。儿童可能不会懂什么叫物资匮乏,大人用这种近似自我嘲讽的语言来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忆苦思甜课。第二个《捞捞饭》属于哄孩子的手段,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满地打滚,身上全是黄土,大人往往会用一颗家里人谁都舍不得吃的鸡蛋来安慰孩子,陕北人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孩子。第三个《捞捞饭》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杀一只打不动鸣的老公鸡,煮在锅里几个小时不见肉烂,孩子们闻到香味口水直流却不到吃肉的时间,心里想着肉,圪蹴在地上就像一只赌气的小绵羊。《捞捞饭》是生动的再现式生活描写,就是物资极其丰盈的现代社会也会有类似的情节出现。

卧觉觉

噢噢,睡觉觉

老鼠戴个草帽帽

帽帽上有个草圪节

对面下来个你姐姐

蒸馍馍烫圪角(圪角:一种祭祀用的面食)

爱的狗儿疯卜列(卜列:此处形容孩子想吃蒸馍馍,圪角)

这首《卧觉觉》十分亲切,亲昵,是母亲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说的一种特殊的童谣,儿童往往会听着这样的童谣慢慢入睡。这首童谣的语气节奏十分缓慢且随着孩子的如水声音越来越低,最后不知道会停在哪一句。这里面也涉及到了两种吃食,馍馍和圪角,陕北话馍馍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馒头,圪角是上坟祭祀用的面食(拇指大小,圆柱体,两面搓细)。

娃娃乖

娃娃乖,娃娃乖,花生红枣满怀揣

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狼叨没人管

娃娃坏,没人爱,一屁打在红石崖(nai)

吃烟(抽烟)

小娃吃烟,屁股朝天

老婆吃烟,满炕卜列

老汉吃烟,又香又甜

《娃娃乖》和《吃烟》实际上属于训诫类的童谣,是父母对孩子们的期待与盼望。关于《吃烟》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我和一个辈分比我小但是年龄比我大的户家侄儿子偷了他爷爷的旱烟锅子躲在一间烂窑里面抽烟,但是那不叫抽烟,那叫浪费。我们正玩耍的起劲,他奶奶提着一根棍朝烂窑里走进来,正要打我们,却被我们躲过跑了,气的他奶奶直跺脚,现在想起都能发出笑声。

倒对

倒对,倒对

三年长了九岁

屁屁焦,狗狗鸟(咬)

怕你舅舅一个奔子跑

跑到沙梁上,变成沙和尚(一种蜥蜴)

跑到石壳壳,变成木鸽鸽

木鸽鸽粉筋,粉成皮筋

皮筋剜花,剜成蛤蟆

蛤蟆浮水,浮成小鬼

小鬼会变,变成瓦盆

白胡子老汉没看见

咯嘣踩的稀巴烂

这首《倒对》是母亲和孩子们玩耍时候的歌谣,一般是母亲两只手抓住孩子的手,站在地上,身体左右摇摆,孩子也会跟着母亲左右摇摆,陕北人称之为倒对。是母亲和孩子们的一种互动式游戏,就像现在的幼儿园做的一些亲子活动,但是我认为这种以童谣语言互动式的亲子方式才是最佳的亲子活动,那时候的陕北每天都会上演这种亲子游戏。

雁咕噜

摆路路,摆路路

小米捞饭狗肉肉

你一碗,我一碗

剩下你孩儿没碗碗

拿起个碗碗没瓜瓜

拿起个勺勺没把把

雁咕噜

摆路路,摆路路

大米捞饭狗肉肉

你一口,我一口

吃了一肚肚

把了一裤裤

来到河里洗裤裤

裤裤没洗净

蛤蟆虼奴钻了一肚肚

两首《雁咕噜》其实是表达了一种意思,都是母亲在劝说孩子能快吃饭,多吃饭,好好长身体。雁咕噜是一种鸟的叫声,陕北人用声音比拟出来的词语,更加生动且充满灵性。用这种方式提醒孩子要吃饭,不然其他人吃完你没得吃,要么就是拿起碗没底,拿起勺没把,属于一种劝说和劝诫。

半个饼

一个饼,半个饼

吃了一半打饱声

那半个饼了

猫噙去了

猫了?上了树了

树了?水推走了

水了?和了泥了

泥了?糊了墙了

墙了?老母猪掀塌了

老母猪了?剥了皮了

皮了?曼了鼓了

鼓了?候小子一锤子捣烂了

《半个饼》是我自己靠着一些记忆和询问别人整理得来的,不是很准确的一个版本,但是大体上离不开这些内容。这首是属于儿童玩游戏中的对唱童谣,一问一答,答不上来的要遭到惩罚。小时候经常用这首童谣玩游戏,常常因为对方的答非所问而恼怒,还因为答非所问争论的面红耳赤。有些调皮的小伙伴在我问第一句的时候是这样回答的:我问猫了?他们直接回答说:猫逮老鼠去了。然后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再继续追问了。我现在想想,之所以争论,是因为小伙伴们喜欢创新,而我可能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吧。

以上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童年的歌谣,有些版本肯定是其他人的记忆有出入的,但是每个地方的童谣版本都是不同的。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能够发掘和整理更多的关于陕北的童谣,珍藏这些关于我们祖先的记忆,陕北的“诗经”。

童谣是儿时的文化启蒙,它伴随了我们人生最初的成长,起这些歌谣,就会想起童年时的伙伴,年轻时候的母亲和慈祥的外婆,是童谣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如彩虹般绚烂。[1]

作者简介

窟野河,原名王勇,陕西神木太和寨人。

参考资料